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1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自发渗吸-水驱原油动用规律研究
1
作者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采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仪研究自发渗吸和水驱过程中油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饱和油T2谱主要分为单峰和双峰,其中双峰又分为左峰高和右峰高2类。T2谱呈单峰分布、孔隙结构呈网状分布的砂岩,通过焖井过程中的自发渗吸可以大幅度动用孔隙中的油相;对于T2谱呈双峰分布、孔隙结构呈树枝状分布的砂岩,自发渗吸后仍有大量油相未被充分动用,通过水驱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自发渗吸更多动用的是微孔和中孔中的油相,而大孔中油相的采出程度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自发渗吸后转水驱,采出程度可进一步提高,此时更多的是动用大孔和中孔的油相,而微孔中的油相采出程度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渗透砂岩油藏 自发渗吸 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翼飞 孙强 +2 位作者 于春磊 孙志刚 贝君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共7页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压驱注水对井周岩石造成区域性非均衡损伤,储层岩石在较大排量范围内均有破裂特征;压驱裂缝展布受注入流体黏度、排量影响,在注入参数达到岩石破裂条件下,注入排量和流体黏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随着注入流体黏度和排量的提高,压驱裂缝开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压驱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裂缝展布 物理模拟 破裂模式 复杂缝网 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 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复合封窜体系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牛艳 李鑫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1-878,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实验,通过岩心封堵及驱油实验探究了冻胶、泡沫及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的差异,并对该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最小混相压力为31.1 MPa,在此条件下注入CO_(2)可实现与原油的完全混相。泡沫的注入性能最佳,冻胶的注入性能最差,最高注入压差为0.557 MPa,其封堵率最大为94.5%。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优于单一泡沫体系和冻胶体系,其原油采收率最大可达77.5%。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测试表明二轮调驱后泡沫冻胶-泡沫组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达到了86.8%,采收率高于泡沫冻胶-冻胶体系的78.2%,最高注入压力不超过1 MPa,具有施工便利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油 最小混相压力 泡沫-冻胶 封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渗流特征
5
作者 路研 刘宗宾 +2 位作者 廖新武 李超 王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7-1090,共14页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型砂岩样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不同驱替阶段油相和水相在三维孔隙空间的分布,探讨了水驱过程中油相在三维孔隙空间和单个孔隙中的赋存特征和变化情况;此外,结合有限体积法,研究还明确了水驱开发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驱替模式及水驱速率等多因素控制下的渗流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大而连续的油滴被打散,逐渐分离成小的油滴并呈离散状态分布在三维孔隙空间;水驱过后油滴的连通性变差,几何形态变得更加平滑和规则;微观非均质性强且连通性较好的砂岩在水驱开发过程中普遍发育优势水流通道,水相的绕流和窜流行为导致其在孔隙空间中的波及效率较低;水驱速率也是影响驱油效率和油水运移路径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水驱速率可以显著增大注水毛管数,从而提高采收率。研究还发现,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合适的界面张力条件下,采用提高油水黏度比和增加注水毛管数的驱替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砂岩 孔隙结构 油水两相驱替 有限体积法 渗流 采收率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6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渗透油藏 CO_(2)驱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底水油藏底部注水方法及应用
7
作者 宋鹏 张心罡 +4 位作者 杨卫国 王楠 石坚 谢启超 段文豪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律5个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入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比油层注水和底部注水采收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底部注水开发可有效增大底水能量,实现油水界面均匀抬升,大幅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较油层注水最终采收率提高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渗透底水油藏 数值模拟 注水部位 底部注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用微乳增产助剂
8
作者 刘倩 问晓勇 +5 位作者 王文雄 刘怡 尹太恒 马欢 丁勇 贾建鹏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液ME,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性能,测试了在压裂过程中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ME的最佳配方为:25%SY-1+12.5%三乙二醇丁醚+37.5%的2%KCl水溶液+25%MS-9。该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0.5 nm;能在长时间(180 d)静置和高速离心(8000 r/min)条件下保持稳定;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4)~10^(-3)m N/m数量级;与清水相比,可使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降低约35°;经岩心粉8次吸附后仍能维持高界面活性,抗吸附能力较强。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良好。以未添加ME的压裂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模拟压裂入井阶段时可将洗油效率提升54.94百分点~61.82百分点,焖井阶段可将渗吸置换效果提升15.68百分点,返排阶段可加快原油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将原油采收率增加32.56百分点。该微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强、油水界面张力低、改善润湿效果良好、抗吸附能力强,可在压裂施工全过程增大原油采收率,增渗驱油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微乳液 渗吸置换 界面张力 润湿性 渗透致密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同质异型微乳酸解堵体系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刘德新 赵晗 +2 位作者 董业良 吴达 王佳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共12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渗透砂岩油藏,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制备由相同化学剂组成但相态不同的同质异型微乳酸,并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评价其解堵和腐蚀效果。