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影像与病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玉芝 赵文前 +2 位作者 于国 李冰 高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8-469,共2页
探讨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基础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14例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X线、CT或MRI影像表现特点。本组 14例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以中年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 3∶11。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 ... 探讨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基础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14例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X线、CT或MRI影像表现特点。本组 14例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以中年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 3∶11。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 ,10例CT或MRI检查发现 3例为局限性单发囊性肿块 ,5例为多发囊性结节 ,6例为弥漫性囊性结节。大多数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X线、CT或MRI显示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 影像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临床与病理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晓东 于国 李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2,共2页
收集14例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病变发生于大网膜或肠系膜处4例,盆腔处4例,腹膜后1例,胃肠浆膜面及肠系膜多处累及5例。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或疼痛逐渐加重... 收集14例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病变发生于大网膜或肠系膜处4例,盆腔处4例,腹膜后1例,胃肠浆膜面及肠系膜多处累及5例。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或疼痛逐渐加重,5例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多发囊性结节型4例,弥漫囊性结节型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病理学 诊断 间皮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巴恩平 毛永平 +1 位作者 宋志刚 于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病理诊断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1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切除的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标本36例及尸检标本2例,采用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观察,... 目的探讨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病理诊断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1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切除的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标本36例及尸检标本2例,采用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38例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患者中,男9例,女29例,年龄1.5~83岁,平均38.9岁。大体观察肿瘤可分为3种类型,即局限囊性肿块型、多发性囊性结节型、弥漫囊性结节型。光镜观察可见肿瘤微囊衬以单层立方状或扁平状细胞,瘤细胞有轻度异型性。电镜观察显示15例瘤细胞表面可见蓬发样细长微绒毛,胞质内见大量张力微丝,并见较多桥粒,超微结构形态测量显示微绒毛长宽比值平均为12.1。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8例均呈不同程度的CI染色阳性,而HCI染色均呈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对CK5、CK、EMA、Vimentin及抗间皮细胞抗原均呈阳性。38例患者中,1例瘤组织转变成传统性恶性间皮瘤,4例瘤组织局灶性侵及肠壁肌层,10例肿瘤复发。结论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间皮瘤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与囊性肾瘤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玲 郭华雄 +2 位作者 龚平 刘修恒 沈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669-672,共4页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NLMP)与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3...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NLMP)与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荆州市中心医院病理证实的20例MCRNLMP与12例C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肿瘤的增强CT影像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MCRNLMP与CN在囊壁及间隔厚度、强化的高密度病灶数量、强化的达峰强度、Bosniak分级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囊壁及分隔厚度>2.25 mm、强化的高密度病灶数量>1个、强化的达峰强度在中度水平以上时,诊断MCRNLM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00、0.838,可作为MCRNLMP的最佳诊断界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RNLMP与CN分别特征性表达肾细胞癌(renal cell rarcinoma,RCC)标记物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结论:囊壁及间隔厚度、强化的高密度病灶数量以及强化的达峰强度在鉴别MCRNLMP与CN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肾肿瘤 肾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1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烨 张焕 +3 位作者 王维娜 张银华 马晓梅 梁莉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探讨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及生存随访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 目的探讨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及生存随访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并分析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号染色体短臂(3p)的杂合性缺失;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7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男女比为2.4∶1。年龄28~73岁,平均54岁。多为偶然或体检发现肾脏占位。镜检:囊腔大多衬覆单层肿瘤细胞,局灶为双层或假复层,胞质透明、核小、未见明显核仁、WHO/ISUP核分级多为Ⅰ级。纤维间隔内可见与囊腔衬覆细胞类似的透明细胞团。免疫表型:17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AE1/AE3)、CK7、EMA、vimentin、CD10、碳酸酐酶IX(CAIX)、PAX-2和PAX-8,不表达CD68,Ki-67增殖指数均<10%;17例患者中11例检测到3p染色体杂合性缺失,3p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率为64.7%。结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具有低度恶性潜能,预后良好;其可能来源于肾小管中具有多向潜能分化的肿瘤干细胞;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在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上相似,推测其可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透明细胞肾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和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对比 被引量:4
