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伸展-走滑”复合作用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兴鹏 李伟 +2 位作者 吴智平 徐长贵 任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6-1116,共11页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走滑"复合盆地,NNW-SSE向伸展作用和NE-SW向走滑作用的复合效应导致盆地内部构造样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走滑作用方向与伸展作用方向垂直的情况,就不同"伸展-走滑"复合条件...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走滑"复合盆地,NNW-SSE向伸展作用和NE-SW向走滑作用的复合效应导致盆地内部构造样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走滑作用方向与伸展作用方向垂直的情况,就不同"伸展-走滑"复合条件下的断裂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开展了3类13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在先伸展后走滑的条件下,早期发育的伸展断层被晚期走滑断层强烈切割、改造,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组合或主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②先走滑后伸展的条件下,平面上表现为早期雁列式的R剪切复活,作为晚期伸展正断层的转换断层,剖面上表现为似花状构造;③伸展和走滑同时作用的情况下,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强弱配比关系影响断裂的发育特征,可建立"走滑强于伸展"、"走滑伸展强度相近"和"伸展强于走滑"三类模式。实验结果在辽东湾坳陷得到了印证,可为渤海湾盆地及类似伸展-走滑复合盆地的构造解析及动力成因机制分析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伸展-复合作用 构造物理模拟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构造演化与后期走滑-冲断改造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自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之上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关于盆地演化和盆地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为了恢复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盆地性质,采用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地震...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之上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关于盆地演化和盆地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为了恢复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盆地性质,采用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以来该区至少经历了3个成盆与改造期:印支期为挤压坳陷盆地,形成了和什托洛盖盆地的雏形;燕山期为伸展坳陷盆地,晚期遭受走滑-冲断改造,盆地现今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喜山期主要表现为先存断裂复活,盆地隆升并遭受强烈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尽管不同成盆期的区域应力场和盆地性质各具特点,但各成盆期后期改造阶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受盆地北缘谢米斯台山山前断裂向南冲断和达尔布特断裂左行压扭走滑所形成的压扭应力场控制。因此,和什托洛盖盆地总体是一个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次改变所形成的走滑-冲断改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应力场 -冲断改造 和什托洛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特征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共13页
渤海海域受伸展-走滑“双动力源”的控制发育众多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但是长期以来,对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的发育特征、控盆差异性和控藏作用不明确。本文基于渤海海域满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众多油田勘探实践成果,对大型伸展-走滑复合... 渤海海域受伸展-走滑“双动力源”的控制发育众多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但是长期以来,对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的发育特征、控盆差异性和控藏作用不明确。本文基于渤海海域满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众多油田勘探实践成果,对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1)板块俯冲作用为渤海海域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的根本动力;(2)在走滑作用控制的构造样式中,依据主控走滑断层的强度,分为强走滑、中等走滑、弱走滑和隐性走滑(极弱走滑)四种,控制着不同的断裂类型结构模式;(3)伸展-走滑复合断裂构造样式可分为似花状构造、多级Y字形构造、无根花状构造和复杂X型构造四种;(4)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及其控盆作用,在渤海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可划分为辽东湾、渤东、渤中—渤西和渤南四大分区;(5)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圈闭、沉积体系和油气运移的控制;(6)基于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的差异性,建立了渤海海域“S”型走滑带古富-新贫型、帚状走滑带古贫-新富型、花状走滑带古贫-新富型、反转区双重走滑带古贫-新富型、共轭走滑带多层互补富集型和走滑斜坡带古贫-新富型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伸展-复合断裂 构造样式 油藏模式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弟江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航 赵野 涂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旋转与差异隆降,形成了“坡隆频繁转换、地层掀斜翘倾”的斜坡带演化模式。该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双洼双套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早期“潜山成储-近源成扇-台地混积滩”的沉积体系以及多种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表现出明显的源控特征;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油气层位的差异分布;新构造运动控制斜坡带油气超晚期充注。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受多期走滑-伸展构造相互叠置影响,形成了多源供烃、储层发育、圈闭多样的有利成藏条件,是有利的石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复杂斜坡带 -伸展叠覆型 构造运动 超晚期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部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飞跃 杨海长 +4 位作者 杨东升 郭帅 孙瑞 纪沫 赵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渐新世,受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的作用,发育主干伸展断裂;晚渐新世早期,受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的影响,区域张应力发生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SN向,开始产生右旋走滑作用,导致形成一系列次级断裂;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长昌凹陷内基底断裂持续活动,同时受凹陷北部、南部2个刚性隆起阻碍作用增强的影响,走滑作用更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负花状构造。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左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挤压应力环境,断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右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拉张应力环境,有利于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伸展-复合断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长昌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量:72
