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的制约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奎
陈宣华
+3 位作者
王德润
顾文沛
邵兆刚
张义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93,共17页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对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及早期挤压构造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一系列逆冲断层与褶皱构造造成下...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对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及早期挤压构造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一系列逆冲断层与褶皱构造造成下—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剖面揭示出2条早白垩世伸展正断层,其中梭梭井断层为南东倾向的低角度铲式正断层,五道明断层为北西倾向的高角度正断层,二者共同切割了早期形成的褶皱-冲断系统,指示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梭梭井断层与五道明断层分别限定了早白垩世总口子盆地的北西和南东边界,使得其具有“地堑”样式,盆地内沉积的下白垩统生长地层发育,表明伸展正断层的活动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梭梭井断层下盘于132~110 Ma经历了快速冷却和剥露事件,该事件与其持续的正断层活动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北山东南部晚中生代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33~129 Ma)。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与局部地幔上涌共同导致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白垩世的区域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早白垩世
伸展构造变形
磷灰石裂变径迹
挤压-
伸展
构造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被引量:
37
2
作者
丁巍伟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8-3056,共19页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在南海南部陆缘采集了两条多道地震剖面,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横跨了整个南沙地区,至于婆罗洲西北侧,NH973-2测线位于礼乐滩东侧.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7个层序界...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在南海南部陆缘采集了两条多道地震剖面,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横跨了整个南沙地区,至于婆罗洲西北侧,NH973-2测线位于礼乐滩东侧.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7个层序界面,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获取了与脆性拉张相关的伸展信息:研究区的拉张作用可以分为两期,主要的拉张作用发生在大陆裂谷期(古近纪),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堑-半地堑以及翘倾断块.第二期拉张作用的时期为漂移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变弱,并主要集中在洋陆过渡带.在南海南部陆缘广泛发育了碳酸盐沉积,其发育的时代和南海的海底扩张时期一致.对位于礼乐滩东西两侧的两条地震剖面伸展特征的分析表明,其根据断层水平断距获得脆性伸展因子与根据深反射地震及重力反演获得的全地壳伸展因子之间存在差异,表明南海南部陆缘的拉张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是取决于深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陆缘
沉积
构造
变形
伸展
因子
非均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量:
41
3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4,T003,共12页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
逆冲作用
正断层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
4
4
作者
徐楠
徐曦
+3 位作者
周波
梅甫定
高顺莉
王兴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9-416,共8页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物理模拟
主控因素
伸展构造变形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庐山岩浆核杂岩隆起-快速伸展变形特征和时代
被引量:
2
5
作者
马立成
施炜
+1 位作者
李建华
李海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9-599,共11页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韧性剪切带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同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解析结果表明,庐山岩浆核杂岩拆离正断层的伸展方向为NW-SE向,同构造40 Ar-39 Ar测年获得白云母主坪视年龄为105.20±0.23 Ma和黑云母主坪视年龄95.84±0.09 Ma,限定了庐山岩浆核杂岩隆升-快速伸展时限集中于95~105 Ma。庐山岩浆核杂岩本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与华南板块区域性的隆升-伸展变形特征一致,代表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快速的伸展构造变形事件,形成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后的板块弯转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庐山岩浆核杂岩
早-晚白垩世
伸展构造变形
40
Ar-39
Ar年龄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的制约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奎
陈宣华
王德润
顾文沛
邵兆刚
张义平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吐哈物探处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93,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30229,DD20221643,DD20190011,DD20160083)。
文摘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对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及早期挤压构造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一系列逆冲断层与褶皱构造造成下—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剖面揭示出2条早白垩世伸展正断层,其中梭梭井断层为南东倾向的低角度铲式正断层,五道明断层为北西倾向的高角度正断层,二者共同切割了早期形成的褶皱-冲断系统,指示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梭梭井断层与五道明断层分别限定了早白垩世总口子盆地的北西和南东边界,使得其具有“地堑”样式,盆地内沉积的下白垩统生长地层发育,表明伸展正断层的活动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梭梭井断层下盘于132~110 Ma经历了快速冷却和剥露事件,该事件与其持续的正断层活动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北山东南部晚中生代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33~129 Ma)。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与局部地幔上涌共同导致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白垩世的区域伸展作用。
关键词
北山
早白垩世
伸展构造变形
磷灰石裂变径迹
挤压-
伸展
构造
转换
Keywords
Beishan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contraction–extension transit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被引量:
37
2
作者
丁巍伟
李家彪
机构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8-3056,共1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CB411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8006
4806023)资助
文摘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在南海南部陆缘采集了两条多道地震剖面,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横跨了整个南沙地区,至于婆罗洲西北侧,NH973-2测线位于礼乐滩东侧.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7个层序界面,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获取了与脆性拉张相关的伸展信息:研究区的拉张作用可以分为两期,主要的拉张作用发生在大陆裂谷期(古近纪),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堑-半地堑以及翘倾断块.第二期拉张作用的时期为漂移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变弱,并主要集中在洋陆过渡带.在南海南部陆缘广泛发育了碳酸盐沉积,其发育的时代和南海的海底扩张时期一致.对位于礼乐滩东西两侧的两条地震剖面伸展特征的分析表明,其根据断层水平断距获得脆性伸展因子与根据深反射地震及重力反演获得的全地壳伸展因子之间存在差异,表明南海南部陆缘的拉张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是取决于深度发生变化.
关键词
南海南部陆缘
沉积
构造
变形
伸展
因子
非均一
Keywords
Southern Margin, Stratigraphy, Deformation, Stretching factors,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量:
41
3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Dept des Science de la Terre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Laboratoire de Geochronologie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4,T003,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9075506)
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文摘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
逆冲作用
正断层
变质岩
Keywords
Dabieshan Mountains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exhumation process
kinematics
dynamics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
4
4
作者
徐楠
徐曦
周波
梅甫定
高顺莉
王兴建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9-416,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23-003)资助
文摘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关键词
构造
物理模拟
主控因素
伸展构造变形
下扬子区
Keywords
tectonic physical simulation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extens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Lower Yangtze region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庐山岩浆核杂岩隆起-快速伸展变形特征和时代
被引量:
2
5
作者
马立成
施炜
李建华
李海龙
机构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9-599,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008)
《全国重要盆地和成矿带构造过程与能源资源调查评价》(编号:DD202216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东北双弧构造形成机理》(批准号:41172184)
文摘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韧性剪切带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同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解析结果表明,庐山岩浆核杂岩拆离正断层的伸展方向为NW-SE向,同构造40 Ar-39 Ar测年获得白云母主坪视年龄为105.20±0.23 Ma和黑云母主坪视年龄95.84±0.09 Ma,限定了庐山岩浆核杂岩隆升-快速伸展时限集中于95~105 Ma。庐山岩浆核杂岩本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与华南板块区域性的隆升-伸展变形特征一致,代表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快速的伸展构造变形事件,形成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后的板块弯转后撤有关。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庐山岩浆核杂岩
早-晚白垩世
伸展构造变形
40
Ar-39
Ar年龄
地质调查工程
Keywords
Southern China Plate
Lushan magmatic core complex
Middle-Late Cretaceous
extensional tectonics
40 Ar-39 Ar geochronology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ing
分类号
P534.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97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的制约
刘奎
陈宣华
王德润
顾文沛
邵兆刚
张义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丁巍伟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林伟
王清晨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及其主控因素
徐楠
徐曦
周波
梅甫定
高顺莉
王兴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庐山岩浆核杂岩隆起-快速伸展变形特征和时代
马立成
施炜
李建华
李海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