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效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华敏 张立秋 孙德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58-963,共6页
为解决冬季冰封期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难于达标的问题,基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效率高及抗负荷能力强等特征,采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重点考察了其对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解决冬季冰封期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难于达标的问题,基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效率高及抗负荷能力强等特征,采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重点考察了其对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8℃的低温,好氧MBBR内悬浮型填料填充比为40%,水力停留时间为(HRT)6h,ρ(DO)为7~8mg/L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Cr和NH4+-N的去除效果最佳,二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70%和65.72%;当缺氧MBBR内悬浮型填料填充比为50%,内循环回流比为200%时,TN的去除率可达65.65%,此时,整体反应器对CODCr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0.70%和71.65%.结果还表明,由常温转为低温环境后,缺氧-好氧MBBR的处理效率有所下降,但通过调整反应器内填料的填充比,ρ(DO)和HRT等参数,可保证对CODCr和NH4+-N的去除仍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 低温生活污水 填料填充比 水力停留时间 容积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固定高效优势耐冷菌处理低温生活污水 被引量:4
2
作者 贲岳 陈忠林 +4 位作者 徐贞贞 马新红 韩晓云 张雷 姜安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80,共5页
为确保寒冷地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效能,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固定高活性耐冷菌,通过实验室小试,考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的内循环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工艺... 为确保寒冷地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效能,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固定高活性耐冷菌,通过实验室小试,考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的内循环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工艺解决了由于冬季水温低出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系统对COD、BOD5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6%、90%和89.67%;系统HRT为10 h,活性污泥法处理单元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单元的DO分别保持在2.0~4.0 mg/L和4.0~8.0 mg/L,污泥负荷为0.25~0.30 kgCOD/(kgMLSS.d),可以使系统出水在冬季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菌 聚氨酯 低温生活污水 内循环复合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研究
3
作者 顾美英 王艳萍 +3 位作者 谢玉清 张志东 茆军 房世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8-953,共6页
【目的】针对当前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研究利用耐冷微生物进行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从城市生活污水厂筛选出3株有较高COD降解效率的耐冷菌,组成复合菌群,用以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结果】在低温条件下(10℃),三株耐... 【目的】针对当前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研究利用耐冷微生物进行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从城市生活污水厂筛选出3株有较高COD降解效率的耐冷菌,组成复合菌群,用以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结果】在低温条件下(10℃),三株耐冷菌有较高的COD去除功能,降解效率可达40%以上,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较强。组合成的复合菌群,有助于提高生物处理的能力,其COD去除效率比单菌可提高10%-20%。【结论】耐冷微生物复合菌群在低温条件下有较好的COD处理能力,在低温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生活污水 耐冷菌 复合菌群 降解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处理常低温生活污水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智超 张为堂 +3 位作者 崔鹏 黄剑明 史文燕 陈永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28-34,共7页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BC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常低温生活污水,当BCO的气水比为7∶1、回流比为100%、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HLR)为3. 65 m3/(m2/d)时,在常温下(22~27℃),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BC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常低温生活污水,当BCO的气水比为7∶1、回流比为100%、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HLR)为3. 65 m3/(m2/d)时,在常温下(22~27℃),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分别为14. 60、1. 40、12. 70和0. 43 mg/L,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而低温下(7~12℃),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分别为29. 60、9. 90、19. 90和0. 88 mg/L。保持气水比和回流比不变,控制低温下BCO的HRT为12 h,人工湿地的HLR为2. 74 m3/(m2/d)时,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为18. 40、6. 17、14. 17和0. 66 mg/L,去除率分别为90. 60%、87. 80%、75. 40%和85. 30%。结果表明:常、低温下该组合工艺均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良好去除,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法(BCO)-人工湿地 低温生活污水 水力停留时间 水力负荷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低温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
5
作者 李德生 程国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01-1007,共7页
针对青藏铁路沿线列车站段生活污水在低温(≤4℃)、缺氧条件下的处理要求及特点,研究了强化混凝、催化电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高原地区低温生活污水的机理,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低温生活污水处理的最佳工艺组合。深度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针对青藏铁路沿线列车站段生活污水在低温(≤4℃)、缺氧条件下的处理要求及特点,研究了强化混凝、催化电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高原地区低温生活污水的机理,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低温生活污水处理的最佳工艺组合。深度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混凝处理技术即在投加无机絮凝剂PAC50mg·L-1后,再投加有机絮凝剂PAM0·5mg·L-1,可对COD一次性去除50%以上,之后再施以催化电氧化技术,通过电场与催化活性填料协同作用,低温生活污水的COD一次性去除率可达95%,NH3-N去除率80%左右;经此组合工艺处理,可使低温生活污水达到地面水源水质二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温生活污水 强化混凝 催化电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低温污水耐冷菌生物膜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晓云 姜安玺 贲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40,共4页
寒冷地区冬季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效率低,处理后污水排放经常出现不达标的问题.为了提高低温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效率,采用孔隙结构发达的软性聚氨酯泡沫为固定化载体,对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高效耐冷菌群进行固定化,并投加到生物反应... 寒冷地区冬季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效率低,处理后污水排放经常出现不达标的问题.为了提高低温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效率,采用孔隙结构发达的软性聚氨酯泡沫为固定化载体,对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高效耐冷菌群进行固定化,并投加到生物反应器中运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到30d左右时,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达到82%,生化需氧量(BOD)的去除率达到92%.耐冷菌在载体的多孔结构中形成直径10-30μm的成团簇状分布的生物膜,每克载体附着生物量平均可达800mg左右,位于载体外层空间的生物膜量和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内层.生物膜中耐冷细菌种群呈多样性分布,主要为各种耐冷球菌和杆菌,少量丝状菌起着生物膜骨架作用.低温生物膜的这些微生物结构为稳定系统、高效处理低温污水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生活污水 耐冷菌 固定化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生物絮凝+变速生物滤池复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运行条件的确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智 杨华仙 +1 位作者 张晓卫 浦军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6年第4期54-58,共5页
进水温度低会导致污泥量小以及硝化、反硝化效果差。试验在低温条件下研究了缺氧/好氧强化生物絮凝+变速生物滤池处理宿舍区生活污水的效能,考察了缺氧/好氧池不同HRT之比对CODCr、NH3-N、TN、TP和浊度等污染物去除的影响,首次通过灰色... 进水温度低会导致污泥量小以及硝化、反硝化效果差。试验在低温条件下研究了缺氧/好氧强化生物絮凝+变速生物滤池处理宿舍区生活污水的效能,考察了缺氧/好氧池不同HRT之比对CODCr、NH3-N、TN、TP和浊度等污染物去除的影响,首次通过灰色系统理论来综合评判,从而确定在该试验条件下缺氧/好氧池最佳HRT之比为3.6∶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生活污水 生物絮凝吸附 变速生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