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向楠 巩远发 李卓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和我国西南地区157个站点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定义了一个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标准,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EOF等方法分析了两个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和时空...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和我国西南地区157个站点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定义了一个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标准,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EOF等方法分析了两个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发生的频次及其降水量的年变化的气候特征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呈现出明显的双周期年变化,初春3月达最大值,秋季10月达第二峰值;西南地区则是U型的单周期年变化,在冬季1月最多。(2)高原上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在青海三江源和藏北怒江源地区,西南地区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在贵州的西部。(3)EOF分解得到的前3个模态表明不同季节低温冰冻雨雪频次的时空间变化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春季和秋季第一空间分布模态呈全区一致变化,时间系数具有明显年代际振荡特征,春季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发生的频次较多,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演变过程;秋季在20世纪60~70年代低温冰冻雨雪频次偏多,在1981年前后发生年代际突变,之后发生的频次偏少;冬季第一空间分布模态以西南地区冬季变化为主,表明西南地区冬季在1985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经历了“偏多-偏少”的变化过程;冬季第二空间分布模态以高原地区冬季变化为主,其时间变化特征与高原春季时间变化类似,2009年左右有明显的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 低温冰冻雨雪事件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连续两天高架对流降水相态差异的形成机制分析
2
作者 万夫敬 孙继松 +2 位作者 李博 罗江珊 孙露文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2024年2月19—20日山东半岛连续2d高架对流造成的降水存在显著的相态差异(19日为暴雪、20日为冻雨),文中利用常规观测、闪电定位仪、雷达探测及ERA5再分析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概念模型。结论如下:(1)19和20日降水过程是在相... 2024年2月19—20日山东半岛连续2d高架对流造成的降水存在显著的相态差异(19日为暴雪、20日为冻雨),文中利用常规观测、闪电定位仪、雷达探测及ERA5再分析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概念模型。结论如下:(1)19和20日降水过程是在相似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即低层存在气温低于0℃的深厚楔形冷垫,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不仅为暴雪和冻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其强度的变化也是形成不同厚度融化层和导致降水相态变化的重要因子。(2)本次过程多种不稳定机制并存:低层,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存在条件对称不稳定,暖湿气流在冷垫上倾斜上升;中层,对称不稳定区之上伴随着西南急流两次阶段性北推,500 hPa附近建立了条件不稳定区,低层弱倾斜上升进入该区域后触发高架对流。对流层中-下层局地动力锋生引起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也是重要的影响机制。(3) 19日暴雪是典型的锋生动力学过程造成的,暴雪带平行于锋生带;由于仅存在微弱且浅薄的暖层,绝大多数水凝物以雪花相态落到地面。20日中、低层暖平流造成对流层中层(700 hPa附近)锋消,而低层暖锋锋生,这一过程不仅造成了冷垫厚度变薄,并且形成了更厚更强的融化层,大部分冰相水凝物融化为雨滴和小冰粒,造成大范围冻雨;降水相态分布与低层暖锋锋生的位置关系密切:低层暖锋锋生区附近为冻雨带,其北侧为降雪带,二者之间为冰粒带。(4)降水相态差异是环境场差异和云微物理结构差异共同造成的,融化层及冻结层的厚度、强度和维持时间及云中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融化层液态水含量等对降水相态均有重要影响。19日对流发展高度高,30 dBz回波扩展到-20—-10℃层高度之上,多个降雪云团持续作用且降雪效率高,短时降雪量大,期间的雷达偏振特征表现为:Z_(DR)为-1—0.5 dB,CC>0.98,K_(DP)不超过1°/km,呈现出均一性强降雪的特征。20日冻雨期间,雷达反射率上存在显著的融化层亮带,该区域对应的CC小于0.9(0.7—0.9)且梯度较大,而该高度以下Z_(DR)显著增大到1—3 dB,对应为粒径较大的冻雨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极端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事件 高架对流 条件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与相态变化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5
3
作者 翟盘茂 廖圳 +3 位作者 陈阳 余荣 袁宇锋 陆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7-538,共12页
持续性降水和固态降水(或近地面气温为0℃左右的降水)都能导致洪涝和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的极端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中外围绕降水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降水... 持续性降水和固态降水(或近地面气温为0℃左右的降水)都能导致洪涝和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的极端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中外围绕降水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围绕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相关研究,对近20余年来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了区域上的不一致性。有关降水持续性变化方面,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降水过程及其产生的降水量呈现增多趋势,但北方地区呈现减少的趋势,而西南地区长持续性降水呈下降趋势。至于降水相态变化方面,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雨雪冰冻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呈减少趋势。这些变化除了与气候变暖有关外,可能还与大气遥相关模态、低频振荡及ENSO事件等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今后应该更多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可能机理以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方面的研究,以期通过相关研究深入理解中国降水持续性与相态变化的规律、成因及其与旱涝、低温雨雪灾害等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降水持续性 相态变化 低温雨雪冰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