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7
1
作者 朱光 王道轩 +3 位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徐嘉炜 牛漫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 ,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 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 ,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伸展活动 伸展时间 动力学背景 伸展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被引量:31
2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1 位作者 宋传中 王道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96-404,共9页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该断裂带发生了 6次伸展事件 ,在所控制的盆地内相应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断裂带伸展活动的影响和规模由早至晚逐渐扩大。这些伸展活动的迁移现象和脉动式发展与同期的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脉动式伸展活动 伸展事件 断陷盆地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1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72-677,共6页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K2-E 伸展活动 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琪琪 张拴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华北地块北缘 弧—陆碰撞 伸展型岩浆活动 地壳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1 位作者 陈印 谢成龙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81-498,共18页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结果显示年龄跨度大,介于159~116 Ma间,其中角闪石年龄为159~129 Ma,白云母年龄为139~124 Ma,黑云母年龄为139~116 Ma。核杂岩东侧获得的年龄介于159~150 Ma间,西侧年龄集中在129~116 Ma,两者代表了核杂岩两期伸展活动的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40AR/^39AR年代学 伸展活动 冷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T prosthetic hand based on tendon-driven mechanism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伊威 丰飞 高一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778-1791,共14页
An underactuated finger structure actuated by tendon-driven system is presented.Kinematics and static analysis of the finger is done,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sthetic finger structure is effective and feasi... An underactuated finger structure actuated by tendon-driven system is presented.Kinematics and static analysis of the finger is done,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sthetic finger structure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Based on the design of finger,a prosthetic hand is designed.The hand is composed of 5 independent fingers and it looks more like humanoid.Its size is about 85% of an adult's hand and weights about 350 g.Except the thumb finger,each finger is actuated by one DC motor,gear head and a tendon,and has three curling/extension joints.The thumb fing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xisting prostheses is a novel design scheme.The thumb finger has four joints including three curling/extension joints and a joint which is used to realize the motion of the thumb related to the palm,and these joints are also driven by one DC motor,harmonic drive and a tendon.The underactuation and adaptive curling/extension motion of the finger are realized by joint torsion springs.A high-powered chip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is the main part of the electrical system which is used for the motors control,data collection,communication with external controlling source,and so on.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hand,structures and sensors are designed and made as simply as possible.The hand has strong manipulation capabilities that have been verified by finger motion and grasping tests and it can satisfy the daily operational need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deform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thetic hand tendon-driven mechanism underactuation kinematics and sta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