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洗油时间对低渗特低渗储层孔渗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林光荣 邵创国 王小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6-87,90,111,共4页
针对低渗、特低渗的岩样洗油质量不能保证这一问题,对样品的选择、溶剂的选择以及溶剂中含油和饱和烃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洗油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岩心的伤害,使岩心孔隙内的粘土疏松,所测的数值不能反映储层的真实值。高沸点的有机... 针对低渗、特低渗的岩样洗油质量不能保证这一问题,对样品的选择、溶剂的选择以及溶剂中含油和饱和烃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洗油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岩心的伤害,使岩心孔隙内的粘土疏松,所测的数值不能反映储层的真实值。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可以加快洗油速度,缩短洗油时间,提高洗油效率;长庆油田最佳洗油时间为7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油时间 低渗特低渗储层 孔隙度 溶剂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3
作者 李宗田 涂畅 涂兴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5-958,共4页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必要性增加,需要大力加强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十三五”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海外低渗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较小排距水平井网有效控制动用低渗储量;矢量井网提高强非均质性储层开发井网的适应性;优化酸化/酸压改造技术提高低渗井产能、注入能力;水平井分段压裂提高特低渗储层产能;注水开发保障低渗油藏稳产及提高采收率。进而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开发策略:实施已开发正生产储量(PDP)方案初期,尽快弄清储量分布和储层物性、流体、压力非均质性;在优先动用优势储量的同时,根据已明晰的油藏地质特征、储量规模与品位和合同条款,及时分析、论证、编制正式开发方案(FDP),FDP既要充分重视科学性、经济性、灵活性,还要充分适应合同条款。目前,我国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 碳酸盐岩油藏 开发关键技术 开发策略 海外 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3 位作者 樊兆琪 李武广 李元生 羊新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1,共6页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作为油水渗流的阻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储层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产油及产水等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重力,毛管力仅对油相相对渗透率有影响,对水相相对渗透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油藏 非稳态 油水相对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毛管力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结构对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杪 罗静兰 +3 位作者 刘新社 赵会涛 王怀厂 侯云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63,共16页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岩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控制,盒8段各砂岩类型由于其矿物成分不同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也是各砂岩类型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存在差别的直接原因。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喉道的大小、有效孔隙与喉道的体积及其连通性是决定储层储集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大孔喉对储层渗流能力的贡献更大,中-小孔喉则对储集能力的贡献相对较高。微裂缝是除孔隙结构以外影响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储集性能 -砂岩储层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及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丁景辰 杨胜来 +1 位作者 聂向荣 董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10903-10907,共5页
了解和掌握低渗-特低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规律,对于准确认识该油田区块流体渗流特征,合理、高效开发油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鄯善油田特低渗储层为例,通过室内岩心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低渗-特低渗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和... 了解和掌握低渗-特低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规律,对于准确认识该油田区块流体渗流特征,合理、高效开发油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鄯善油田特低渗储层为例,通过室内岩心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低渗-特低渗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原油黏度的变化都会影响低渗-特低渗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同时,低渗-特低渗油藏的水驱油效率也会随着岩心渗透率、驱替速度和原油黏度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相对透率 水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分析及测井识别——以伊陕斜坡马五段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百强 张小莉 +6 位作者 王起琮 郭彬程 郭艳琴 尚晓庆 程浩 卢俊辉 赵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3,共14页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进行剖析,通过测井曲线的交会分析与软件的综合应用,构建了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的定量识别标准。结果表明,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可划分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钙质胶结相和泥质充填相等6类;以Pe-DEN,RLLD-DEN交会及RLLD-AC交会为代表的测井参数交会图法及软件综合应用是进行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不同成岩相单井纵向上定量识别与连续划分的有效方法;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在空间的分布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区的典型特征。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和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其次为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储层分布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白云岩储层 成岩相 测井识别 马五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定量评价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万琳 王清斌 +2 位作者 代黎明 汤国民 彭琴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4-592,共9页
