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应力作用与地震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胡志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动.地震动态应力使围压产生低值波动,一方面使围压减小、摩擦力减小;另一方面,使裂纹串通、介质松动、接触面变平,降低摩擦系数、减小剪切强度.由此均导致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触发地震.动态应力作用时间短,触发地震大小与动态应力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触发地震位置、过程与孕震体断层产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地震机制 断层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唐山7.8级地震探讨动态应力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5 位作者 陈连旺 牛安福 詹自敏 李民 寇建新 房综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10-2118,共9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过减小内摩擦而引起岩石产生裂纹、局部破裂并发生串通,一方面触发地震,另一方面为孕育唐山地震积累能量,表现为正反馈过程.(2)唐山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加卸载存在时间差,造成加卸载冲击波相位不同,结果产生的动应力和围压叠加致使围压波动和下降,导致抗剪切强度降低,使初始破裂分别向北东、西南方向传播.(3)冲击力的卸载,相对于产生拉伸性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压缩应力,致使围压增大并导致破裂停止;而动态应力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因此,余震的发生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