此外,通过化学性能评价、微观形貌和吸附实验,分析微乳酸相态对解堵及腐蚀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微乳酸可以顺利地从双连续型转化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从而构建同质异型微乳酸体系。微乳酸体系对混合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其中O/W型MEA体系解堵效果较传统酸液的高10%,且在矿场试验中可以将日产油量提高53.44%。而W/O型MEA体系则表现出更低的腐蚀性,腐蚀速率仅为纯酸的47.7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O/W型MEA体系的强解堵性源于其强携油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剥离并携带堵塞物周围的原油,从而使酸液有效接触固体堵塞物。而W/O型MEA体系中油相对酸液的包裹性与乳化剂和轻质油在钢片表面的混合吸附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低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渗透油藏 腐蚀 酸化解堵 吸附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内源产分散体功能菌生长规律及其调驱封堵潜力
11
作者 高怡文 魏登峰 +5 位作者 王维波 倪军 管雅倩 郭茂雷 王前荣 崔凯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13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特/超低渗透油藏由于基质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且普遍存在天然发育的微尺度裂缝,导致其在水驱、CO_(2)驱等开发过程中面临流体易沿裂缝通道和高渗透孔隙喉道窜流的开采难题。传统调剖堵水技术在油田现场应用中的调...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特/超低渗透油藏由于基质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且普遍存在天然发育的微尺度裂缝,导致其在水驱、CO_(2)驱等开发过程中面临流体易沿裂缝通道和高渗透孔隙喉道窜流的开采难题。传统调剖堵水技术在油田现场应用中的调剖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虽能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但流体在地层深部的水窜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油藏微生物资源研发了基于内源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为生长晶核,且以单个个体形式生长分散在水相中的微小球体(即微生物分散体)的绿色低碳微生物分散体调驱封堵剂。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产分散体功能菌种(Novosphingobium sp.,相似性98%~99%)的最优激活生长条件为:温度45℃、矿化度60 g/L、p H=7;最适宜的激活营养剂配方为:碳源(1.5%糖蜜),混合氮源(0.50%硝酸钠、0.30%硫酸铵),微量元素(0.06%工业酵母粉、0.002%硫酸亚铁、0.002%硫酸锰)。初步探明微生物分散体调驱封堵作用机制为:产分散体功能菌利用个体的自适应生长性和形变性与储层裂缝通道形成匹配性的封堵,且不断向裂缝深部和高渗透多孔吼道的深部运移调驱,进而改变注入水/CO_(2)气体的流向,最终实现全程调剖。微生物分散体在水驱/CO_(2)驱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调驱封堵能力,封堵率均大于80%。研究成果为微生物分散体调驱封堵技术在低渗透致密油藏水驱/CO_(2)驱中调驱封堵储层裂缝窜流带、高渗透多孔介质窜流带和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渗透油藏 产分散体功能菌 激活营养剂 调驱封堵 扩大波及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
12
作者 王彦伟 林利飞 王恒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71,共8页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时间节点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实现了考虑油藏微观非均质性的全过程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对CO_(2)驱替初期的渗流阻力影响较大,同时CO_(2)驱替过程中伴随的扩散-溶解-降黏-降阻的作用不断迭代耦合,导致同一时刻不同半径的喉道中CO_(2)驱替前缘位置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开发动态上表现为:储层孔喉半径越大、物性越好;油井见气时间越早,同一时刻油井的气油比越高。根据注采井间CO_(2)体积分数分布,可将驱替过程划分为纯CO_(2)区、传质扩散区和纯油区3个区域。当大喉道传质扩散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油井开始见气,油井产量也逐渐增大,此后采出程度迅速增加;纯CO_(2)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气油比迅速增加,油井产量迅速减小,采出程度曲线增幅减小直至趋于平稳。对比实验结果:模型预测采收率误差分别为5.7%和4.5%,气油比及采出程度曲线均比较吻合。运用该方法预测了H3试验区的开发动态,对分析CO_(2)驱开发动态、及时调整气窜井开发制度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 溶解降黏 开发动态预测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天然气重力驱采油机制
13
作者 吴峻川 谭先红 +6 位作者 张利军 李南 孙天威 舒潇晗 王成胜 吴彬彬 赵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注气重力驱的提采效果及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模拟真实油藏开发条件下,设计了低渗透非均质三维岩心物理模型和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了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研究,分析了注气速度、地层倾角及原油黏度等因素对重力驱...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注气重力驱的提采效果及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模拟真实油藏开发条件下,设计了低渗透非均质三维岩心物理模型和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了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研究,分析了注气速度、地层倾角及原油黏度等因素对重力驱的作用效果,结合驱替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变化,明确了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进行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可行性及采油机制。结果表明:对于正韵律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天然气重力稳定驱特征显著,并存在最优注气速度(0.5 mL/min),在此速度下注气既可增加在低渗透油层的波及区域,又可减缓在高渗透层中的气体突进;在未经衰竭开发的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直接进行天然气重力驱,更有利于对高位低渗透原油的动用;在具有一定倾角(45°)的稀油油藏应用,可发挥天然气重力稳定驱中重力和驱动力的最大效益,驱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非均质油藏 天然气 重力驱 采油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中的应用及机理分析
14
