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波动监测仪在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胡晓彦 张东和 +1 位作者 郝永强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到的大气扰动,并揭示了这些事件期间观测到的与地面大气扰动周期尺度相类似的电离层扰动.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研制的大气波动监测仪可有效记录到地面的微弱大气扰动,观测数据可用于进行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动检测仪 重力波 次声波 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数据分析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2
作者 冯晨瑞 冯静 +4 位作者 李雪 王严 鲁转侠 李春晓 曹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3-2221,共9页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为150.3~158.7 m/s。同时核爆发生后0.5 h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layer, 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2:00 UTC的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段电离层探测 地下核爆 岩石-大气-电离层电场耦合 行波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对台风响应的全过程的特例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肖赛冠 郝永强 +1 位作者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3-628,共6页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风影响期间,电离层形态中除有明显的波状扰动(中尺度声重波)出现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波动的时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幅度逐渐增加以及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转变,在振幅很大的情况下日落后同时出现扩展F(Spread-F)现象,显示了声重波在激发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方面的种子作用.这一演化过程与电离层中TIDs的线性传播理论一致,文中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也与上述观测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大气-电离层耦合 电离层声重波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GPS站网对地震波引发的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5
4
作者 郝永强 李泉翰 +4 位作者 郭建广 张效信 杨光林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5-3932,共8页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 TEC 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壮凯 刘祎 +2 位作者 刘静 张学民 周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40,I0001,共15页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震前同时观测到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和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的异常。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直流电场耦合模式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热层-电离层环流耦合模式(NCAR/HAO TIEGCM)对震前震中及其对应磁力线共轭点区域的电子密度异常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异常电场的作用下,地震区域及其对应半球的磁共轭区域的TEC和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发生了明显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 FOF2 TEC TIEGCM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电离层f_oF_2潮汐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惟琦 余优 +1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日潮汐的3波分量(即DE3)作为典型的非迁移潮汐分量,相对较弱,显示出微弱的半年变化.在冬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呈现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88和0.65.相反,在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特别是SW2,其相关系数在6月份达到-0.72.在相对于纬向均值的归一化处理之后,上述潮汐强度和太阳活动指数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被显著增强/削弱.其中,归一化后的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更加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上传的大气潮汐波动可能是电离层潮汐除了太阳辐射之外的重要驱动源,并且这种驱动机制在SW2中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 电离层潮汐 电离层-大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双强震的同震跨圈层扰动现象
7
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陈界宏 +10 位作者 饶欢 余怀忠 张晟嘉 王飞 刘红 高永新 刘静 张学民 宋春燕 张桉赫 熊攀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52-2961,共10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测数据,针对双强震后多圈层的扰动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耳其双强震发生后,地震波直接摇晃磁力仪产生较大的地磁记录干扰,在瑞雷波到达后约5 min,地磁场发生周期约4 min的扰动,瑞雷波到达后约12 min,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了周期为4~8 min的扰动.研究发现了350 km高空中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地磁场.相关研究说明,震后多圈层多参量扰动现象可以被重复检验.地震波能诱发声速波动向上空传播至电离层,电离层的扰动也能向下诱发近地表地磁场的扰动,这些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的干扰表明地震发生后的多圈层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多物理参量 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激发的声重力波的可探测性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赛冠 张东和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对北京大学高频多普勒台站(39.4°N,116.2°E)多年的观测资料及相关台风资料的统计分析,着重研究了高频多普勒探测手段对由台风引起的扰动电离层响应的可探测性问题.通过对台风登陆前后的高频多普勒观测记录的细致分析及... 通过对北京大学高频多普勒台站(39.4°N,116.2°E)多年的观测资料及相关台风资料的统计分析,着重研究了高频多普勒探测手段对由台风引起的扰动电离层响应的可探测性问题.通过对台风登陆前后的高频多普勒观测记录的细致分析及与宁静条件下记录的对比研究,表明高频多普勒观测手段可以很好地探测由台风激发的声重力波,尤其是对台风登陆前后所激发的扰动具有较高的可探测性.在所分析的24次台风事件中有明显扰动记录的高达22次(22/24).结合观测事实与Huang等的统计结果(2/12)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可能的原因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观测到的主要扰动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结果基本上与观测结果及线性传播理论一致.确认了~般情况下高可探测性这一事实,但同时也表明可探测性和台风激发源与探测位置及中尺度TIDs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多普勒探测 低层大气与高层大气耦合 电离层扰动 声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