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地震前后铜头拱坝位移变化规律研究
- 1
-
-
作者
范哲
张进平
卢正超
-
机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6期284-287,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1502)
-
文摘
对铜头拱坝在芦山地震前后的位移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拱坝三个方向位移的统计模型,对坝体位移观测精度、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解释和分析;然后根据建立的二维位移分布模型对拱坝位移整体性和连续性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比芦山地震前后拱坝位移的变化,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对铜头拱坝的变形提出了结论和建议,可为今后拱坝变形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词
拱坝
位移变化规律
回归分析
统计模型
芦山地震
-
分类号
TV37
[水利工程—水工结构工程]
-
-
题名地下联通通道基坑工程上跨既有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李国民
杜志田
李辉
-
机构
天津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交事业部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包事业部
-
出处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
文摘
某地下联通通道工程与已建地铁区间隧道并行距离长,通道底部距离区间隧道顶部仅为2.03~3.32 m,基坑深度为6.8~7.6 m,只能采用明挖法实施。为研究项目实施对既有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将地下联通通道整体开挖过程按照8大块、16步开挖的施工步序进行模拟,系统分析工程实施对隧道变形稳定性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根据既有工程经验和模拟结果,验证“小分块、快开挖、早封闭、勤量测”实施建议的合理性,通过对相邻既有工程在位移和内力上的变化证明地铁隧道的分析合理性。经过工后评价对比,证明实施建议很好地控制了超近距离施工对既有工程的影响,并将其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研究对类似条件下工程项目提出相关建议,为同类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联通通道
明挖施工
数值模拟
位移变化规律
内力影响
工后分析
-
Keywords
connecting passage
open-cut constru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displacement change law
internal force influence
post-construction analysis
-
分类号
U45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大断面公路隧道临近溶洞开挖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王志杰
唐力
蒋新政
侯伟名
徐海岩
季晓峰
-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6-24,共9页
-
文摘
为探明三台阶开挖中半揭露溶洞对大断面公路隧道稳定性的影响,以李洞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不同位置、不同尺寸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初期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不同尺寸溶洞存在下隧道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时程曲线均呈"S"形变化,大致分为初期缓慢增长-突变-增长减缓-稳定4个阶段。2)掌子面挤出随溶洞内压变化呈现"指数型"增长,具有明显的内压突变点,仰拱位置处溶洞突变内压最低、边墙位置处溶洞突变内压最高,直径越小的溶洞对应的突变内压越高。3)溶洞位置对近侧的支护结构影响较大,对于远侧的支护结构影响偏小。改变溶洞位置,隧道钢拱架左侧的轴力呈现一定的波动,而右侧的轴力趋于稳定。
-
关键词
岩溶隧道
室内模型试验
围岩稳定性
位移变化规律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特征
-
Keywords
karst tunnel
laboratory model test
surrounding rock stability
displacement variation law
primary support structur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U4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
-
题名厚大矿体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 4
-
-
作者
刘培正
张传信
胡永泉
寇永渊
-
机构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二矿区
-
出处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13,123,共5页
-
文摘
采用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控制地压危害实现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措施。针对吴庄铁矿岩体条件,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分析软件对24种不同方案的采场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顶板拉应力是影响该矿采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将顶板岩层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作为衡量采场稳定性的指标,绘出了采场跨度与顶板拉应力、采场长度与顶板拉应力关系曲线以及两者对顶板拉应力的联合影响曲面。在顶板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采场顶板拉应力随着采场跨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加幅度越来越大;随着采场长度增加顶板拉应力增加的幅度趋缓,特别是当采场长度增加到一定长度时,顶板拉应力趋于稳定。得到结论:采场稳定性不仅与顶板暴露面大小有关,暴露面形状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优化采场顶板暴露面积形状是控制地压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长条形顶板暴露面,能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和保证回采的安全性。因此,对于该矿提出了"大盘区、小跨度"的设计理念。
-
关键词
位移变化规律塑性区
顶板拉应力
暴露面形状
-
Keywords
Displacement variation rule, Plastic zone, Roof tensile stress,Exposed surface shape
-
分类号
TD862.1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TD853.362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
-
题名梅山铁矿塌落界线外残留矿体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刘培正
叶振华
张传信
-
机构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1-55,共5页
-
文摘
针对梅山铁矿塌落界线外矿体开采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分析了底部结构的布置和回采工艺特点等,并结合自然平衡拱理论,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回采过程中的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出顶板岩层拉应力是影响该采场稳定性至关重要的因素。将顶板岩层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作为衡量采场稳定性的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对不同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梅山铁矿塌落界线外矿体采用矿房采场跨度14 m、矿柱采场跨度10 m和顶板厚度8 m的结构参数,能保证安全开采的需要。
-
关键词
自然平衡拱理论
位移变化规律
塑性区
顶板拉应力
正交试验
-
Keywords
Natural equilibfious arch theory, Displacement variation rule, Plasticzone, Roof terrane tensile stress, Orthogonal test
-
分类号
TD862.1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
-
题名顺层岩体边坡开挖过程模型试验
被引量:38
- 6
-
-
作者
唐红梅
陈洪凯
曹卫文
-
机构
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5-440,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678182)
重庆市重点自然科学基金(No.2008BA0015)
-
文摘
边坡开挖引起的变形及应力调整规律是边坡安全监控的科学依据,模型试验是揭示公路高切坡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针对巫山至巫溪公路k88段岩体高边坡,通过相似模型试验探讨边坡开挖过程中坡内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通过相似材料试验获得了模型试验相似材料,配合比"硼砂:水:砂:水泥:石膏"为0.01:1:7.705:0.384:0.900,构建了几何相似比1:30的物理试验模型,提出了与实际工程一致的边坡3次开挖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高切坡位移峰值突增现象显著,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4d左右,而应力则成波动衰减状态,10d以后仍然存在衰减趋势;基于开挖过程中边坡变形和应力的不一致性及应力调整的持续性变化规律,提出了岩质边坡以三维应力监测为主、位移监测为辅的边坡监测优化方案。
-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顺层岩体边坡
开挖
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
模型试验
-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rock bedding slope
excavation
evol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model experiment
-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U418.5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