作者 于泓滢 杜西龙 +4 位作者 李钰 秦森强 王记锋 李毅峰 马斌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5,共5页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从72.5 mN·m^(-1)降至10.4 mN·m^(-1),尤其是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显著下降;表面活性剂浓度与岩石表面吸附量及油藏采收率呈正相关,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岩石表面吸附量从0μg·cm^(-2)增至50.3μg·cm^(-2),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藏采收率从25%升至62%。为低渗油田的化学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化学性能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超前压驱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世明 杨勇 +3 位作者 曹小朋 刘海成 王建 孙志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件下储层应力场的改变及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力系数构建连续稳定的驱替压力剖面、超前压驱变应力场油井差异造缝是高产稳产的两大致效机制,在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有利于压力与介质协同传导,同时高压压头前移,有利于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形成连续稳定的压力剖面;在超前压驱注水条件下,高油藏压力可有效降低储层的破裂压力,易形成复杂缝网,同时改变储层地应力场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影响油井压裂裂缝展布及产能。研究成果揭示了超前压驱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对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的规模效益建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压驱 滩坝砂油藏 渗透 高压力系数 压力剖面 地应力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 形成期次 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柏明星 刘业新 +5 位作者 张志超 侯贵峰 杨宸 曹洪源 闪军章 徐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为明确生产参数对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CO_(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O_(2)连续注气驱参数优化发现:CO_(2)注入速度的提高会提高产油速度,但同时也会导致气窜的加剧和换油率的降低,并存在压裂地层的... 为明确生产参数对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CO_(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O_(2)连续注气驱参数优化发现:CO_(2)注入速度的提高会提高产油速度,但同时也会导致气窜的加剧和换油率的降低,并存在压裂地层的风险。生产井底流压的提高短期内会限制产油速度,但有利于提升地层压力水平,促进CO_(2)同地层油传质混相进而提高阶段采出程度和换油率。开发时在能够保证注采平衡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高井底流压。区块含水率的提高会使CO_(2)驱油效果变差,导致CO_(2)驱油阶段采出程度和换油率降低。CO_(2)驱油开发时换油率会随着生产气油比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注CO_(2)开采过程应适时关井停注保证合理的CO_(2)注入量。优化得出CO_(2)注入速度15 000 m^(3)/d、生产井底流压25 MPa、CO_(2)注入时机为区块含水率60%时、关井时机为生产气油比达到1 000 m^(3)/m^(3)时、合理的CO_(2)注入量为9.2万吨。应用优化所得参数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注CO_(2)开发9年后,区块原油产量相比水驱阶段增加了21.3万吨,采出程度提高了27.4%,阶段累计换油率0.58,累计埋存率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高含水期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春伟 韩淑乔 +5 位作者 杜焕福 杨勇 孙鑫 董佑桓 刘继水 边旭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阐明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平面与层内非均质性强,主要体现在稳定展布的夹层及韵律砂层渗透性相差大,平面上砂体及物性展布有明显的方向性;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低渗透岩性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日液量低及平面水驱不均衡等特点,水驱后剩余油储量丰度依然较大,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层内及平面储层厚度大、物性差的区域。以上成果及认识对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岩性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剩余油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建产--以东营凹陷N25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任泽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散、埋藏深、品位低,开发过程中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效益建产面临单井产能低、自然递减大、采收率低等问题,高效开发难度大。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N25-42A低渗透浊积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实施以储层...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散、埋藏深、品位低,开发过程中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效益建产面临单井产能低、自然递减大、采收率低等问题,高效开发难度大。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N25-42A低渗透浊积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实施以储层精细刻画、复杂缝网压裂改造储层、正向压驱注水补能、钻井与地面工程优化设计施工为核心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方案,有效提高地质甜点刻画精度,大幅缩短钻井周期,形成复杂缝网提高波及体积,快速补充地层能量,改善驱油效果。N25区块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方案后,平均单井产油量增加0.6倍,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增加6倍,实现少井高产,投资大幅缩减。实践证明,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技术对于提升断陷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动用率、推动低品质油藏的产能建设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地质工程一体化 储层甜点 压驱注水 效益开发 产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特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齐亚东 雷群 +3 位作者 于荣泽 晏军 刘学伟 战剑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4,共6页
以特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应用恒速压汞技术深入分析其微观孔隙结构,通过低渗透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该类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单相流体渗流以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并从微观孔隙结构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 以特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应用恒速压汞技术深入分析其微观孔隙结构,通过低渗透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该类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单相流体渗流以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并从微观孔隙结构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观孔隙结构是决定和影响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的根本性因素;当渗透率小于2×10-3μm2时,孔喉微细,储层动用难是开发面临的最核心的矛盾,但储层一旦得到有效动用,因其良好的喉道分选,开发效果会比较好;而当渗透率大于5×10-3μm2时,流体流动通道较宽,建立起有效的驱动压力体系较为容易,开发此类储层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微观非均质性降低了储层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渗透油藏 孔喉结构 应力敏感性 启动应力梯度 开发效果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