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被引量:45
- 1
-
-
作者
朱禾
邓北胜
吴洪
-
机构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35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899)
"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气象保障"课题
-
文摘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中尺度涡旋和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 ,探讨了西南涡和局地降水增强与消亡的成因与理论 。
-
关键词
西南涡
湿位涡守恒
南亚高压
数值预报
中国
大气环流
强对流天气
-
Keywords
Southwest China vortex, Conservation of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South Asia high.
-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强烈发展的中尺度涡旋影响下持续性暴雨的位涡诊断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葛晶晶
陆汉城
张群
钟玮
何循山
-
机构
南京军区气象水文中心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2-962,共11页
-
基金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9050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9CB421500)
+5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71099
40805046
40830958)
国际合作项目(2010DFB33880)
国家863计划(2010AA012304)
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GYHY200906009)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高分辨率的模式输出资料,对2008年6月广西致洪暴雨及其中尺度低涡(简称广西涡)进行了等熵位涡(IPV)和湿位涡(MPV)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值等熵面上正IPV带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反映暴雨的落区和强度,等熵面上的西风气流可分别将高纬度干冷和低纬度暖湿的高值IPV向广西涡处输送,使得广西涡维持高IPV。高值等熵面上南部的IPV存在下传现象,有利于其下游的广西涡IPV的增长,从而使得广西涡强烈发展、降水增强。利用MPV守恒原理的分析表明,持续性暴雨出现在高值等熵湿位涡前方的对流不稳定区中;暴雨区南北两侧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下沉时对流稳定性减小,对应的气旋性涡度增大;而暖湿气流沿着干冷空气爬升,它与具有强涡度的沿等熵面下滑的干冷空气发生强烈的辐合,使得涡度急剧增强,再加上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涡旋强烈发展。等压面上的MPV及其分量分布显示,对流层中低层MPV负值带对雨带有指示作用,强降水时段对应着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等熵位涡
湿位涡守恒原理
-
Keywords
Mesoscale vortex Potential vorticity on isentropic surfacel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深海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研究
- 3
-
-
作者
黄阳阳
潘皓
谢晓辉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76019)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G25D060002)
海洋二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类项目(SZ2403-2)。
-
文摘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不对称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对称性的主要来源是背景流的能量输入、β效应引发的涡度变化。文中依次分析了海山各个方位的流场特征,并详细解释了涡度变化如何影响底部急流及其不对称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其他环境参数(如底摩擦系数、约化重力)改变时对底部急流的影响。
-
关键词
海山
反气旋急流
不对称性
位涡守恒
双层模式
-
Keywords
seamount
anticyclonic jet
asymmetry
potential vorticity conservation
two-layer model
-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一次寒潮过程中冷堆增强的动力原因分析
被引量:6
- 4
-
-
作者
张弛
沈新勇
张玲
郭春燕
李小凡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402,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71,41530427,41975054,41930967,41775040)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304)。
-
文摘
利用ECMWF的0.75°×0.7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2月14日的寒潮冷堆增强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寒潮冷堆增强过程中等熵面位涡守恒,315 K等熵面上寒潮冷堆表现为6 PVU的高位涡中心,垂直方向上寒潮冷堆区域高位涡下传到低层形成高位涡柱,冷堆的运动对应高位涡柱的运动。分析500 hPa寒潮冷堆变化发现,寒潮冷堆中存在上升运动使空气绝热冷却,导致寒潮冷堆的增强。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冷堆空气抬升冷却的原因,寒潮冷堆主要位于两支高空急流核的左前方,受到两支高空急流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影响,上升运动导致的绝热冷却使寒潮冷堆增强。此外在冷堆移动过程中,由于冷堆与低压中心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冷堆温度最低处绝对涡度增加,根据位涡守恒原理,气柱拉伸,冷堆的冷空气变得更加深厚,寒潮冷堆增强。
-
关键词
寒潮
冷堆
位涡守恒
高空急流
绝热冷却
-
Keywords
Cold wave
cold dome
conserva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upper jet stream
adiabatic cooling
-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冬季黄海暖流西偏机理数值探讨
被引量:6
- 5
-
-
作者
邢传玺
黄大吉
-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共1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060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504040)
908专项(908-01-BC06)
-
文摘
利用海洋数值模式(MITgcm)模拟了冬季黄海流场并对冬季黄海暖流西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冬季黄海流场模拟试验表明,黄海暖流由济州岛以西约32.5°N,125°E附近进入黄海,然后沿着黄海深槽西侧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海面高度调整对黄海暖流路径具有重要影响,沿着黄海暖流路径的海面高度梯度比周围海区大,由海面高度梯度产生的地转流引起的北向体积输运占总的北向体积输运的78%。狭长海湾地形控制试验表明,单纯的黄海地形分布不足以引起黄海暖流西偏。黄海典型断面试验与渤海、黄海、东海地形控制试验说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地理位置对流场分布有重要影响,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恰好位于深槽西侧地形坡度较大区域,在位涡守恒的约束下黄海暖流受地形捕获沿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试验还表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与东海北部环流和地形分布有关,在冬季风的作用下东海北部环流的一部分沿着地形陡坡进入黄海形成黄海暖流。由此认为,黄海、东海环流在其特殊地形的约束下对冬季风的响应和调整,是引起黄海暖流西偏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黄海
黄海暖流
黄海暖流西偏
位涡守恒
MITgcm
-
Keywords
Huanghai Sea
Huanghai Sea Warm Current
westward shifting
vorticity conservation
MITgcm
-
分类号
P72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1.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