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量空气系数和氨气浓度对CH_(4)/NH_(3)MILD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1
作者 匡玉成 王亚飞 +1 位作者 韩大伟 王超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2-1549,I0026,共9页
氨气(NH_(3))作为一种兼具储能的无碳燃料,在能源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NH_(3)的燃烧特性与常规碳氢燃料有着明显差异。该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H_(4)/NH_(3)的混合燃料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氨气(NH_(3))作为一种兼具储能的无碳燃料,在能源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NH_(3)的燃烧特性与常规碳氢燃料有着明显差异。该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H_(4)/NH_(3)的混合燃料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甲烷MILD燃烧中添加NH_(3)使出口NO排放亟剧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时,减小过量空气系数使NO和CO的排放降低。NH_(3)中的N元素转化成NO的转化率随燃料中NH_(3)的增加和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稀释(mild)燃烧 氨气掺烧 过量空气系数 NO_(x)排放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生成特性
2
作者 田松杰 任豪 +3 位作者 徐顺塔 席礼阳 涂垚杰 刘豪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8-248,共11页
中强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低氧稀释燃烧技术,能够同时实现低NO_(x)和碳烟排放。基于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PRO中的对冲火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 中强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低氧稀释燃烧技术,能够同时实现低NO_(x)和碳烟排放。基于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PRO中的对冲火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生成路径及其与常规燃烧之间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拉伸率(50~80 s^(-1))和CO_(2)稀释(体积分数0~60%)对丙烷MILD方式下碳烟生成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生成的主要路径是2C_(3)H_(3)→A1、A1^(−)+H(+M)⇌A1(+M)、A1^(−)+CH_(4)⇌A1+CH_(3)、A1^(−)+C_(2)H_(4)⇌A1+C_(2)H_(3)、C_(6)H_(5)CH_(3)+H=A1+CH_(3)和C_(4)H_(5)^(-2)+C_(2)H_(2)=A1+H;与常规燃烧相比,MILD燃烧方式下2C_(3)H_(3)→A1和A1^(−)+H(+M)⇌A1(+M)反应速率降低,减少了A1生成进而抑制了碳烟成核,最终导致碳烟表面质量生长速率降低78.6%,最终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降低了83.7%;相比之下,MILD燃烧方式下2C_(3)H_(3)→A1路径对碳烟生成的贡献率降低了7.7%,而C_(6)H_(5)CH_(3)+H=A1+CH_(3)和C_(4)H_(5)^(-2)+C_(2)H_(2)=A1+H路径的贡献率重要性明显上升,分别提升5.36%和7.59%;此外,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随拉伸率的变化呈非线性特征,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随拉伸率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机理源于成核速率的非单调变化与表面生长速率的持续上升之间的竞争效应。CO_(2)的物理和化学效应随着稀释比例的上升呈增加趋势,在稀释范围为0~40%时,CO_(2)的物理效应对碳烟峰值影响不大,CO_(2)通过CO+OH⇌CO_(2)+H反应促进H消耗从而削弱PAH生长所需的HACA机制,导致A1和A4物质的量分数显著降低,在CO_(2)稀释比例为60%时碳烟峰值体积分数进一步降低至6.4×10^(−9),从而进一步减少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燃烧 常规燃烧 丙烷 碳烟 拉伸率 CO_(2)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D粉体燃烧技术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分析
3
作者 吕俊复 冯乐乐 +1 位作者 吴玉新 张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4,共11页
