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热岛”余热利用技术在低温热系统的应用
1
作者 王永立 侯一波 +4 位作者 庄恒亚 王磊 郭伟 王宏宾 黄小亮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4-259,共6页
通过对某炼厂各装置主要热物料余热回收情况与潜在热源、热阱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低温余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按照“高温高用、低温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对全厂低温余热的利用进行优化设计,并应用“智慧热岛”余热... 通过对某炼厂各装置主要热物料余热回收情况与潜在热源、热阱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低温余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按照“高温高用、低温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对全厂低温余热的利用进行优化设计,并应用“智慧热岛”余热利用技术,对全厂低温热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优化后,预计节能量可达1.29万t/a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t;经济效益2 200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优化设计 低温热系统 “智慧热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原特提斯洋俯冲期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2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5 位作者 叶紫枫 陈庚户 董维财 王登科 向佐朋 李善财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4-1605,共22页
松树南沟金矿区位于北祁连成矿带中部, 目前发现有东、西两个矿床, 金资源量分别达中型和大型规模。尽管其为青海北祁连成矿带上的重要金矿床, 但其研究极为薄弱, 矿床地质特征不清, 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 严重阻碍了矿区下一步矿... 松树南沟金矿区位于北祁连成矿带中部, 目前发现有东、西两个矿床, 金资源量分别达中型和大型规模。尽管其为青海北祁连成矿带上的重要金矿床, 但其研究极为薄弱, 矿床地质特征不清, 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 严重阻碍了矿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找矿突破。为了查明松树南沟矿区东、西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 指导矿区勘查工作部署, 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精细编录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岩矿鉴定和能谱分析。研究表明: 西矿床主要赋存于晚奥陶世石英闪长斑岩及其接触带附近的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玄武安山岩中, 蚀变类型为钾化、青磐岩化和绢云母-绿泥石化, 金矿化主要产于钾化和青磐岩化蚀变带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磁铁矿、黄铁矿以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黝铜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铜矿-斑铜矿脉中, 少部分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斑岩型金矿床。东矿床主要产出于上奥陶统扣门子组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与玄武安山岩中, 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化, 局部发育绢英岩化;金属矿物主要包括方铅矿、低铁闪锌矿、黝铜矿、砷黝铜矿、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及少量银金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和少量银金矿的形式产于碳酸盐-石英-多金属脉中, 少部分产于碳酸盐-石英-黄铁矿脉中;东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结合上述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地质年代学结果, 本文认为东、西矿床构成一个晚奥陶世(~455Ma)斑岩-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其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是目前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最古老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这一认识为在北祁连成矿带乃至整个特提斯成矿域寻找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的找矿方向, 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和古生代斑岩成矿作用的认识, 也为矿区和区域下一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南沟 斑岩-浅成温热液成矿系统 北祁连成矿带 早古生代 斑岩型金矿 中硫化型浅成温热液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来自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7
3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4 位作者 袁峰 唐敏惠 张乐骏 马良 谢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657-3666,共10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石和硬石膏为代表的非金属矿床。庐枞盆地北部砖桥组火山岩内中酸性硫酸盐蚀变广泛发育,指示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本文以盆地北部矾山明矾石矿床为研究对象,查明了矾山明矾石矿体主要赋存在火山碎屑岩内,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基本上与围岩一致,矿石类型以黄铁矿-石英-明矾石矿石为主,明矾石主要为钾明矾石,主要蚀变类型包括明矾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明矾石的δ34S值范围为20.29‰~23.18‰,平均值为21.86‰,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7.06‰^-8.36‰,平均值为-7.49‰,明矾石和黄铁矿δ34S平均值计算Δ34SAlun-Py为29.35‰,指示矾山明矾石为岩浆热液与火山岩地层水岩作用的产物,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得出明矾石形成温度为264℃。通过相关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庐枞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低温热液系统,系统中广泛发育的酸性蚀变很可能是玢岩铁矿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玢岩铁矿系统成矿气液不断作用并演化到了最晚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矾石 高硫化型浅成温热系统 硫同位素 玢岩铁矿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衙超大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关键金属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绍波 郭运康 +3 位作者 张维权 林淞 马沁春 王永彬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80,共16页
