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
2
作者 王彦伟 林利飞 王恒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71,共8页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时间节点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实现了考虑油藏微观非均质性的全过程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对CO_(2)驱替初期的渗流阻力影响较大,同时CO_(2)驱替过程中伴随的扩散-溶解-降黏-降阻的作用不断迭代耦合,导致同一时刻不同半径的喉道中CO_(2)驱替前缘位置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开发动态上表现为:储层孔喉半径越大、物性越好;油井见气时间越早,同一时刻油井的气油比越高。根据注采井间CO_(2)体积分数分布,可将驱替过程划分为纯CO_(2)区、传质扩散区和纯油区3个区域。当大喉道传质扩散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油井开始见气,油井产量也逐渐增大,此后采出程度迅速增加;纯CO_(2)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气油比迅速增加,油井产量迅速减小,采出程度曲线增幅减小直至趋于平稳。对比实验结果:模型预测采收率误差分别为5.7%和4.5%,气油比及采出程度曲线均比较吻合。运用该方法预测了H3试验区的开发动态,对分析CO_(2)驱开发动态、及时调整气窜井开发制度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 溶解降黏 开发动态预测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复合封窜体系的性能研究
3
作者 牛艳 李鑫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1-878,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实验,通过岩心封堵及驱油实验探究了冻胶、泡沫及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的差异,并对该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最小混相压力为31.1 MPa,在此条件下注入CO_(2)可实现与原油的完全混相。泡沫的注入性能最佳,冻胶的注入性能最差,最高注入压差为0.557 MPa,其封堵率最大为94.5%。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优于单一泡沫体系和冻胶体系,其原油采收率最大可达77.5%。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测试表明二轮调驱后泡沫冻胶-泡沫组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达到了86.8%,采收率高于泡沫冻胶-冻胶体系的78.2%,最高注入压力不超过1 MPa,具有施工便利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 最小混相压力 泡沫-冻胶 封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 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开发效果参数评价
5
作者 王颖 屈亚光 +4 位作者 王斌 鲁明 蒋茜 李建新 巩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Shapley值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韵律储层更适合CO_(2)辅助重力驱油;储层倾角、平均渗透率、注气速度与开发效果呈正相关;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渗透率级差与开发效果呈负相关;中上部位置注气及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比值设置为0.8可以有效提高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CO_(2)辅助重力驱油影响程度最高。该项研究成果为提高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的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co_(2) 地质因素 开发因素 正交实验设计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向临界能量的超低渗透油藏注CO_(2)气窜缝网形成机理
6
作者 刘志远 赵海峰 +1 位作者 甘贵鹏 张旺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3,共10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_(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_(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判别准则。现场注CO_(2)气窜的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准则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界能量与天然裂缝尺寸、应力强度因子等成正相关关系,与弹性模量成负相关关系,而与自身倾角和井筒夹角成三角函数关系;气窜缝网连通所需的能量均随注入压力和注入排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与2个井组气窜的示踪剂监测情况对比,发现该能量判别准则适用于300 m左右的井间距离。该能量准则可避免气窜通道前缘复杂流固耦合计算,并弥补了经典应力判别准则无法反映作用时间效应的缺陷,为超低渗油藏注CO_(2)气窜提供力学机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co_(2) 气窜缝网 能量判别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7
作者 何洋 汪周华 +2 位作者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渤海L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储层内部2块代表性砂岩岩心,运用在线核磁驱替技术,开展岩心CO_(2)混相驱油和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室内实验测试,在驱替过程中对岩心进行实时扫描,明确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驱替条件下驱替2.0 PV流体后,高渗岩心a(33.80×10^(-3)μm^(2))和低渗岩心b(2.95×10^(-3)μm^(2))CO_(2)混相驱(最终驱替效率分别为69.31%,66.18%)相比水驱转CO_(2)混相驱(驱替效率分别为58.07%,56.97%)效果更佳;高渗岩心相比于低渗岩心大孔占比更多,孔隙连通性强,CO_(2)混相驱油以及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的驱替效率分别提高3.13%和1.10%,表明物性对驱替效率影响较小;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水驱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为0.019 7μm和0.009 8μm,渗透率低使得压差较大,故孔喉动用下限更低;当水驱转CO_(2)混相驱后,油、气、水三相渗流,增大了实验压差,此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降低至0.008μm和0.004 9μm,与一直使用CO_(2)混相驱2块岩心孔喉动用下限(0.006 9μm、0.005 2μm)接近;推荐CO_(2)混相驱为L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核磁 co_(2) co_(2) 砂岩油藏 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合理配产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5 位作者 李明义 李金龙 王昊 胡彧 田冷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57-9364,共8页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在油藏高部位存在大量剩余油,采收率较低,采用CO_(2)辅助重力驱,可以充分利用高倾角的地质特征,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但是由于CO_(2)对原油物性影响要远大于水对原油物性的影响,CO_(2)驱替过...