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温扩增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志伟 王帅 +5 位作者 蔡杰 聂丹丹 李涛 李红娜 杨艳歌 袁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9-225,共7页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基因序列设计和筛选了ERA检测引物和探针,分别建立ERA显色法、荧光法、试纸条法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在市售样品检测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对3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均有扩增,其他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及其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扩增,说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3种方法的检出限均为10^(-2)ng/μL,灵敏度较好。采用建立的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对15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2份,检出率为13.3%。该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体温扩增技术的显色法、荧光法和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37℃体温扩增15 min左右即可获取检测结果,且裸眼可视,可为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现场可视化快速筛查提供新型简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 酶促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化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研究
2
作者 蔡彦秋 查杰 +1 位作者 沐阳 陈辉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0期44-47,共4页
目的:建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根据16S~23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利用Oligo7设计TaqMan探针及引物,并验证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15株标准菌株,只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目的:建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根据16S~23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利用Oligo7设计TaqMan探针及引物,并验证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15株标准菌株,只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呈阳性,验证了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实验中得出菌液灵敏度为5.8×10~2 CFU·mL^(-1),DNA灵敏度为7.2×10^(-4) ng·μL^(-1)。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该方法可用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实时荧光PCR 特异性 灵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产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特性
3
作者 白凤麟 赵波 +1 位作者 叶建仁 任嘉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39,共8页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SH007菌株产脂肪酶最优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5 g/L,蛋白胨20 g/L,K2HPO42.5 g/L,花生油400μL/50 mL,初始pH 8.0,发酵温度33℃。该脂肪酶反应最适温度为60℃,且在50~60℃条件下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反应最适pH为8.0,在pH 5.0~10.0活性稳定;该脂肪酶对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的耐受性好,具有较高甲醇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对温度和pH均具有较宽的适应度,具有开发成生物催化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 发酵条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发酵培养基优化
4
作者 戍柯婷 韩小红 +3 位作者 周柏威 齐文忠 齐欢 吴松青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伴生细菌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的生防潜力,优化其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和胰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和柠檬酸三钠;利用Plackett-Burman...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伴生细菌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的生防潜力,优化其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和胰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和柠檬酸三钠;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3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装液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以发酵液OD_(600)为响应值,优化培养基配比,获得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蔗糖8.0 g/L,麦芽糖12.5 g/L,酵母粉11.3 g/L,硫酸镁0.6 g/L,氯化钠7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在30℃、150 r/min条件下发酵、装液量25 mL/250 mL、接菌量1%,pH7.0~7.2;根据最佳配比验证,优化后培养基的OD_(600)为1.25,较初始培养基(OD_(600)=0.62)提高1.02倍,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研究结果优化了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生产发酵条件,可为后续该菌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 单因素试验 PLACKETT-BURMAN设计 OD_(6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湿米粉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风险监测研究
5
作者 陈嘉聪 温晓裕 李嫚 《现代食品》 2024年第21期144-147,共4页
湿米粉作为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食品,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易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引发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湿米粉类食品生产、加工、贮存及销售环节中的应用,实现对唐菖蒲... 湿米粉作为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食品,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易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引发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湿米粉类食品生产、加工、贮存及销售环节中的应用,实现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风险的有效监测与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实时监控系统,结合数据分析,为湿米粉类食品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风险监测 食品安全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对杨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任嘉红 李浩 +2 位作者 刘辉 叶建仁 吴小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33,共8页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对4种主要土壤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并通过Biolog