作为高新产业重要原材料的关键金属,在地壳内平均含量低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优势矿床类型尚不清晰,尤其是多类型多金属的共存储库—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内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值得深入关注。北衙多金属矿是金沙江-哀牢山成... 作为高新产业重要原材料的关键金属,在地壳内平均含量低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优势矿床类型尚不清晰,尤其是多类型多金属的共存储库—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内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值得深入关注。北衙多金属矿是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内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钼-矽卡岩型铁金铜-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金复合成矿系统。在系统梳理前人有关主体金属矿物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初步查明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包括四种:(1)Re: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的辉钼矿中,含量为2.51×10^(-6)~62.64×10^(-6);(2)Co:以类质同象替代形式赋存于矽卡岩型矿化的磁铁矿中,含量为0.13×10^(-6)~41.1×10^(-6);(3)Bi:以铋化物形式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中,包括铋铅矿、Bi-Cu硫盐、Bi-Pb硫盐、Bi-Ag硫盐、Bi-Cu-Pb硫盐、Bi-Pb-Ag硫盐和含Bi硫族化合物,其中辉铋矿是主要含铋矿物;(4)Te:赋存于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硫化物(碲含量:80×10^(-6)~390×10^(-6))或碲化物中,后者包括三方碲铋矿、碲铋矿、碲铋银矿、辉碲铋矿等。结合已有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推断关键金属(Re、Co、Bi和Te)的富集与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深部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 碲矿物 斑岩-矽卡岩-浅成温热液成矿系统 北衙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亚造山带东部多宝山矿田斑岩铜浅成低温金系统成矿特征与矿床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柏铖璘 谢桂青 +2 位作者 赵俊康 李伟 朱乔乔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98,共29页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时代,发现该成矿系统存在两期成矿事件,以第一期为主,发生在早奥陶世;第二期为叠加成矿,发生在晚三叠世。成矿作用具有下部为隐爆角砾状铜矿化、中部为脉状铜矿化、上部为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围岩蚀变从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钾化黑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黏土化带、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硅化带。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从多宝山斑岩铜矿到争光浅成热液金矿床呈现大气水加入比例增大的趋势。根据第一期成矿斑岩具有高Ce^(4+)/Ce^(3+)(174~461;均值约290)、高f_(O2)埃达克质岩浆特征,进一步得出主成矿期与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相关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有关。成矿受古火山机构所制约,其北西到南东成矿深度增大与剥蚀程度相关,受铜山逆断层作用效应,暗示铜山断层以南为较好的找矿靶区。最后,本文建立了该区古生代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矿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浅成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古生代大规模成矿 成矿特征 成矿模型 多宝山矿田 中亚造山带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随民 韩玉丑 +2 位作者 魏明辉 韩腾飞 孙志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3,共5页
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勘查资料均显示,冀北地区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及部分金矿床具一定的分带性,铜钼多金属矿床多靠近岩体,形成斑岩型或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多呈热液脉状分布在岩体外围。两类矿床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 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勘查资料均显示,冀北地区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及部分金矿床具一定的分带性,铜钼多金属矿床多靠近岩体,形成斑岩型或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多呈热液脉状分布在岩体外围。两类矿床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上均与酸性岩体关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以冀北地区勘查程度较高的蔡家营、贾家营、北岔沟门和小寺沟等大中型矿床为例,说明了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在冀北地区存在的普遍性。据此提出,应改变过去以单一脉状铅锌银矿为目标的勘查模式,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勘查模式代之,重新考虑和审视以前地质工作中忽略的含矿斑岩体或脉状浅成热液多金属矿床的外围及深部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浅成温热液成矿系统 多金属矿床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及成因初探
7
作者 张承杰 邱添 +3 位作者 熊发挥 文武 穆小平 陈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1-2159,共19页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根据脉体穿切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识别出三个热液演化阶段:钾化(阶段I)、硅化及白云母化(II)和碳酸盐化阶段(Ⅲ)。其中,阶段I和II分别为主要的钾长石矿化和铜矿化阶段。铜矿化叠加在钾长石矿化之上,形成富铜和钾长石的铜-钾长石矿石。综合矿床地质、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内部结构特征,认为茶坑铜-钾长石矿床为热液交代成因。铜-钾长石矿石中的岩浆锆石可能是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从琼溪黑云母花岗岩中捕获/继承而来,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159.4±1.0Ma(MSWD=0.21)代表琼溪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并限定了铜-钾长石成矿时代的上限。茶坑矿区花岗斑岩呈脉状侵入黑云母花岗岩中,前者明显富集Ba、Sr、P、Ti、Pb和Cu,与铜-钾长石矿石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相似,初步推测茶坑铜-钾长石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可能与区内花岗斑岩的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交代成矿 茶坑铜-钾长石矿床 斑岩-浅成温热系统 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破头山高岭土矿床:蚀变岩帽识别及其意义
8
作者 宋国学 秦彰玮 +2 位作者 张岱岳 郑方顺 熊玉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303,共15页