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在油藏高部位存在大量剩余油,采收率较低,采用CO_(2)辅助重力驱,可以充分利用高倾角的地质特征,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但是由于CO_(2)对原油物性影响要远大于水对原油物性的影响,CO_(2)驱替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低渗透油藏CO_(2)重力驱合理配产优化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油藏中任意一点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关系,分别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CO_(2)重力驱混相和非混相模型;其次,运用Python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分析了压敏系数、地层倾角、注采井距和注气速度对油藏配产的影响;最后,结合现有工作制度法和增产倍数法,对比本模型计算结果,运用tNavigtor软件对3种方法进行采收率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对油藏进行合理配产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油藏采收率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对该类低渗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倾角渗透油藏 co_(2) 渗流理论 压敏效应 合理配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9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渗透油藏 co_(2)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致密油藏CO_(2)-黏弹性流体协同驱油效果评价及矿场应用
10
作者 汤瑞佳 陈龙龙 +3 位作者 谢旭强 赵聪 王蓓蕾 江绍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2-678,共7页
CO_(2)波及效率与气窜问题,是制约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CO_(2)驱波及效率低、易气窜的技术难题,提出利用黏弹性流体体系(CMS)来改善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系统研究了CMS油藏条件下的黏弹性、界面活性、可... CO_(2)波及效率与气窜问题,是制约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CO_(2)驱波及效率低、易气窜的技术难题,提出利用黏弹性流体体系(CMS)来改善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系统研究了CMS油藏条件下的黏弹性、界面活性、可注入性及封堵和驱油性能,探索了CO_(2)-CMS的协同驱油作用,并开展了矿场试验。实验表明:油藏温度介于30~80℃时,质量分数为0.5%的CMS表现出一定的黏弹性,且以弹性为主,随温度升高,流体的黏性和弹性减弱;在油藏温度45℃时,CMS黏度为3.27 mPa·s,且弹性较强。此外,CMS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2.68×10-2mN/m,岩心在CO_(2)-CMS中浸泡后,水相接触角下降至8.75°,表明亲水性得到增强。CO_(2)-CMS在低渗致密岩心的注入性良好,且段塞尺度越小,注入效果越佳。在长岩心驱替实验中,采用0.3 PV段塞式CMS驱后再CO_(2)驱,采收率提高幅度可达27.79%。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中,CMS-CO_(2)交替驱效果最佳,可有效封堵高渗岩心,启动低渗岩心,采收率提高幅度达26.28%。现场试验井组的数据表明:应用CMS后,整体产液、产油量均有所上升,气窜井产出气中CO_(2)体积分数显著下降。这一研究成果为低渗致密油藏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黏弹性流体 界面张力 渗致密 协同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及CO_(2)埋存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3 位作者 陈涛 孙雷 赵锐 苏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数优化和CO_(2)埋存评价3方面对X低渗透油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为26.03 MPa,CO_(2)有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的作用;通过参数优化确定的推荐注采方案与衰竭开采相比,累计增油量为96.21×10^(4)t,主力开发层系X4⁃2、X4⁃3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37百分点、6.02百分点;CO_(2)注入地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在纵向上受重力分异的作用向上运移;评价区块注CO_(2)驱推荐方案预计CO_(2)埋存量为68.08×10^(4)t,其中构造埋存量、束缚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分别为42.20×10^(4)、17.79×10^(4)、6.24×10^(4)和1.85×10^(4)t。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油与埋存 方案设计 参数优化 埋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井布井方式对CO_(2)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政 吕文峰 +3 位作者 王宏志 李敏 陈天戈 郑自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_(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_(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_(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渗透油藏 平面非均质性 布井方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微观尺度耐盐性及调驱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鸿坤 王健 +3 位作者 王丹翎 路宇豪 周娅芹 赵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3-710,共8页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并联岩心调驱实验,研究该体系调驱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在油藏条件下,构建出配方为质量分数0.20%(OW-1)+0.30%(OW-4)+0.05%(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该泡沫体系的综合指数为36834 mL·min;该泡沫体系的微观尺度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矿化度46357 mg/L与矿化度500 mg/L的配液相比,泡沫流变性更好,气液界面张力在10 MPa时仅增加1 mN/m,液膜渗透性增加了0.14 cm/s,但仍具有良好的泡沫骨架结构,该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此外,在并联岩心渗透率级差为15.55的条件下,该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对岩心剖面改善率达到了97.28%,采收率显著提升,展现出良好的调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气窜 co_(2)泡沫 微观尺度 耐盐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可视化研究
14
