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朱小兵 张喜洋 +3 位作者 吴论 彭学强 陈浩 何佩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n=39),不行神经阻滞;常规SAPB组(SAPB组,n=4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n=39),不行神经阻滞;常规SAPB组(SAPB组,n=40),全麻诱导前超声引导下双侧腋中线第5肋水平前锯肌平面阻滞;低位SAPB组(SSPB组,n=40),全麻诱导前超声引导下双侧腋中线第8肋水平前锯肌平面阻滞。三组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术后48 h内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于麻醉前、术后4、24、48 h采集静脉血,采用ELL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SPB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4、24、48 h SSPB组血清IL-1及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C组、SAPB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术后不同时点血清IL-1、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常规前锯肌平面阻滞,减轻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 超声 术后镇痛 上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侯雪琦 柴彬 +2 位作者 林文新 李世英 马保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RISS)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C组)和全麻联合RISS平面阻滞组(T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RISS)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C组)和全麻联合RISS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20例。T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RISS平面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30 ml,C组不行RISS平面阻滞。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行PCIA。观察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结果 T组术后1、6、12、24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气胸、局麻药中毒、血肿、严重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诱导前RISS平面阻滞可有效提高腹腔镜肾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菱形-肋间-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 腹腔镜肾切除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RISS阻滞在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富超 张俊华 +7 位作者 程鹏 吴旌 钟斌 吕兵 黄国刚 刘洋 张泽学 韦晓红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1,共8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RISS)阻滞对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minimally invasive McKeown esophagectomy, MIE-McKeown)患者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RISS)阻滞对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minimally invasive McKeown esophagectomy, MIE-McKeown)患者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微创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选择提供新思路。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3月—2023年6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胸心外科行MIE-McKeow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A、B、C 3组:A组采用持续RISS阻滞+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策略,B组采用单次RISS阻滞+PCIA策略,C组采用单纯PCIA策略。记录并比较各组主要及次要结局指标:(1)镇痛效果[术后2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2)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追加次数];(3)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低血压、尿潴留等);(4)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心率];(5)镇痛满意度。其中(1)(2)(3)为主要结局指标,(4)(5)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共9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A、B、C每组各32例。A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均低于C组,且术后2 h、24 h的静息VAS评分及术后12 h、24 h的咳嗽VAS评分均低于B组;B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静息VAS评分及2 h、6 h、12 h、24 h、48 h的咳嗽VA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性镇痛的追加次数在A、B、C 3组之间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组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高于A、B组(P均<0.05)。3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_(0))、切皮即刻(T_(1))、切皮后5 min(T_(2))、拔管后5 min(T_(3))的MAP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 3组镇痛满意度依次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RISS阻滞可为MIE-McKeown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积极探索,持续RISS镇痛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菱形-肋间-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 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