大兴安岭地区火山岩-深成岩面积约占75%,以发育与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铜、钼、锡、铅锌、金银以及稀有金属矿产为特色。破头山高岭土矿所在的大兴安岭中段主要发育斑岩-浅成低温-隐爆角砾岩-矽卡岩复合成矿系统,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破... 大兴安岭地区火山岩-深成岩面积约占75%,以发育与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铜、钼、锡、铅锌、金银以及稀有金属矿产为特色。破头山高岭土矿所在的大兴安岭中段主要发育斑岩-浅成低温-隐爆角砾岩-矽卡岩复合成矿系统,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破头山高岭土矿地表剥露区及浅钻岩芯样品中识别出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叶蜡石、微脉石英、玉髓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水铝石、硬石膏、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碲铅矿、深红银矿、辰砂、褐铁矿等矿物,尤以发育高岭石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黏土化、硅化(玉髓石英)等低温高级泥化蚀变为特征,属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顶部特征的蚀变岩帽。结合矿区内识别出的特征蚀变矿物、微量金属矿物以及4种不同的热液角砾岩,推测破头山蚀变岩帽的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的含矿岩浆-热液系统。对大兴安岭区域来说,古生代至中生代大范围的岩浆活动以及湿润肥厚的森林覆盖层为蚀变岩帽的发育和保存提供了充分条件,建议未来的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可更多关注蚀变岩帽,识别出更多新的蚀变岩帽、查明矿物组合特征并研究其成因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区域隐伏含矿岩浆-热液系统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帽 温高级泥化 斑岩-浅成温热系统 大兴安岭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尔维亚Čoka Kuruga金铜矿床蚀变岩帽及明矾石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9
作者 谭威 饶东平 +3 位作者 林明钟 曾育龙 林健 曾兴宝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20,共14页
Čoka Kuruga金铜矿床作为Timok成矿带西部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产于蚀变岩帽中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多年勘探仍未发现下伏斑岩型矿化,文章通过对矿区蚀变岩帽开展大比例尺蚀变填图、岩芯编录及明矾石特征吸收峰值研究,判断... Čoka Kuruga金铜矿床作为Timok成矿带西部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产于蚀变岩帽中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多年勘探仍未发现下伏斑岩型矿化,文章通过对矿区蚀变岩帽开展大比例尺蚀变填图、岩芯编录及明矾石特征吸收峰值研究,判断该区蚀变岩帽中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及深部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蚀变岩帽原岩为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其分布受区域性北西向断裂、火山机构及其同生断裂等共同控制。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高级泥化多孔状石英岩带、高级泥化强硅化隐爆角砾岩带、高级泥化带、泥化带及青磐岩化带。明矾石广泛分布于高级泥化带中,主要形成于岩浆蒸汽环境、岩浆热液环境及表生环境中,其中岩浆热液明矾石对寻找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直接的指示意义。明矾石的特征吸收峰三维数值模型显示从矿区北东部到西南部,其1480 nm特征吸收峰值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推测高硫型矿体南西侧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潜力。总体上,沿Lipa断裂呈串珠状分布的蚀变岩帽,可能发育与Timok成矿带东部类似的巨型斑岩-浅成低温矿床成矿系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帽 短波红外 明矾石 斑岩-浅成温热系统 高级泥化蚀变 塞尔维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南部大矾山蚀变岩帽的明矾石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衍东 谢桂青 陈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9-505,共17页
含明矾石蚀变岩帽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顶部的标志性蚀变,但关于其找矿指向性矿物——明矾石的特征系统地研究不够,特别是如何通过明矾石矿物学特征有效判断蚀变岩帽下伏的成矿潜力,是目前的难题。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探明了以紫... 含明矾石蚀变岩帽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顶部的标志性蚀变,但关于其找矿指向性矿物——明矾石的特征系统地研究不够,特别是如何通过明矾石矿物学特征有效判断蚀变岩帽下伏的成矿潜力,是目前的难题。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探明了以紫金山金-铜矿床、大矾山蚀变岩帽为代表的多个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矿床和含明矾石蚀变岩帽,是探讨该问题的理想对象。文章以大矾山蚀变岩帽(面积约8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手段,开展明矾石的矿物组合、类型和波谱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大矾山蚀变岩帽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明矾石、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白云母及少量蒙脱石,具有蚀变分带特征,中间主要为石英-明矾石-地开石和地开石-叶腊石蚀变带,南部主要为白云母化-蒙脱石蚀变带,北部为高岭石-白云母蚀变带。研究区的明矾石全为钾质明矾石,按晶形可分为粒状、叶片状和纤维状3种类型,明矾石颗粒普遍发育环带,暗示其形成过程中流体具脉冲式特征。明矾石的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477.69~1479.98 nm之间,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的趋势,反映出热源可能位于西北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笔者认为大矾山蚀变岩帽是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区的西北部靠近热源中心,其深部沿断裂带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短波红外 明矾石 斑岩-浅成温热系统 大矾山蚀变岩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11
作者 王勤 唐菊兴 +2 位作者 陈毓川 侯俊富 李彦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基于深部岩体的识别和矿田构造格架的建立,完善了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和成矿的过程,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根据该成矿模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及矿集区南东部等地区是下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有利区块;矿体形成后可能被成矿后构造错断,这一认识可以作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查依据。最后指出这一成矿模式对区域找矿方向的指示意义,认为区域找矿预测中应加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生代古陆边缘岩浆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机制的研究;用于识别深部岩体的非常规找矿新方法可应用于斑岩相关矿床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浅成温热液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多龙矿集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