MILD燃烧是一种在中度或极度低氧环境下发生的温和燃烧模式,兼具高燃烧热利用率和极低NOx排放的优势,国际燃烧领域认为它是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清洁燃烧技术之一。自1990年左右开展相关研究以来,对于实现气体燃料的MILD燃烧的相关技术已... MILD燃烧是一种在中度或极度低氧环境下发生的温和燃烧模式,兼具高燃烧热利用率和极低NOx排放的优势,国际燃烧领域认为它是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清洁燃烧技术之一。自1990年左右开展相关研究以来,对于实现气体燃料的MILD燃烧的相关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关于煤粉和生物质等固体燃料的MILD燃烧机制和实现条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基于高动量氧化剂射流来实现内部再循环,不再需要外部高温预热来建立MILD燃烧,极大拓宽了MILD燃烧的应用范围。从颗粒弥散、受热、着火、燃烧、污染物等方面概述了MILD粉体燃料燃烧的基础特性,由于颗粒的不均匀弥散和反应,煤粉等碳基固体燃料的MILD燃烧进程较气体燃料更复杂。高速射流MILD燃烧在增加点火延迟的同时也扩展了点火区和反应区,需要对燃烧各阶段的特征和机理开展系统研究。介绍了固体燃料MILD燃烧理论设计和装备研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建议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改进现有燃煤锅炉燃烧器、调节工艺参数以匹配MILD燃烧模式,增加焦炭颗粒的停留时间以提高燃烬率,提高燃烧稳定性并抑制包括细颗粒物在内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基于互联能源系统的整体方法,推进MILD燃烧与各类新型燃烧技术的耦合研究,尤其加强煤粉、生物质与氢、氨等可燃气体共燃特性研究,助力能源转型。探究粉体MILD燃烧中的湍流两相流特征、湍流相间传热作用以及湍流-化学耦合作用是加深对粉体MILD燃烧理解的关键,涉及多变量分析和高精度模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稀释燃烧(mild) 高速射流 燃烧 污染物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稀释条件下煤粉颗粒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曾柱楷 李国栋 +3 位作者 张廷尧 靳轲 程世军 周月桂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59-965,共7页
在平面扩散火焰煤粉燃烧实验系统上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MOS相机分别测量了不同燃烧气氛(O2/N2、O2/CO2)、热协流温度(1473~1873 K)和氧气体积分数(5%~20%)下烟煤煤粉燃烧火焰的辐射光谱和火焰图像,获得了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粉颗粒温度沿程... 在平面扩散火焰煤粉燃烧实验系统上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MOS相机分别测量了不同燃烧气氛(O2/N2、O2/CO2)、热协流温度(1473~1873 K)和氧气体积分数(5%~20%)下烟煤煤粉燃烧火焰的辐射光谱和火焰图像,获得了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粉颗粒温度沿程分布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O2/N2或O2/CO2气氛下,随着热协流温度和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火焰颜色由亮黄色逐渐转变为暗红色,煤粉颗粒温度降低;随着热协流氧气体积分数的下降,煤粉颗粒温度波动系数减小了37%,颗粒温度分布更均匀;与O2/N2气氛相比,O2/CO2气氛下煤粉火焰光强减弱,煤粉着火距离增加,煤粉颗粒的平均温度降低了24~103 K,颗粒温度波动系数最大减小了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燃烧 低氧稀释燃烧 双色法 煤粉颗粒温度 温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稀释条件下甲烷MILD氧燃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国昌 舒子云 +3 位作者 司济沧 王勃 朱荣 米建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312-6320,共9页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氧燃烧技术能同时实现低碳和超低NO_(x)排放,是一种创新性的燃烧技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稀释剂(N_(2)、CO_(2)和H_(2)O)、氧气浓度、当量比和氧化剂预热温度下...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氧燃烧技术能同时实现低碳和超低NO_(x)排放,是一种创新性的燃烧技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稀释剂(N_(2)、CO_(2)和H_(2)O)、氧气浓度、当量比和氧化剂预热温度下甲烷非预混MILD氧燃烧和排放特性。实验发现,N_(2)、CO_(2)和H_(2)O稀释的所有工况中均没有观察到火焰。但N_(2)稀释时,炉内温度和NO排放都比较高,且当氧浓度、当量比或氧化剂温度增加时,NO排放急剧升高(>100×10^(-6)),因此无法实现较好的MILD氧燃烧。与之相比,CO_(2)或H_(2)O稀释下,炉内温度较低,NO排放也非常低(<10×10^(-6));并且NO排放对氧浓度、当量比和氧化剂温度的变化不敏感,能在更宽的范围内建立起低排放的MILD氧燃烧。