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隙结构对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杪 罗静兰 +3 位作者 刘新社 赵会涛 王怀厂 侯云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63,共16页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岩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控制,盒8段各砂岩类型由于其矿物成分不同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也是各砂岩类型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存在差别的直接原因。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喉道的大小、有效孔隙与喉道的体积及其连通性是决定储层储集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大孔喉对储层渗流能力的贡献更大,中-小孔喉则对储集能力的贡献相对较高。微裂缝是除孔隙结构以外影响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储集性能 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自发渗吸-水驱原油动用规律研究
2
作者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采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仪研究自发渗吸和水驱过程中油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饱和油T2谱主要分为单峰和双峰,其中双峰又分为左峰高和右峰高2类。T2谱呈单峰分布、孔隙结构呈网状分布的砂岩,通过焖井过程中的自发渗吸可以大幅度动用孔隙中的油相;对于T2谱呈双峰分布、孔隙结构呈树枝状分布的砂岩,自发渗吸后仍有大量油相未被充分动用,通过水驱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自发渗吸更多动用的是微孔和中孔中的油相,而大孔中油相的采出程度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自发渗吸后转水驱,采出程度可进一步提高,此时更多的是动用大孔和中孔的油相,而微孔中的油相采出程度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砂岩油藏 自发 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广安须四段低孔渗砂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厘定
3
作者 彭秋 车国琼 +8 位作者 李顺 高崇龙 杨建东 纪友亮 马梓珂 董志武 刘博文 许楚昊 罗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80,共12页
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广安须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储层整体物性差、含水饱和度高且储量动用难度较大,气藏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明确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对于认识其甜点特征、成因及气藏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 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广安须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储层整体物性差、含水饱和度高且储量动用难度较大,气藏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明确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对于认识其甜点特征、成因及气藏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广安须四段储层各类实验分析资料及试油资料,应用孔-渗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及试油测试法3大类方法,经验统计法、孔-渗交会法、水膜厚度法、压汞参数法、J函数法、试油法、分布函数曲线法7小类方法分别确定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为避免单一方法所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将各方法所得结果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广安须四段储层主体为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整体表现为中等-较好的成分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98%,平均渗透率为0.86×10^(-3)μm^(2),主体为低孔渗-致密储层,且含水饱和度较高,平均可达65.17%,储层非均质性强。7小类方法确定的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2%、6.5%、6.1%、6.5%、8.1%、3.2%、9.5%,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193×10^(-3)、0.189×10^(-3)、0.055×10^(-3)、0.163×10^(-3)、0.089×10^(-3)、0.123×10^(-3)、0.211×10^(-3)μm^(2),通过求取算术平均值最终确定的广安须四段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6.2%,渗透率下限值为0.146×10^(-3)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四段 砂岩储层 储层 物性下限 川中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作用下特低渗储层孔隙水赋存特征
4
作者 孙永鹏 徐曼露 +7 位作者 张海涛 刘文博 戴彩丽 王秀伟 赵文勋 曾思哲 辛岩 由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6,共9页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特低渗岩心相比,质量分数为0.05%纳米流体可使岩心中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提升7.7%;通过高温干燥方法分离可动水和吸附水发现,纳米颗粒吸附在孔喉壁面,有效改变40 nm以上孔隙可动水分布,可使等效束缚水膜厚度缩减2.25~10.25 nm;采用微通道可视化试验结合高速摄像分析发现,壁面纳米吸附层显著改变流速场分布特征,中心最大流速由0.022 m·s^(-1)提升至0.027 m·s^(-1),证实纳米流体通过降低壁面流动阻力实现减阻功能;研究从孔隙水可动性、束缚水膜厚度和微通道流速等多角度揭示纳米流体强化特低渗储层减阻增注作用机制,为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 孔隙水 纳米流体 降压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5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重力流低渗细粒沉积砂岩储层质量评价与预测——以莺歌海盆地东方A区黄流组一段为例
6
