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裂缝动态渗吸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谢坤 韩大伟 +2 位作者 卢祥国 胡广斌 张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3期39-43,66,共6页
为深入探索高温低渗裂缝油藏表面活性剂裂缝动态渗吸采油机理,针对头台油田扶余油层高温低渗特点,以油藏工程,表面化学和热物理学为理论指导,以渗吸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驱替速度、基质润湿性和基质岩心饱和度等因素对动态渗吸效果... 为深入探索高温低渗裂缝油藏表面活性剂裂缝动态渗吸采油机理,针对头台油田扶余油层高温低渗特点,以油藏工程,表面化学和热物理学为理论指导,以渗吸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驱替速度、基质润湿性和基质岩心饱和度等因素对动态渗吸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渗吸采油时,应选择适宜注入速度,以充分利用毛管力"吸水排油作用"、黏性力"驱替作用"和表面活性剂"改善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作用",进而获得较高渗吸采收率。在3种润湿性低渗裂缝岩心中,亲水岩心渗吸采收率最高,中性岩心次之,亲油岩心最低,表明增强岩心亲水性有利于改善油水交渗能力,提高渗吸采收率。随基质岩心含水饱和度增加,毛管力逐渐减小,基质岩石与裂缝之间的油水交渗能力减弱,渗吸采收率降低。由此可见,提前渗吸采油时机有利于发挥毛管力吸水排油作用,进而改善渗吸采油效果,提高渗吸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裂缝性油藏 表面活 动态 头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参数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斌虎 张洪军 罗静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0-435,共6页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为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中后期合理注水参数调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藏 周期注水 间注周期 注水时机 注水量 长6油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磊 陈庆栋 +3 位作者 蒲春生 吴飞鹏 桑海波 赵青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32,8,共4页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以九标度法为算法,建立了识别和评判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的模型。以延长川口油田的两个井组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评判了两个井组中的窜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评判模型符合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识别的结果能为油田稳油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藏 窜流通道 九标度法 开发地质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雅馨 张用德 +2 位作者 吕古贤 张扣宏 刘洪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4,17,共4页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注入水容易沿裂缝窜进,油藏含水上升快,在较短时间内就进入高含水阶段。针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低渗透、裂缝性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稳产技术对策——预交联颗粒+交联聚合物复合深部调剖技术。通过油藏数值模拟,...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注入水容易沿裂缝窜进,油藏含水上升快,在较短时间内就进入高含水阶段。针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低渗透、裂缝性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稳产技术对策——预交联颗粒+交联聚合物复合深部调剖技术。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确定了调剖剂用量,预测了封堵半径,并评价了调剖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注采井组进行了深部调剖施工方案的设计,通过复合深部调剖技术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研究成果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控水增油技术的研究和矿场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裂缝性油藏 深部调剖 数值模拟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选择性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 张亚楠 +3 位作者 饶冬冬 陈永强 卢旭东 吕法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00-204,共5页
针对裂缝性低渗油藏堵水困难且堵剂注入性差、封堵强度弱等问题,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为原料制备P-AAD共聚物,并以酚醛树脂作为交联剂制得新型选择性堵水剂。利用红... 针对裂缝性低渗油藏堵水困难且堵剂注入性差、封堵强度弱等问题,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为原料制备P-AAD共聚物,并以酚醛树脂作为交联剂制得新型选择性堵水剂。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进行表征,并对堵水剂的抗剪切性能、注入性能、油水选择性及耐冲刷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剪切力作用下,黏度保持率均在80%以上,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能;在裂缝开度为19μm时,注入压力适中,对微裂缝依然有良好的注入性;油相封堵率为11%~21%,水相封堵率为82%~91%,说明堵水剂具有堵水不堵油的特性;在注入水冲刷后,水相渗透率降低幅度极小,说明堵水剂在裂缝壁面形成强吸附和强滞留,具有良好的耐冲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藏 选择堵水剂 抗剪切 注入 耐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微生物”联合调驱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剑 李斌 +1 位作者 白玉军 黄先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针对安塞侯市低渗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中平面与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微球与微生物调驱联作技术室内评价及现场试验。物理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调驱联作技术能明显提高岩心采收率。现场试验表明,聚合物微球体系与微生... 针对安塞侯市低渗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中平面与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微球与微生物调驱联作技术室内评价及现场试验。物理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调驱联作技术能明显提高岩心采收率。现场试验表明,聚合物微球体系与微生物配伍性良好。矿场试验后,注水井压力上升,吸水指数下降,压降指数增大,试验区原油性质改善,流动性增强,起到控水增油作用,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联作技术比单一提高采收率技术更具优势,可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裂缝性油藏 聚合物微球 微生物 联合调驱 物理模拟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与本源微生物的协同驱油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韩作为 曹丽 +1 位作者 王晓锋 苏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27,共6页
为深入研究聚合物微球与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低渗裂缝性油藏的协同驱油效果,研究了聚合物微球对岩心的封堵性,微生物与油藏温度、地层水的配伍性,聚合物微球对菌种繁殖能力影响,并进行了微生物驱和"聚合物微球/复合微生物"... 为深入研究聚合物微球与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低渗裂缝性油藏的协同驱油效果,研究了聚合物微球对岩心的封堵性,微生物与油藏温度、地层水的配伍性,聚合物微球对菌种繁殖能力影响,并进行了微生物驱和"聚合物微球/复合微生物"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在低渗岩心中具有较好的注入性,随着聚合物微球在低渗岩心中运移的深入,产生逐级封堵效果。优选的微生物在目标区块储层能很好地生产繁殖,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协同配伍性,聚合物微球的加入不会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单独实施本源微生物驱油,油水界面张力可降低47%,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6.91%;"聚合物微球/复合微生物"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10.05%,满足了安塞油田王窑区块低渗裂缝油藏的矿场调驱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本源微生物 低渗裂缝性油藏 王窑区块 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实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茂雷 黄春霞 +3 位作者 余华贵 张新春 张冠华 周海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6,7-8,共5页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的方案。利用方形裂缝性岩心和填砂管岩心模拟油藏条件,对凝胶和空气泡沫的注入方式、段塞大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凝胶注入量为0.3 P...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的方案。利用方形裂缝性岩心和填砂管岩心模拟油藏条件,对凝胶和空气泡沫的注入方式、段塞大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凝胶注入量为0.3 PV时可有效封堵裂缝性岩心的高渗条带;气液体积为3∶1、气液小段塞多周期交替注入时生成的泡沫质量最佳;非均质油藏综合调驱最佳注入方案为0.3 PV凝胶+0.6 PV空气泡沫,可将综合采收率提高40%以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在同类油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藏 凝胶-空气泡沫调驱 参数优化 采收率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