此外,CO_(2)稀释时会产生较高的CO排放(>20×10^(-6)),但H_(2)O稀释下几乎没有CO排放,且NO排放最低(≈1× 10^(-6))。因此,H_(2)O稀释最有利于实现超低排放的MILD氧燃烧。但实际炉膛应用时需要注意防止H_(2)O稀释造成的炉壁汲水和因此导致的热效率降低、甚至熄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燃烧 非预混 氧浓度 CO_(2)稀释 H_(2)O稀释 N_(2)稀释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稀释和喷嘴布置对甲烷非预混MILD氧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国昌 王勃 +3 位作者 司济沧 舒子云 朱荣 米建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973-5982,共10页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MILD)氧燃烧能够同时实现低碳和低NOx排放,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烧技术。通过实验研究CO2稀释甲烷的非预混MILD氧燃烧炉内CO2稀释量(30%~80%体积分数)和喷嘴布置(中心燃料...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MILD)氧燃烧能够同时实现低碳和低NOx排放,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烧技术。通过实验研究CO2稀释甲烷的非预混MILD氧燃烧炉内CO2稀释量(30%~80%体积分数)和喷嘴布置(中心燃料喷嘴或中心氧化剂喷嘴)对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燃料稀释程度的升高,炉内温度和NO排放均降低,但CO排放有所升高。另外,过高的稀释度(如80%)会导致炉内燃烧不稳定,易发生熄火。但预热燃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70%燃料稀释度下,炉内温度分布均匀,NO排放较低(<20×10-6),且对当量比、燃料预热温度和氧化剂中氧气浓度的变化不敏感,更有利于MILD氧燃烧的实际应用。此外,实验发现,相比中心燃料喷嘴的布置,中心氧化剂喷嘴布置下,炉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NO排放极低(≈5×10-6),更有利于建立超低排放的MILD氧燃烧。因此,实际燃烧器设计时可以考虑这种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燃烧 稀释燃料 CO2稀释 喷嘴布置 NO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稀释条件下不同煤种着火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国栋 张廷尧 +1 位作者 曾柱楷 周月桂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9-445,共7页
在平面火焰煤粉燃烧实验系统上研究了O_(2)/CO_(2)气氛中不同热协流温度(1473~1873 K)和氧气体积分数(5%~20%)下神木西烟煤、长平贫煤和济源无烟煤煤粉的着火和燃烧特性。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MOS相机分别获取了煤粉燃烧的火焰辐射光谱和... 在平面火焰煤粉燃烧实验系统上研究了O_(2)/CO_(2)气氛中不同热协流温度(1473~1873 K)和氧气体积分数(5%~20%)下神木西烟煤、长平贫煤和济源无烟煤煤粉的着火和燃烧特性。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MOS相机分别获取了煤粉燃烧的火焰辐射光谱和火焰图像,比较了不同燃烧条件下不同煤种的煤粉着火距离、颗粒温度和颗粒温度波动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热协流氧气体积分数的减小,煤粉火焰长度和着火距离增加,颗粒平均温度下降,颗粒温度波动系数减小;煤粉挥发分质量分数越高,颗粒温度波动系数越小,颗粒温度分布越均匀;在热协流温度为1473 K、氧气体积分数为5%的条件下,神木西烟煤的煤粉颗粒温度波动系数为2.0%,比济源无烟煤低70%,更易于实现煤粉的低氧稀释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稀释燃烧 富氧燃烧 煤种 着火特性 燃烧特性 颗粒温度波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SR反应器不同稀释介质条件下MILD燃烧分区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栾聪聪 涂垚杰 +1 位作者 谢逸豪 刘豪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2-500,共9页