6
作者 宋晓陵 张玮 陈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最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多形低度恶性腺癌 腺样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例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报道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弛 黄海建 +9 位作者 陈煜羲 林乐 蔡旺海 彭俊铭 朱伟 杨风光 朱庆国 叶烈夫 陈实 李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CRNLM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2004~2018年期间收治的35例MCRNLMP患者,其中施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RN)4例,开放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ONSS)19例,腹腔镜下(经...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CRNLM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2004~2018年期间收治的35例MCRNLMP患者,其中施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RN)4例,开放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ONSS)19例,腹腔镜下(经腹或经腰)肾部分切除术(LNSS)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MCRNLMP总体发病率上,男性高于女性(1.92∶1)。患肾均为单侧单发,无偏极倾向。肿瘤平均直径为3.56 cm。术后共8例(22.8%)发生并发症,其中6例为轻微(17.1%),2例严重(5.7%),均转归良好。切缘残留阳性3例(其中ONSS组1例,LNSS组2例)。TNM分期中,31例(88.6%)为T 1 N 0 M 0 ,4例(11.4%)为T 2 N 0 M 0 ,未发现T 3及更高。Fuhrman核分级方面,Ⅰ级为23例(65.7%),Ⅱ级12例(34.3%),未发现Ⅲ或Ⅳ级。在平均随访期内(76.3月),仅1例局部复发,余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征象,无瘤生存率(DFS)为97.1%。结论 MCRNLMP患者术后短、中期预后极佳,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其预后趋势与瘤体大小、切缘阳性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推荐LNSS作为处理此特殊类型肿瘤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肾细胞癌 肾部分切除术 无瘤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腹膜间皮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小兵 苗成利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0-633,共4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的高致死性的罕见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及睾丸等组织脏器,其中胸膜间皮瘤约占80%,仅10%~15%发生于腹膜[1,2]。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起病隐匿,预后差,及时...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的高致死性的罕见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及睾丸等组织脏器,其中胸膜间皮瘤约占80%,仅10%~15%发生于腹膜[1,2]。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起病隐匿,预后差,及时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本文就MPM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膜间皮瘤 预后 治疗 恶性间皮瘤 恶性肿瘤 致死 心包膜 胸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瘤的超声造影表现 被引量:4
9
作者 沈海云 黄备建 +3 位作者 李翠仙 陆清 阳军 王文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CNLMP)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收集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CRCNLMP病灶,对比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CNLMP)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收集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CRCNLMP病灶,对比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其超声造影表现,根据Bosniak标准分级,分析总结其超声造影特点。结果 21例MCRCNLMP病灶内常规超声仅有1例未见囊内分隔,余20例均可见数条分隔,平均厚度为(2.15±0.90)mm,囊内分隔的厚度与分隔血流相关(P=0.020)。21例病灶超声造影均可见明显增强分隔,平均厚度为(2.54±0.66)mm,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上病灶内分隔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上病灶内分隔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MCRCNLMP病灶按Bosniak标准分级分为ⅡF级~Ⅳ级,其中大部分病灶为Bosniak Ⅲ级。结论超声造影诊断MCRCNLMP较常规超声能准确鉴别分隔上有无血供,临床上筛查时若测及囊性团块内较多分隔的病灶建议行超声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肾瘤 超声造影 BOSNIAK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脏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文贤 王更芳 +2 位作者 华芬 周晓莉 程羽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可见境界清楚的多...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可见境界清楚的多房囊肿,镜下见囊肿间隔和内衬为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分级为WHO/ISUP 1级。肿瘤细胞表达PAX-8、CAIX、CD10、CK7,不表达CD68、P504S、CD117。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预后良好,PAX-8、CAIX等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肾脏肿瘤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囊性良性间皮瘤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报道
11
作者 宋斐然 田东立 +2 位作者 芦恩婷 邓雷 张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2-954,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腹膜囊性良性间皮瘤被误诊为卵巢囊肿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腹膜囊性良性间皮瘤在临床较为少见,且缺乏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其影像学特点与卵巢囊肿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临床上难以鉴别。
关键词 腹膜间皮瘤 诊断 腹腔热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腹膜间皮瘤在米兰国家癌症中心的治疗进展
12
作者 Marcello Deraco 杨智冉(翻译) 李雁(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295-1298,共4页
