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徐慧超 唐隽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B仅接受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对照组C仅口服药物,疗程均为6周。初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面部红斑分值(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检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6周,试验组A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B(53.33%)和对照组C(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阵发性潮红、红斑、灼热、干燥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试验组A阵发性潮红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与对照组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燥症状评分的分布在试验组A与对照组B、试验组A和对照组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周,试验组A患者面部红斑VISI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和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ETR较单一疗法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阵发性潮红、瘙痒和干燥等症状,且治疗舒适,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射频 低剂量光疗法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