作者 朱绍鹏 张冲 +2 位作者 周伟 孟迪 汤晓宇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共13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A区高温高压低渗气藏尚未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寻找有利储层至关重要。通过激光粒度、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岩芯测试分析手段,首先研究了储层微观差异特征,并对储层质量差异进行分类评价,然后通过分析储层质量差... 莺歌海盆地东方A区高温高压低渗气藏尚未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寻找有利储层至关重要。通过激光粒度、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岩芯测试分析手段,首先研究了储层微观差异特征,并对储层质量差异进行分类评价,然后通过分析储层质量差异与测井曲线间的响应关系,筛选能用于评价储层质量的测井曲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可反映储层质量好坏的敏感因子曲线,最后基于敏感因子曲线协同波形指示模拟方法对储层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储层质量主要由泥质产出特征决定,当储层物性差异较大,但泥质含量与沉积粒度特征相近时,可根据其泥质产状特征将研究区低渗储层质量划分为3个级次:Ⅰ级储层的泥质产状以有序分布的泥质条带为主,发育粗粒粉砂岩,溶蚀作用强烈;Ⅱ级储层主要特征为泥质混杂分布,发育中—粗粒粉砂岩,溶蚀强度中—强;Ⅲ级储层的泥质产状呈杂基分散状态,沉积细粒粉砂岩,溶蚀发育较弱。其中,Ⅰ级与Ⅱ级储层属于优质储层。建立的储层质量分级评价模型累计方差贡献率可达98.1%,能够反映研究区储层质量差异;提出了基于储层质量敏感因子和地震波形指示模拟相协同的储层质量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资料吻合率高,能揭示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对气田的开发决策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储层 细粒沉积砂岩 储层质量 波形指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与物性差异 被引量:26
7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费二战 齐银 李达5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型多样;但整体细小,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较大喉道含量小是其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微裂缝的发育也加剧了物性差异。统计对比发现,孔喉的分选系数在2.0~3.0,变异系数在0.15~0.3,对渗透率贡献相对较大。可见,储层物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反映,不同类型孔隙、喉道组成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物性差异正是孔喉特征差异的一种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 物性差异 微观非均质性 -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低渗成因——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8
作者 王菲 李晓艳 +7 位作者 孙阳子 臧起彪 刘金良 田鑫 牛建成 杨志玲 王彦昭 孙梦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8,I0004,I0005,共17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析储层物性及填隙物特征,精细表征砂岩储层的孔喉—孔隙结构,探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划分3种类型,Ⅰ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储层物性最优,平均排驱压力约为0.1 MPa;Ⅱ类储层次之,排驱压力在0.5~1.0 MPa之间;Ⅲ类储层最差,排驱压力大于1.0 MPa。研究区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是填隙物类型、溶蚀作用程度和蚀变产物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凝灰质填隙物大量充填原生孔隙空间,受溶蚀作用程度低是研究区储层低孔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物易堵塞喉道是储层形成低渗特征的主控因素。该结果为研究区低渗储层划分及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成因 文昌组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源-储组合类型与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韩载华 刘华 +3 位作者 赵兰全 刘景东 尹丽娟 李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2-738,共17页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组合划分源-储组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组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组合划分源-储组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组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导条件和运聚动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存在源-储共生型(夹层型、互层型)、源-储紧邻型(源上型、源间型和源下型)、源-储间隔型(源下型)3大类6亚类源-储组合,对应3种致密(低渗)砂岩油富集模式。②源-储共生型具有“强供烃-强动力-高效充注-储集控富”模式,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最优,油气通过孔缝高效充注,储层含油性最好;相较于互层型,砂体厚度制约了夹层型油气富集规模。③源-储紧邻型具有“较强供烃-差异动力-联合输导-多元控富”模式,供烃条件较好,运聚动力变化大,油气通过孔缝-断裂-砂体联合输导,优先充注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储层含油性较好;亚类中,源间型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优于源上型和源下型,含油性最好。④源-储间隔型具有“弱供烃-弱动力-断砂输导-输储控富”模式,供烃和运聚动力较弱,断裂、砂体组成的有效输导通道和优质储层发育对于油气富集至关重要,含油性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条件 富集模式 -储组合 致密()砂岩 古近系 临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的特低渗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建国 董怀民 +5 位作者 余存 许爽 代波 庄建 刘平 崔利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心孔隙内部不同流体的赋存状态信息与实际三维形貌,依据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位置、赋存量及可动用程度等特征信息,将其分为粒间吸附状、团簇状、喉道状、角隅状、颗粒吸附状及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定量判别方法与标准。此外,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水驱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动用方法与建议,为后续开展化学驱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动态驱替扫描技术 储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驱储层变化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石立华 师调调 +2 位作者 廖志昊 薛颖 李禄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针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驱前后储层中黏土矿物及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长2和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岩石矿物类型及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和微... 