作者 王琛 高辉 +3 位作者 罗开庆 李腾 程志林 刘月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的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开展了可视化定性和数字化定量的联合表征,揭示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规律及赋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原油动用面积与注入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混相驱阶段原油动用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一介质的原油动用面积与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双重介质,裂缝结构导致部分CO_(2)优先沿裂缝通道窜流,使基质孔喉的原油动用程度降低。CO_(2)驱替后残余油赋存特征受孔喉非均质性与注入压力的影响,低压阶段呈片状或团状分布,高压混相阶段主要以条带状或油滴状残余油存在。研究成果揭示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为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 原油运移特征 双重介质 co_(2)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柏明星 刘业新 +5 位作者 张志超 侯贵峰 杨宸 曹洪源 闪军章 徐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为明确生产参数对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CO_(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O_(2)连续注气驱参数优化发现:CO_(2)注入速度的提高会提高产油速度,但同时也会导致气窜的加剧和换油率的降低,并存在压裂地层的... 为明确生产参数对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CO_(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O_(2)连续注气驱参数优化发现:CO_(2)注入速度的提高会提高产油速度,但同时也会导致气窜的加剧和换油率的降低,并存在压裂地层的风险。生产井底流压的提高短期内会限制产油速度,但有利于提升地层压力水平,促进CO_(2)同地层油传质混相进而提高阶段采出程度和换油率。开发时在能够保证注采平衡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高井底流压。区块含水率的提高会使CO_(2)驱油效果变差,导致CO_(2)驱油阶段采出程度和换油率降低。CO_(2)驱油开发时换油率会随着生产气油比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注CO_(2)开采过程应适时关井停注保证合理的CO_(2)注入量。优化得出CO_(2)注入速度15 000 m^(3)/d、生产井底流压25 MPa、CO_(2)注入时机为区块含水率60%时、关井时机为生产气油比达到1 000 m^(3)/m^(3)时、合理的CO_(2)注入量为9.2万吨。应用优化所得参数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注CO_(2)开发9年后,区块原油产量相比水驱阶段增加了21.3万吨,采出程度提高了27.4%,阶段累计换油率0.58,累计埋存率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高含水期 co_(2)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砂岩油藏 co_(2) 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翼飞 孙强 +2 位作者 于春磊 孙志刚 贝君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共7页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压驱注水对井周岩石造成区域性非均衡损伤,储层岩石在较大排量范围内均有破裂特征;压驱裂缝展布受注入流体黏度、排量影响,在注入参数达到岩石破裂条件下,注入排量和流体黏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随着注入流体黏度和排量的提高,压驱裂缝开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压驱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展布 物理模拟 破裂模式 复杂缝网 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封存机理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远铎 丁帅伟 +3 位作者 张蒙 许川 樊纹宇 屈传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18,共8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采参数(注水年限、CO_(2)注入速度、注采比、生产井井底流压下限、注入井井底流压上限、循环次数和气水段塞比)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与CO_(2)封存效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O_(2)封存机理会对CO_(2)驱油以及CO_(2)封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连续注气开发时,CO_(2)束缚封存有利于驱油,但对CO_(2)封存影响不大;CO_(2)溶解封存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有利于CO_(2)封存。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时,CO_(2)封存机理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对CO_(2)封存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揭示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封存机理对驱油与封存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连续注气开发 水气交替注入开发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晶晨 李杰 +2 位作者 张文 盛国荣 董海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并对现场注气试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4.1 MPa;油藏水驱后的CO_(2)混相驱主要动用孔隙半径大于0.5μm的中孔、大孔内的剩余油,分别提高采收率8.52、26.03百分点;在混相条件下,CO_(2)注入速度为0.5 m L/min时提高采收率最高,可达35.89百分点,推荐矿场单井注气速度为18 t/d;采用段塞尺寸0.3 PV分4轮次水气交替注入,最终采收率最高为79.25%。现场试验评价显示: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注气适应性强,储层视吸气指数升高至1.0 t/(d·MPa),油井见效比例超过60%,其中45%的见效井初步实现混相驱;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增产效果明显,累计增油量为4 174 t,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5 t。研究成果可为M井区后续CO_(2)混相驱工业化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co_(2) 混相 提高采收率 注气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油藏CO_(2)重力混相驱作用机制与驱油实验
20
作者 郭发军 梁飞 +5 位作者 陈洪 齐桓 曾庆桥 王睿思 李宜强 吴永恩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_(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_(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缝储集空间内原油的动用规律。研究表明:注入CO_(2)后,原油黏度降低57%,体积膨胀1.83倍,CO_(2)具有较好的原油降黏膨胀效果;PVT实验结果表明,水相的存在几乎不影响原油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在油气传质过程中CO_(2)可萃取、抽提出油中的C_(2)—C_(12)组分,利于轻质组分的采出,较重组分(C_(10)—C_(36+))滞留其中;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油气传质程度与注气速度均会影响驱油效果,油气传质程度越强、注入速度越低,越能发挥CO_(2)萃取、抽提与溶解能力,充分动用连片剩余油以及与CO_(2)未直接接触的剩余油;根据核磁实验结果可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空间和裂缝空间,与CO_(2)非混相驱相比,水驱后CO_(2)重力混相驱能够提高基质与裂缝中原油的采出程度,混相驱2.0倍孔隙体积后,基质部分采出程度为49.3%,裂缝部分采出程度为99.3%。现场实践表明,顶部注CO_(2)重力混相驱油是八里西潜山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接替开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重力混相 CCUS 潜山油藏 作用机制 油特征 在线核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