ECO微孔板法分析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土壤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从整体趋势来看,在美洲黑杨根际引入JK-SH007菌株后,随着时间延长,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逐渐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在接种后150天接种处理达到峰值(3.36×109cfu·g^(-1)干土;7.50×107cfu·g^(-1)干土;1.14×107cfu·g^(-1)干土),随后显著降低,但仍优于未接种处理;JK-SH007处理后土壤酶活性均有所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活性均大于对照,其中,接种对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促进最为明显;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AWCD值(除了在接种后30,90天时),接种处理和未接种处理的AWCD值相当,几乎持平;而接种后10,20,60,120,150,180天时接种处理土样微生物的AWCD值均高于CK;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在接种前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对照几乎持平,120,150,180天时,接种JK-SH007处理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c Intosh指数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根际引入JK-SH007对美洲黑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有利于保持和促进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但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同时也说明JK-SH007菌株的施入不会对环境中土著微生物构成威胁或威胁较小,符合Bcc菌的安全应用范围,进一步证明该菌株的生物安全性,为将来该菌株的野外应用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 微生物种群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杀线虫活性产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贻莲 陈凯 +4 位作者 李哲 吴远征 郭凯 李纪顺 杨合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探寻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活性跟踪的方法,从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六氢-3-(异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 为探寻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活性跟踪的方法,从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六氢-3-(异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两种活性化合物。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两化合物在相对含量比为2.81∶1,使用浓度为20mg/mL情况下,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48h校正致死率分别为60.45%和67.37%,即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均有杀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 代谢产物 分离鉴定 杀线活性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外酯酶催化己酸乙酯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通航 王沙莉 +1 位作者 夏海锋 陈建新 《酿酒科技》 2015年第7期51-55,共5页
从变质的食用油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产己酸乙酯酯化酶能力的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X10,并对其发酵条件和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淀粉4%,酵母膏3%,橄榄油4%,发酵液初始p H值6.5,培养温度30℃,转速1... 从变质的食用油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产己酸乙酯酯化酶能力的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X10,并对其发酵条件和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淀粉4%,酵母膏3%,橄榄油4%,发酵液初始p H值6.5,培养温度30℃,转速180 r/min。最佳酯化条件为:己酸添加量2%,酯化温度35℃,酯化液初始p H4.6,振荡方式为连续振荡。优化条件下酯化酶活力由1.79 U/m L提高到3.53 U/m L,较优化前增加了97.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浓香型白酒 伯克霍尔德氏菌 己酸乙酯 己酸 酯化酶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68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克隆、表达和纯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鹏 刘大桅 张长铠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4,共4页
采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68中PCR扩增得到phnE(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亚克隆到高表达载体pET 32a上,转入表达菌株中。经双向测序,证实构建过程中未出现突变。重组子经IPTG诱导后,可以表达有活性的重组双加氧酶。... 采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68中PCR扩增得到phnE(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亚克隆到高表达载体pET 32a上,转入表达菌株中。经双向测序,证实构建过程中未出现突变。重组子经IPTG诱导后,可以表达有活性的重组双加氧酶。选择26℃进行重组蛋白诱导。薄层扫描显示,表达重组蛋白总量最高可占总蛋白的64.92%。利用金属螯合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了一步纯化,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纯度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邻苯二酚2 3-双加氧酶 克隆表达 金属螯合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高GC基因PCR体系的扩增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鹏飞 吴伟 +2 位作者 陈飞飞 叶建仁 任嘉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对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基因组上高GC基因PCR扩增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进行100℃处理5 min;PCR反应体系为10μL,在体系中使用高保真LA Taq(Mix)酶,并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DMSO、2×GC bufferⅠ、2×G... 对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基因组上高GC基因PCR扩增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进行100℃处理5 min;PCR反应体系为10μL,在体系中使用高保真LA Taq(Mix)酶,并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DMSO、2×GC bufferⅠ、2×GC bufferⅡ,然后选用适当的PCR程序对产几丁质酶基因(bcc1,GC含量71.1%)进行扩增,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体系对产ACC脱氨酶基因(acd S,GC含量66.86%)、内切葡聚糖酶基因(GC含量74.71%)、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iaa M,GC含量6.62%)、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GC含量64.44%)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片段与PMD19-T vector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JK-SH007菌株基因组经高温处理后,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10%DMSO可成功扩增出该菌株bcc1基因(2 484 bp)。该体系同样适用于acd S、内切葡聚糖酶、iaa M、cepR等基因,而且测序结果与预期的序列一致。因此,该体系具有广泛性,而且简单可靠,成本低,扩增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菌株及其他菌株高GC含量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 基因 测序 高GC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范璐 栾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23期8098-8101,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检测样品中的米酵菌酸,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微生物鉴定。结果2份样品鉴定结果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份样品均检测出米酵菌酸,含量分别为18.0和24.2 mg/kg。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源于食源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食物中毒 米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pH值对生防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赛箭 安超 +3 位作者 薛文娇 刘晨 丁浩 杨忠绪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7期94-96,共3页