6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10,共14页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右旋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宋利宏 朱光 +1 位作者 赵田 林少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0-418,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过该岩体的一条北北东向左行韧性变形带,是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的产物。该走滑变形带在走滑隆升中又被脆性平移断层所叠加。走滑活动时间可以限定在148~130 Ma之间。研究区在130~112 Ma期间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区域拉张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并伴随着岩浆活动与区域隆升。在此伸展过程中,中—晚侏罗世荆山—涂山岩体与早白垩世淮光岩体记录了深部韧性伸展拆离变形带抬升至浅部被脆性正断层所叠加的变形过程,而其它岩体内均记录了地壳浅部的脆性正断层活动。这些岩体的变形记录,指示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发生在148~130 Ma期间,提供了在早白垩世克拉通峰期破坏中目前非盆地区构造过程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隆起 晚中生代花岗岩 变形带 伸展构造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基底控制断裂样式的模拟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珍 周蒂 +2 位作者 钟志洪 丘学林 曾佐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8,共9页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即莺琼盆地)是南海西北部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走向NW,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上;琼东南盆地走向NE,与莺歌海盆地近直角相交。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受到了NW与近S N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即莺琼盆地)是南海西北部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走向NW,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上;琼东南盆地走向NE,与莺歌海盆地近直角相交。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受到了NW与近S N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印支地块顺时针挤出应力场下发育和演化;而琼东南盆地则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SSE向伸展应力场控制下发育,NW与NE向构造带相互影响,造成了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断裂走向近E W,向南呈台阶式下掉,南侧边界断裂走向NE,莺琼过渡区隆凹格局复杂。由于莺歌海盆地NW向构造活动早于琼东南盆地NE向裂陷作用,从而导致NW向构造控制地位的形成,NW向断裂和构造表现为对NE向断裂和构造的阻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盆地 构造演化 基底控制断裂 伸展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东—埕岛构造带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怡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0,共3页
在区域构造条件综合分析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面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期挤压作用... 在区域构造条件综合分析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面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期挤压作用阶段和新生代以来的断陷—拗陷阶段。该构造带中的凸起带形成于中生代郯庐断裂左旋走滑挤压期,凹陷带形成于新生代。郯庐断裂的活动是构造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物理模拟 左旋挤压 右旋伸展 垦东-埕岛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中国海盆地新生代板块构造及盆地动力学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功成 王良书 +5 位作者 唐显春 张开均 刘绍文 赵志刚 王鹏 钟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8-652,共15页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已有的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资料,本文从探讨南海外围的构造格架及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入手,分析了南海及外围板块构造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的板块演化序列及相应的沉积过程,以期对南海盆地的成盆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和启示。此外,还进一步概括了南海北、西和南部大陆边缘性质及其相应的盆地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作用 伸展盆地 构造体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堡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鹏 刘岩 +1 位作者 杨晓文 王月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17,45,共5页
通过对吴堡断裂带构造综合研究与分析,采用分期、分区、分类的工作思路,以里德尔单剪模式为依据,考虑力学机制、构造演化等综合因素,完成了吴堡断裂带构造样式成因分析,认为吴堡断裂带尽管在剖面上处于伸展构造系统的地段,但在平面上出... 通过对吴堡断裂带构造综合研究与分析,采用分期、分区、分类的工作思路,以里德尔单剪模式为依据,考虑力学机制、构造演化等综合因素,完成了吴堡断裂带构造样式成因分析,认为吴堡断裂带尽管在剖面上处于伸展构造系统的地段,但在平面上出现走滑构造的构造样式成因的雁列式组合,区内构造既有剪切又有拉张成因,为走滑-伸展复合型构造成因,今后的工作难点是分辨不同断层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 构造样式 成因分析 里德尔单剪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志伟 王德英 +5 位作者 牛成民 杨海风 徐春强 柳屿博 任健 康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8-627,共10页