利用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中的WSR模型,从数值模拟角度首次将NO排放考虑至分区标准,确定了MILD燃烧区的温度上限,对CH4在WSR反应器中的燃烧分区进行了重构,进一步明确MILD燃烧区;其次研究了不同当量比和稀释介质(H2O、CO2)对燃烧... 利用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中的WSR模型,从数值模拟角度首次将NO排放考虑至分区标准,确定了MILD燃烧区的温度上限,对CH4在WSR反应器中的燃烧分区进行了重构,进一步明确MILD燃烧区;其次研究了不同当量比和稀释介质(H2O、CO2)对燃烧特性和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2/N2气氛中,以NO排放确定温度上限(Tinup*)后,CH4只能在低氧浓度下实现MILD燃烧.适当增加或减小当量比可提高MILD燃烧的氧浓度上限(XO2up*)和Tinup*.H2O和CO2的稀释介质都可减小HTC区,增大MILD区,并提高MILD燃烧的氧浓度上限和温度上限,且CO2作用更显著.原因在于H2O和CO2的稀释介质会影响燃料的自燃温度和熄火温度,并且均可降低反应器温度,使得反应器温升降低,NO排放相对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燃烧分区 氧浓度上限 温度上限 NO排放 稀释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剂和氧浓度对甲烷非预混MILD富氧燃烧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司济沧 舒子云 +2 位作者 王国昌 王勃 米建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92-3701,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剂(O_(2)/N_(2)、O_(2)/CO_(2)和O_(2)/H_(2)O)和燃烧器出口氧浓度(21%~30%)对15kW实验炉内甲烷非预混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富氧燃烧的流场、燃烧场及湍流...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剂(O_(2)/N_(2)、O_(2)/CO_(2)和O_(2)/H_(2)O)和燃烧器出口氧浓度(21%~30%)对15kW实验炉内甲烷非预混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富氧燃烧的流场、燃烧场及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剂下炉内流动和烟气卷吸情况几乎相同,但在炉内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稀释剂下炉内燃烧温度和CO、OH浓度的高低顺序为:N_(2)>CO_(2)>H_(2)O。而且,N_(2)稀释时炉内存在集中的高温区(>1800K),且温度和组分浓度随氧浓度增大而快速升高。而CO_(2)或H_(2)O稀释时炉内温度、组分分布均匀,且对氧浓度变化不敏感。另外,相比CO_(2)或H_(2)O稀释,N_(2)稀释下反应区内的层流火焰速度和Damköhler数(Da)更大,且随氧浓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30%氧浓度下已经进入传统薄反应区燃烧模式。而CO_(2)或H_(2)O的稀释可以显著降低层流火焰速度,增长化学反应时间,减小Da数,在高氧浓度下依旧保持在分布式反应区,即MILD燃烧区。因此,相比N_(2)稀释,CO_(2)或H_(2)O稀释下更有利于建立MILD富氧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富氧燃烧 非预混 稀释 氧浓度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4/H_2高温稀释伴流射流湍流燃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亮 叶桃红 +1 位作者 朱旻明 陈义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9-314,共6页
采用标量联合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方法结合修正的k-ε湍流模型、EMST小尺度混合模型以及GRI3.0化学反应机理对甲烷-氢气混合燃料(体积比为1∶1)高温伴流射流J HC(jet in hot coflow)火焰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高温伴流... 采用标量联合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方法结合修正的k-ε湍流模型、EMST小尺度混合模型以及GRI3.0化学反应机理对甲烷-氢气混合燃料(体积比为1∶1)高温伴流射流J HC(jet in hot coflow)火焰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高温伴流中氧气质量分数分别为3%,6%和9%时的3种不同的MILD(moderate and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燃烧火焰,3种火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伴流射流火焰(JHC) 低氧稀释混合燃烧(mild) 概率密度函数(PDF) 湍流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射流煤粉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文仕 吴玉新 +1 位作者 张海 吕俊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0-3251,共12页