针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驱前后储层中黏土矿物及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长2和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岩石矿物类型及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分析了水驱前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与长2低渗储层相比,长6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强;水驱后,长2储层中的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含量升高,绿泥石含量和伊/蒙混层比降低,长6储层中伊/蒙混层含量、绿泥石含量、伊/蒙混层比均下降;当孔喉半径较大时,注入水对孔喉起改善作用,当孔喉半径较小时,注入水对孔喉起破坏作用;岩心渗透率越大,压力传播速度越快,注入水推进速度更快,出口端更易见水。该研究可为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致密砂岩 水驱 储层 微观孔喉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以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74
12
作者 焦翠华 夏冬冬 +3 位作者 王军 刘磊 盛文波 程培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孔隙度的分布范围在4%~6%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在0.01×10-3~0.30×10-3μm2之间,属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合静态、动态资料及岩石物理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物性试...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孔隙度的分布范围在4%~6%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在0.01×10-3~0.30×10-3μm2之间,属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合静态、动态资料及岩石物理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物性试油法、核磁共振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驱替压力法等6种方法,确定了该储层有效物性下限孔隙度为6%、渗透率为0.08×10-3μm2,为有效厚度划分及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厚度 物性下限 储层 永进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富县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李春玉 谢渊 +2 位作者 刘绍光 黄宏伟 李明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形成特低孔渗储层的又一主要原因 ;较强的胶结作用 ,尤其是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 ,对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晚期溶蚀作用不充分且持续时间不长 ,对储层没能发挥明显的改造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 延长组 砂岩 储层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 被引量:114
14
作者 孙卫 史成恩 +1 位作者 赵惊蛰 赵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5-779,i0009-i001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埋藏—成岩等因素控制。特低渗透储层具有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应用X-CT扫描成像实验技术进行砂岩岩心微观孔隙结构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CT扫描切片图像观...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埋藏—成岩等因素控制。特低渗透储层具有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应用X-CT扫描成像实验技术进行砂岩岩心微观孔隙结构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CT扫描切片图像观察分析了注入水微观驱替渗流机理及不同注入压力下的水驱油效率变化分布规律(实验岩心的水驱油效率最高为62%,最低为42%,平均为51.6%),定量评价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实验表明低孔、低渗和储层微观双重孔隙结构是造成注入水启动压力、水驱油效率差异大的根本原因;而较强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T成像 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流机理 非均质性 启动压力 水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被引量:106
15
作者 高辉 解伟 +2 位作者 杨建鹏 张创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11,214,共7页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特低渗储层而言,超低渗储层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小于1μm的喉道含量较高,变化更为敏感,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较宽,喉道进汞饱和度受渗透率影响较大;特低、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总体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出3个变化阶段,渗透率不同,各阶段受孔隙和喉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处于中后期的超低渗储层更应注重喉道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 储层品质 恒速压汞 -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以川中公山庙油田沙一储层为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永刚 陈景山 +2 位作者 蒋裕强 雷卞军 赵明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属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交互沉积的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首次提出将表征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作为这类储层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认为综合η值、岩石类型、粒度、储层微相... 