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DMPM)是一种源自腹膜间皮细胞、高度恶性的罕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本文对DMPM的定义、诊断、患者管理流程、米兰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 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DMPM)是一种源自腹膜间皮细胞、高度恶性的罕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本文对DMPM的定义、诊断、患者管理流程、米兰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数据、围手术期化疗对患者预后影响、多囊型腹膜间皮瘤治疗建议、乳头状腹膜间皮瘤治疗建议等进行概述。对本中心DMPM认识与治疗经验进行介绍。随着对这类肿瘤疾病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广泛研究,发现可切除性DMPM应接受CRS+HIPEC,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自然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恶性腹膜间皮瘤 CRS+HIPEC 腹膜间皮瘤 乳头状腹膜间皮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发生于年轻人的恶性间皮瘤与频发的EWSR1/FUS-ATF1基因融合相关
13
作者 Desmeules P Joubert P +2 位作者 Zhang L 王婷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1,共1页
恶性间皮瘤属于罕见的侵袭性肿瘤,通常与石棉接触相关,并以复杂的遗传学异常为特征,包括染色体22的缺失。文献曾报道2例〉60岁的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出现14q32上的EWSRl和YY1的基因融合。然而,有关恶性问皮瘤中EWSR1重排的发生率及... 恶性间皮瘤属于罕见的侵袭性肿瘤,通常与石棉接触相关,并以复杂的遗传学异常为特征,包括染色体22的缺失。文献曾报道2例〉60岁的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出现14q32上的EWSRl和YY1的基因融合。然而,有关恶性问皮瘤中EWSR1重排的发生率及其融合伴侣的谱系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恶性间皮瘤 基因融合 频发 年轻 侵袭肿瘤 遗传学异常 石棉接触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邴玉芝 姚宏昌 李俊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52-1353,共2页
关键词 腹膜黏液瘤 诊断与治疗 阑尾黏液 腺瘤 低度恶性 腹腔内 疾病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二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学庆 张明杰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期84-84,共1页
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笔者搜集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乳头状瘤 胰腺 低度恶性肿瘤 病理证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尾部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金成 孟令新 +1 位作者 杨毅 江昌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上皮肿瘤 胰尾 胰腺肿瘤 乳头区 低度恶性肿瘤 恶性潜能 浆液腺癌 圆形肿块 内壁粗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艳 张彦宁 +1 位作者 陈书媛 冯骥良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6-790,共5页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是一种组织起源不确定的、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改变,由形态一致的上皮样细胞构成,瘤细胞黏附性差,以不同比例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伴出血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是一种组织起源不确定的、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改变,由形态一致的上皮样细胞构成,瘤细胞黏附性差,以不同比例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伴出血坏死及囊性变为特征。由于SPN较为少见,组织学形态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腺泡细胞癌有重叠,但其治疗及预后与后两者存在很大差异,极易误诊。本文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8至2018年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并治疗的22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随访信息。结合病理及相关文献,分析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特点,提高对SPN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友谊医院 低度恶性肿瘤 组织学形态 上皮样细胞 临床病理学特征 出血坏死 北京佑安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15例MRI表现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洪顺 梁文 孙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的M R 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5例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病例的头颅M R I资料。结果:15例肿瘤直径为3.3~7.1cm,平均4.5cm。14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并且病变累及皮白质,1例肿瘤...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的M R 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5例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病例的头颅M R I资料。结果:15例肿瘤直径为3.3~7.1cm,平均4.5cm。14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并且病变累及皮白质,1例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全部瘤灶在M R I T1加权像呈低信号,在T1W I加权像呈高信号;瘤周水肿为0级3例,1级10例,2级2例,增强扫描6例囊性肿瘤中5例囊壁无强化,1例囊壁明显强化伴强化壁结节;9例实体瘤中4例见有片条状高信号区,其中2例C T片证实为钙化。结论:颅内少支-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囊性和实性两种类型,M R I增强有多种增强表现方式。M R I对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颅内 T1加权像 肿瘤直径 低度恶性肿瘤 肿瘤 高信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体尾部肿瘤手术切除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甄作均 王峰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81-1683,共3页
胰腺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理类型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位于胰腺体尾部的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而胰腺囊性肿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多可手术切除。胰腺体... 胰腺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理类型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位于胰腺体尾部的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而胰腺囊性肿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多可手术切除。胰腺体尾部肿瘤以胰体尾切除为标准术式.其中又分为保留脾脏与联合脾脏切除的术式。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除率 胰体尾部肿瘤 胰腺体尾部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低度恶性肿瘤 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 标准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