为了提高5 L发酵罐上生防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量,本研究在细菌基础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开展了培养温度和初始pH值对该菌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的最适生长温度... 为了提高5 L发酵罐上生防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量,本研究在细菌基础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开展了培养温度和初始pH值对该菌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初始pH值为6.0;通过2个关键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活菌数由原来的1.6×109 CFU/mL提高到1.7×1010 CFU/mL,活菌数显著提高。本研究可为该生防菌后续培养基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 温度 PH值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田根际土壤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瑞林 张娜 +1 位作者 孙波 梁玉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5-985,共11页
在根际环境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le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促生菌,其群落结构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针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目,采用特异性引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玉米根... 在根际环境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le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促生菌,其群落结构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针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目,采用特异性引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玉米根际伯克霍尔德氏菌群落结构及其对地上部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土壤类型中,与未施肥相比,施肥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目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科水平主要检测到三类细菌,分别为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且草酸杆菌科是其中的优势菌。此外,施肥显著增加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潮土中马赛菌(Massilia spp.和Massilia sp.WG5)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spp.)的相对丰度(P<0.05);增加了酸性红壤中草螺旋菌(Herbaspirillumsp.ZM319)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Noviherbaspirillum spp.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有机质含量最高的黑土中,所有检测到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明显地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这几类细菌的主要因素,而马赛菌群落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本研究表明,尽管化学施肥是影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但是伯克霍尔德氏菌等根际微生物群落也可能是影响它们的潜在生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克霍尔德氏菌 马赛 根际微生物 施肥 溶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三种鉴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梦馨 周帼萍 +4 位作者 黄庭轩 王安琪 杨祖顺 国译丹 范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6-61,共6页
以食品及环境样品中初步分离的13株疑似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生理生化检测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和rec A序列分析法,得到快速准确鉴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以食品及环境样品中初步分离的13株疑似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生理生化检测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和rec A序列分析法,得到快速准确鉴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13株疑似菌株经MALDI-TOF-MS法和rec 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而VITEK 2 COMPACT生理生化法鉴定8株(62%)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其他5株为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鉴定方法中,MALDI-TOF-MS法和rec A序列分析法鉴定结果一致且准确,而VITEK 2 COMPACT生化检测法存在缺陷。相比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方法,MALDI-TOF-MS法和rec A序列分析法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鉴定中更为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VITEK 2 COMPACT生化检测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rec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矿物风化效应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毛欣欣 何琳燕 +1 位作者 王琪 盛下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2,共6页
从钾质粗面岩表面和野青茅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具矿物风化效应的伯克霍尔德氏菌,通过菌株16S r DNA序列分析,10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分别属于6个种群,同时研究了伯克霍尔德氏菌对钾长石和黑云母的溶解效应与菌株的生物学... 从钾质粗面岩表面和野青茅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具矿物风化效应的伯克霍尔德氏菌,通过菌株16S r DNA序列分析,10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分别属于6个种群,同时研究了伯克霍尔德氏菌对钾长石和黑云母的溶解效应与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不同生境伯克霍尔德氏菌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能力不同,供试伯克霍尔德氏菌从钾长石中释放出的Si、K、Ca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7%~119%、12.6%~40.3%和18.7%~57.9%,从黑云母中释放出的Si、K、Ca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6.4%~876%、5.6~14.6倍和70%~147%;其中菌株g6从钾长石中释放Si、K、Ca的能力最强,菌株G31从黑云母中释放K、Ca的能力最强,而菌株R22从黑云母中释放Si的能力最强。在钾长石和黑云母存在条件下接种伯克霍尔德氏菌处理的发酵液pH分别为3.05~4.67和7.03~7.43。不同伯克霍尔德氏菌产铁载体能力不同,而且对温度、pH和盐浓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克霍尔德氏菌 硅酸盐矿物 矿物溶解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伯克霍尔德氏菌脂肪酶富集裂壶藻油脂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 被引量:2