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属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交互沉积的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首次提出将表征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作为这类储层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认为综合η值、岩石类型、粒度、储层微相、成岩作用特征、孔隙类型、孔隙度、基质渗透率、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等指标的分类评价体系可以较客观的反映该类储层的本质;依据该指标体系将本区沙一段储层分为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和差(Ⅳ类)四类储层,其中Ⅲ类储层通过压裂改造有望成为较典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使公山庙油田沙一段储层产能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型储层 储层 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 分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杨玉卿 潘福熙 +2 位作者 田洪 徐晋 陈力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5-693,共9页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其主力油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对沙河街组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沙河街组沙三段...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其主力油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对沙河街组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沙河街组沙三段为较深水湖泊环境下的浊积扇沉积,沙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原生孔隙,由于沙三段溶蚀孔隙发育较沙二段少,沙三段物性较沙二段差。结合储层试油结果,提出了低孔低渗储层宏观成因、微观孔隙结构和综合评价3种分类方案,总体上把储层分为好、中和差3类,对应产能分别为大于80 m3/d、介于10~100 m3/d之间、小于10 m3/d和微量或无产能。经过该油田沙河街组5口井、15个储层段的测试验证,储层宏观成因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符合率达到86.67%,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5-1油田 沙河街组 储层 分类评价 测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模拟试验与成藏机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凯 李善鹏 +2 位作者 罗丽荣 马军 陈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0-17,共8页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8块渗透率为(0.050-2.812)×10-3 μm2的特低渗—致密砂岩岩芯样品进行石油驱替成藏模拟试验。试验采用驱动压力分段逐级提升式连续油相充注。结果表明: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机...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8块渗透率为(0.050-2.812)×10-3 μm2的特低渗—致密砂岩岩芯样品进行石油驱替成藏模拟试验。试验采用驱动压力分段逐级提升式连续油相充注。结果表明: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机理与常规储层明显不同。随着石油不断注入和驱动压力的不断增高,岩芯中孔隙水逐渐排出,含油饱和度随之增高,并且增高趋势呈现先快后慢的指数式特征;样品最终含油饱和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孔隙度呈正相关;特低渗—致密储层具有原油活塞式驱替运移的成藏机理,成藏效率高,石油成藏富集受到油源规模、驱动压力、成藏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优质烃源岩是特低渗—致密储层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致密 透率 模拟试验 成藏机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及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79
19
作者 吴小斌 侯加根 孙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8-3446,共9页
为了表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低孔特低渗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进一步探讨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X线衍射、粒度分析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出5种孔隙类型和4种喉道类型;结合成岩作用研究,... 为了表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低孔特低渗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进一步探讨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X线衍射、粒度分析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出5种孔隙类型和4种喉道类型;结合成岩作用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方法分析孔隙演化过程。研究区储层孔隙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发育点状、缩颈状和片状喉道,喉道具有细喉和微细喉的特点。成岩缝的发育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相互连通的微裂缝网络是流体运移的最佳通道。运用未固结砂岩原始孔隙度与砂岩的分选系数的统计关系,恢复计算出研究区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为34.60%。在成岩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具有中等程度破坏作用,受二者影响,未固结砂岩49.4%的原生粒间孔被压实损失,28.7%的孔隙被胶结破坏。区内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强度中等,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使得孔隙度增加到11.33%,溶蚀作用的孔隙增加率为11.0%,极大地改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定量计算结果与定性认识的一致性以及与室内物性测试结果的吻合性表明:研究方法与结论可靠,这对于同类储层孔隙演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高辉 孙卫 +1 位作者 高静乐 宋广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3,共5页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喉道特征的变化上,喉道半径越小,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孔喉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用程度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孔隙、喉道进汞饱和度与可动流体参数之间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相关性,表明有效孔隙、喉道体积越大,可动流体含量越高,可动用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含量 孔喉 核磁共振 恒速压汞 砂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