开发清洁高效的煤粉燃烧技术是应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煤粉低氧稀释(MILD)燃烧技术凭借其降低NOx排放、提高热流密度均匀性等优势而被视为颇具潜力的新型燃烧方式。同时,煤粉MILD技术结合富氧燃烧技... 开发清洁高效的煤粉燃烧技术是应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煤粉低氧稀释(MILD)燃烧技术凭借其降低NOx排放、提高热流密度均匀性等优势而被视为颇具潜力的新型燃烧方式。同时,煤粉MILD技术结合富氧燃烧技术将是未来煤炭利用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综述了国内外煤粉MILD燃烧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研究现状等,并重点针对低温预热条件下的高速射流煤粉MILD燃烧技术探讨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挑战等。煤粉MILD燃烧起源于气体燃料MILD燃烧,通过增强流场对高温烟气的卷吸并稀释反应物,使高温的火焰锋面模糊甚至消失,降低燃烧峰值温度并提升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显著抑制了热力型NOx和燃料型NOx的生成。煤粉MILD燃烧可通过高温预热空气或提高射流速度实现,其中后者以其在经济性和可行性上的优势而更具发展前景,然而在速度达到100 m/s左右的高速射流的强烈剪切、湍流混合条件下的煤粉MILD燃烧机理及特性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在高速射流强烈剪切及卷吸作用下,煤粉弥散行为与常规射流燃烧相比有明显差异,而煤粉的弥散程度又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MILD燃烧。此外,强湍流混合会改变煤粉的升温、脱挥发分、焦炭燃烧等过程,进而影响着火延迟、火焰结构和污染物生成等煤粉燃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基于对上述关键问题的深入了解并结合气体燃料MILD燃烧的相关研究基础,可进一步发展针对煤粉MILD燃烧的系统、准确的定义,以更好地指导煤粉MILD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低氧稀释(mild)燃烧技术 高速射流 无焰燃烧 燃烧 颗粒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低氧及富氧气氛下煤粉颗粒着火和燃烧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博斐 张廷尧 周月桂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3-658,共6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煤粉颗粒在平面扩散火焰系统中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测量了不同热协流气氛(O_(2)/N_(2)、O_(2)/CO_(2))、温度(1400~1800K)和氧气体积分数(10%~30%),特别是高温低氧(1800K,10%O_(2))环境...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煤粉颗粒在平面扩散火焰系统中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测量了不同热协流气氛(O_(2)/N_(2)、O_(2)/CO_(2))、温度(1400~1800K)和氧气体积分数(10%~30%),特别是高温低氧(1800K,10%O_(2))环境下的气体温度场和颗粒温度分布,获得了MILD燃烧工况下煤粉颗粒着火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氧环境下,煤粉颗粒的着火距离明显缩短,气体温度场更加均匀.1800K协流温度下,随着氧气体积分数每提高10%,其着火距离缩短12%~14%,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的烟气温度波动系数比氧气体积分数为20%时下降9%.与O_(2)/N_(2)气氛相比,在O_(2)/CO_(2)气氛中相同热协流温度和20%氧气体积分数下,着火距离增加了2.7~3.4 mm,烟气平均温度降低了168~183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稀释燃烧 富氧燃烧 着火距离 温度均匀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流热气中氧浓度对CH_4/H_2射流火焰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梅振锋 王飞飞 +1 位作者 李鹏飞 米建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9-86,149,共8页
通过雷诺平均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同流热气中氧浓度对CH4/H2射流火焰扩散燃烧的影响。研究基于JHC开放火焰实验装置,采用涡耗散概念模型和GRI-3.0详细化学反应机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流热气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雷诺平均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同流热气中氧浓度对CH4/H2射流火焰扩散燃烧的影响。研究基于JHC开放火焰实验装置,采用涡耗散概念模型和GRI-3.0详细化学反应机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流热气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同流热气中氧浓度的减小,下游温度峰值及中间组分OH的质量分数峰值明显下降,温度分布更均匀。OH质量分数峰值位置比温度峰值位置略微靠外(同流热气侧)。H2CO主要分布在计算域内的低温区,高温时该组分被快速消耗;不同的燃烧模式下H2CO浓度分布差别很大。通过分析发现,要使传统窄小区域的快速燃烧模式过渡到大空间的慢速弥散燃烧,应减小同流热气中氧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与强化的低氧稀释燃烧 无焰燃烧 JHC 扩散火焰 反应中间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