砂砾岩储层中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对储层整体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探讨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中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不同尺度孔喉的物性贡献。研究表... 砂砾岩储层中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对储层整体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探讨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中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不同尺度孔喉的物性贡献。研究表明:(1)低渗—特低渗砂岩和常规砂岩相比具有孔隙大小中等,喉道半径偏小,孔喉比异常大的特点。渗透率受孔喉半径变化影响更明显,大半径喉道数量和分布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2)低渗—特低渗砂岩孔隙主控进汞区是控制流体流动最有效最主要的空间,渗透率越高,孔隙主控区的喉道半径范围越大。孔喉过渡进汞区进汞贡献主要来自孔隙和喉道联合进汞,随着喉道半径减小,细喉道逐渐成为流体储集和流动的主要空间;喉道主控区渗透率贡献也很低,微细喉道及微喉道是进汞主体空间,孔隙贡献基本为0,该阶段流体流动能力受喉道半径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渗透率增加,低渗—特低渗砂岩渗流能力的决定性喉道半径值从1~2μm增大到3~4μm。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微观孔喉定量表征填补了渤海海域相关研究的空白,从而有助于实现该类储层全面准确的储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砂砾岩 恒速压汞 微观孔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B构造特低渗-低渗储层酸敏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孙藏军 黄磊 +2 位作者 吴浩君 姜永 王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5期703-708,共6页
针对渤海B构造特低渗—低渗储层,开展酸敏性实验评价。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X-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酸岩反应前后岩石样品孔隙结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酸酸化储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砂砾岩和片麻岩... 针对渤海B构造特低渗—低渗储层,开展酸敏性实验评价。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X-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酸岩反应前后岩石样品孔隙结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酸酸化储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砂砾岩和片麻岩储层与土酸(7.2%HCl+3%HF)反应后,储层基本无伤害。酸岩后应后,研究区储层样品微孔隙发育,长石颗粒溶蚀孔发育,未见碳酸盐等易溶矿物,有效面孔率均增大,大、小孔隙数据增多,T2截止值和束缚水饱和度均变小,孔隙结构变好;砂砾岩碎屑颗粒间仍呈线状—凹凸状接触,片麻岩储层矿物变晶仍呈粒状紧密接触,储层骨架稳定性仍较好。易溶型碳酸盐胶结物酸化溶蚀后,是造成储层孔隙结构变好的关键因素,因酸敏矿物绿泥石而产生的二次沉淀和不溶微粒堵塞孔喉对储层损害程度也较小。土酸与研究区储层反应后,孔隙结构得到改善,对改善储层渗透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敏性 微观孔隙结构 B构造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吸置换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永红 赵明伟 +7 位作者 耿捷 晏翔 刘长龙 彭鑫 蒙露明 邹辰炜 胡勇 戴彩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渗吸置换作用已逐渐成为非常规油藏和低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量裂缝的存在及细小孔隙发育为渗吸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基于毛细管压力与重力对渗吸的贡献程度,对渗吸模式进行分类;而后,主要... 渗吸置换作用已逐渐成为非常规油藏和低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量裂缝的存在及细小孔隙发育为渗吸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基于毛细管压力与重力对渗吸的贡献程度,对渗吸模式进行分类;而后,主要聚焦于影响渗吸的各类因素,详细阐述如储层类型、孔渗物性、边界条件、流体(包括原油与渗吸液体)性质等因素对渗吸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总结了目前使用的研究渗吸的各种实验手段;最后,根据渗吸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在实验条件确定、黏土水化影响、界面张力优化和渗吸模式选择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非常规油藏 低渗特低渗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泡沫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凯 王前荣 王维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4-1209,共6页
通过广泛调研和分析,介绍了泡沫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微泡沫的主要性质与驱油特性,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微泡沫生成方法,微泡沫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微泡沫提高采收率技术走向现场应用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 微泡沫 提高采收率 驱油 低渗特低渗油藏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taneous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China: Mechanism and its field test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岚 林然 +3 位作者 赵金洲 杨克文 胡永全 王秀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427-1436,共10页
Ba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stress perturbation effect created by simultaneous propagation of multiple fractures in the process of simultaneous hydraulic fracturing,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adaptation ... Ba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stress perturbation effect created by simultaneous propagation of multiple fractures in the process of simultaneous hydraulic fracturing,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adaptation of simultaneous fracturing of double horizontal well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was conducted by taking two adjacent horizontal wells(well Yangping-1 and well Yangping-2 located in Longdong area of 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as field test wells. And simultaneous fracturing optimal design of two adjacent horizontal wells was finished and employed in field test.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alysis of fracture propagation during the stimulation treatment shows that hydraulic fractures present a pattern of complicated network expansion, and the well test data after fracturing show that the daily production of well Yangping-1 and well Yangping-2 reach105.8 t/d and 87.6 t/d, which are approximately 9.4 times and 7.8 times the daily production of a fractured vertical well in the same area, respectively. Field test reflects that simultaneous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two adjacent horizontal wells can enlarge the expansion area of hydraulic fractures to obtain a lager drainage area and realize the full stimulation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Therefore, simultaneous fracturing of two adjacent horizontal wells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in st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China Changqing oilfield,and it has great popularization value and can provide a new avenu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imulation techniqu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qing Oilfield ultra-low permeability simultaneous fracturing double horizontal w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