探讨渤海海域西北部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凹陷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大连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将断裂剖面特征与平面组合分析相结合,对主干控洼断裂进行精细刻画,并探讨了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作用... 探讨渤海海域西北部辽西-秦南地区断裂体系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凹陷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大连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将断裂剖面特征与平面组合分析相结合,对主干控洼断裂进行精细刻画,并探讨了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作用差异叠合下的洼陷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辽西-秦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由走滑和伸展2种构造应力体制多期复合叠加形成,区内主要发育伸展型和伸展-走滑复合型2类成因6种构造样式。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弱伸展-弱走滑初始裂陷期、强伸展-弱走滑裂陷Ⅰ幕、强伸展-中走滑裂陷Ⅱ幕和弱伸展-弱走滑拗陷期4个阶段。研究区发育继承型、衰退型和萎缩型3类洼陷,其中继承型洼陷成藏物质发育,勘探潜力较大,应为重点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秦南地区 构造 伸展构造 断裂体系 形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溆浦—靖州断裂活动历史及构造属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2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06-317,共12页
溆浦—靖州断裂走向NNE(北段转为NE—近EW向),倾向SE,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基于与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研究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而探讨断裂的构造属性。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 溆浦—靖州断裂走向NNE(北段转为NE—近EW向),倾向SE,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基于与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研究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而探讨断裂的构造属性。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溆浦—靖州断裂以西块体相对强硬或不同壳层具刚性焊合,断裂以东块体相对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焊合较弱,导致断裂东侧在伸展事件中具有更强烈的伸展减薄并相对沉降,在挤压事件中则具更强烈变形和更大幅度抬升,且断裂以东具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西无花岗岩发育;溆浦—靖州断裂为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晋宁)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的弧-陆碰撞带内主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历史 构造属性 伸展 逆冲 -陆碰撞 溆浦—靖州断裂 雪峰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玲珑—焦家矿集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31
14
作者 汪劲草 夏斌 汤静如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玲珑—焦家矿集区受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控制,其矿体倾向与倾角以及侧伏向与侧伏角皆受上述构造动力学条件制约;成矿构造系列类型为伸展-走滑复合型,并可分为四个亚系列;脆性域成矿过程可分解为雏形断裂与宏观断裂两个阶段,而雏形... 玲珑—焦家矿集区受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控制,其矿体倾向与倾角以及侧伏向与侧伏角皆受上述构造动力学条件制约;成矿构造系列类型为伸展-走滑复合型,并可分为四个亚系列;脆性域成矿过程可分解为雏形断裂与宏观断裂两个阶段,而雏形断裂阶段成矿在矿集区十分普遍。讨论了矿集区几种关键构造的型式与性质,并对成矿远景做了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玲珑-焦家矿集区 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 成矿构造系列 成矿雏形断裂 构造动力学 成矿远景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被引量:62
15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1 位作者 张田 袁嘉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带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断裂作用 伸展断裂作用 晚中生代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断裂系统与陆内拉分断陷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郭伶俐 曹现志 王鹏程 周立宏 楼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9-502,共14页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以及新生代基底走滑-盖层伸展构造体系的深浅部耦合关系并未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凹陷内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成因机制、断裂拓展演化规律详细的构造分析。本文在精细解释、深入分析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研究。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充填格局主控断裂为东西走向,近南北向的沿岸变换带是主变换带;新生代的构造体系受北东向右行基底走滑断裂和东西向的盖层伸展构造的双重控制,并形成三级断阶带。基底-盖层断裂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盖层中形成强制性褶皱传递基底走滑,二是在盖层中形成一系列雁列式正断层。欧亚板块下的地幔物质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构造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自南向北迁移并上涌,导致歧口凹陷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以及断裂活动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歧口凹陷 基底-盖层伸展构造 三级断阶 深浅部耦合 拉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北部断裂特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石振荣 葛云龙 秦风启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4期1-4,19,共5页
南堡凹陷内存在新生代明显的伸展构造和不明显的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是控制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 ,由不同级别的伸展断层构成一系列大型铲式扇正断层系。南堡凹陷裂陷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主动裂陷 ,同时也有被动裂陷成... 南堡凹陷内存在新生代明显的伸展构造和不明显的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是控制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 ,由不同级别的伸展断层构成一系列大型铲式扇正断层系。南堡凹陷裂陷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主动裂陷 ,同时也有被动裂陷成分。裂陷动力学过程中共经历了 5次构造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构造 新生代 动力学 应力场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