16
作者 兰君 宋晓金 +3 位作者 谭延振 徐建春 崔球 冯银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目的:研究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外脂肪酶对裂壶藻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富集作用。方法: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筛选法,筛选产脂肪酶的细菌;以对硝基苯月桂酸酯为底物,对筛选得到的伯克霍尔德氏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 目的:研究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外脂肪酶对裂壶藻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富集作用。方法: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筛选法,筛选产脂肪酶的细菌;以对硝基苯月桂酸酯为底物,对筛选得到的伯克霍尔德氏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用该脂肪酶水解裂壶藻油脂,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酶解后水相和有机相的脂肪酸组成来研究其对裂壶藻油脂DHA的富集作用。结果:从广州的泥土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高产胞外脂肪酶的伯克霍尔德氏菌,在产酶培养基中30℃、200 r/min的条件下培养40 h后,脂肪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70 U/m L。脂肪酶粗酶液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 H值为8.5。该菌的脂肪酶对裂壶藻油脂中的DHA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能够使油脂中DH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从最初的30%升高到40%。结论: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产生选择性富集DHA的脂肪酶的细菌,拓宽了可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离纯化的脂肪酶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伯克霍尔德氏菌 裂壶藻 油脂 二十二碳六烯酸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汪廷彩 雷毅 +1 位作者 周露 曾晓琮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4-202,共9页
文章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命名历程、生物学特性、污染食品中毒作用机理、消毒和去毒及预防中毒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命名历程 生物学特性 中毒机理 预防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吲哚-3-乙酰胺IAA合成功能及其依赖途径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婉慧 陈飞飞 +3 位作者 叶建仁 王朝恩 康熠 付欢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1-129,共9页
【目的】探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合成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的能力,并阐明B.pyrrocinia JK-SH007存在色氨酸依赖型的吲哚-3-乙酰胺(indole-3-acetamide, IAM)IAA合... 【目的】探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合成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的能力,并阐明B.pyrrocinia JK-SH007存在色氨酸依赖型的吲哚-3-乙酰胺(indole-3-acetamide, IAM)IAA合成途径。【方法】使用Salkowski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L-色氨酸对B.pyrrocinia JK-SH007合成IAA能力影响的检测;以B.pyrrocinia JK-SH007全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iaaM和iaaH基因,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蛋白质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pyrrocinia JK-SH007中的iaaM和iaaH基因在L-色氨酸处理下的差异表达。【结果】B.pyrrocinia JK-SH007菌株能够合成15.663μg·mL-1的IAA,在以L-色氨酸为前体的条件下其合成IAA的量显著增加,达到了44.404μg·mL-1。iaaM和iaaH基因均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中iaaM基因全长1 782 bp,编码593个氨基酸,属于Aminooxidase super family家族;iaaH基因全长1 368 bp,编码455个氨基酸,属于Amidase super family家族。在L-色氨酸的处理下,B.pyrrocinia JK-SH007中的iaaM和iaaH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结论】B.pyrrocinia JK-SH007具有合成IAA的能力,L-色氨酸对其合成IAA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克隆得到了iaaM和iaaH基因,其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证明B.pyrrocinia JK-SH007中存在吲哚-3-乙酰胺IAA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 吲哚-3-乙酸 吲哚-3-乙酰胺途径 色氨酸2-单加氧酶基因 吲哚乙酰胺水解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配合噻唑膦提高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扈进冬 魏艳丽 +2 位作者 王贻莲 刘宝军 李纪顺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99,共6页
根结线虫是严重影响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试验改进了根结线虫小区试验设计,依据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将试验地划分为线虫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区组,区组内再随机排列,克服了直接随机排列出现的结果偏差。结果表明,在黄瓜根... 根结线虫是严重影响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试验改进了根结线虫小区试验设计,依据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将试验地划分为线虫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区组,区组内再随机排列,克服了直接随机排列出现的结果偏差。结果表明,在黄瓜根结线虫防治过程中,采用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配合噻唑膦处理土壤,可以明显降低黄瓜根结线虫病情指数,提高噻唑膦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定植后105 d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一噻唑膦处理,在线虫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小区的平均防效达到63.99%,同时促进了植株的根系发育,产量也有明显提升,实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 噻唑膦 黄瓜 根结线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危害 被引量:4
20
作者 种婷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7期167-169,共3页
近年来,由于误食用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食品引发的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该菌产生的真菌毒素——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真正原因。本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 近年来,由于误食用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食品引发的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该菌产生的真菌毒素——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真正原因。本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发现、生物学特性、致病危害及预防中毒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生物学特性 食物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