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5
1
作者 熊坤新 《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4期92-96,共5页
伦理学在人类的早期常常和哲学混搅在一起。古代的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伦理思想家。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伦理学渐渐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而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 伦理学在人类的早期常常和哲学混搅在一起。古代的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伦理思想家。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伦理学渐渐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而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以及它的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伦理学企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决社会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许多问题,尤其注重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对人的思想、精神、灵魂、意识方面的影响,一句话,对人类自身的改造。正因为如此,伦理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 伦理 少数民族 伦理思想家 社会作用 人与自然 社会风尚 哲学家 社会道德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文明建设: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2
作者 季晓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3,共3页
精神文明建设: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季晓军任何一种精神文明都有它自身的特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经验过程把自己与其他类型的文明传统区别开来,同时把某些人类的共同经验变成一种殊相与共相的关系。斯大林曾用"文化──心理"... 精神文明建设: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季晓军任何一种精神文明都有它自身的特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经验过程把自己与其他类型的文明传统区别开来,同时把某些人类的共同经验变成一种殊相与共相的关系。斯大林曾用"文化──心理"共同结构这一说法来表明一个民族有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传统伦理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伦理 伦理思想家 个人道德修养 爱国主义传统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德哲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第一部《西方伦理思想史》
3
作者 俞晓阳 《学术研究》 1985年第3期106-107,共2页
我国被誉为千秋礼义之邦,对人生与道德问题的探索历史相当久远。但是,伦理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学科而建立起来,则比较晚。尤其是对于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准备的阶段。而真正成为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伦理... 我国被誉为千秋礼义之邦,对人生与道德问题的探索历史相当久远。但是,伦理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学科而建立起来,则比较晚。尤其是对于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准备的阶段。而真正成为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的专著,同时成为近年来西方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的最重要的成果的,应属章海山的《西方伦理思想史》一书。该书的可贵,不仅限于它是“第一部”,而且,在写作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内容的丰富性与组织性以及思想深度等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家 西方伦理思想 思想史研究 伦理 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 指导思想 组织性 道德问题 核心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国家概念的政治伦理学诠释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凤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共7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葛兰西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界的显学。近年来,似乎再度出现"葛兰西热"。各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市民社会与国家、阵地战与运动战、政党理论与自... 20世纪70年代以来,"葛兰西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界的显学。近年来,似乎再度出现"葛兰西热"。各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市民社会与国家、阵地战与运动战、政党理论与自治思想,以及如何评价葛兰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然而,对葛兰西的国家概念,似乎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从知识分子问题与国家概念,霸权、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民主集中制"的国家形式等方面对葛兰西的国家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对葛兰西的国家概念进行政治伦理学诠释,可以塑造出葛兰西作为一位政治伦理思想家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国家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儒家道德伦理观对回族道德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向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24-27,共4页
关键词 回族道德 伊斯兰教 儒家道德 道德伦理 回族穆斯林 伦理学说 儒家思想 伦理思想家 意识形态 道德学说
全文增补中
论善的整合价值与创造价值
6
作者 陈楚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3-58,共6页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善的价值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人完善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在特定的社会里,也还常常被确认为是按照一定社会的伦常习俗的要求以完善其人的价值,对于这一理解,从纯粹道德的意义上说,即从义理之内得于己的意义上说,应该是...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善的价值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人完善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在特定的社会里,也还常常被确认为是按照一定社会的伦常习俗的要求以完善其人的价值,对于这一理解,从纯粹道德的意义上说,即从义理之内得于己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无可异议的。然而,由于作为具体的人,他又总是在特定社会中生活的现实的人,因此,他的善的价值,总要呈现在他的社会价值中,并且他也只有在从事完善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即在达善于人的现实中才能完善其自身。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价值 创造价值 规范性 价值内容 创造性 社会生活 道德生活 整合思考 历史活动 伦理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善恶矛盾在道德领域的地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楚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年第1期42-44,共3页
【正】 研究伦理道德,总要论及善善恶恶,但是善恶矛盾究竟在道德领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该积极探讨,应该研究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不论是唯心主义思想家理念至善的德行论,还是某些唯物... 【正】 研究伦理道德,总要论及善善恶恶,但是善恶矛盾究竟在道德领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该积极探讨,应该研究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不论是唯心主义思想家理念至善的德行论,还是某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幸福论,都曾十分重视善恶问题的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认定“至善”才是“最真实的善”,“是善的最高理念”。①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至善即是幸福”。②而伊壁鸠鲁则主张“幸福生活即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③亚里士多德甚至确认伦理学即是研究“至善的学科”。④概观西方伦理思想史,伦理思想家们对于善恶问题都有着重说明。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伦理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 道德领域 善恶问题 伦理思想家 社会意识形态 苏格拉底 伦理道德 道德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仲不谢私恩”及其它
8
作者 杨学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0-80,共1页
“管仲不谢私恩”及其它杨学敏管仲(?──前645年),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著名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和“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等... “管仲不谢私恩”及其它杨学敏管仲(?──前645年),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著名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和“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等伦理观点,早为人众共知。同时,管仲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政治体制改革 干部选拔制度 伦理思想家 人民赋予的权力 齐国 责任处理 思想基础 道德楷模 高尚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看道德的共同性
9
作者 杜杖 《齐鲁学刊》 1982年第5期4-7,共4页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有没有共同性?这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同人性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人性向社会舆论的延伸和表现,在某种意...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有没有共同性?这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同人性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人性向社会舆论的延伸和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性,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如果肯定和承认了人性的共同性,那么也就应当肯定和承认道德的共同性。然而,人性有无共同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这一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取得科学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由于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社会关系 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 人与人 阶级性 伦理思想家 伦理 道德情感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良心”这一道德观念的分析
10
作者 乔法容 《河北学刊》 1982年第3期55-60,共6页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常用“有良心”来赞誉某人的道德行为,用“没良心”来谴责某人的不道德行为。可见,良心是人们常用来评价人们行为的术语。 “良心”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就有“不是为了害怕,...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常用“有良心”来赞誉某人的道德行为,用“没良心”来谴责某人的不道德行为。可见,良心是人们常用来评价人们行为的术语。 “良心”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就有“不是为了害怕,而是为了良心”的语句;我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大师孟轲在中国最早使用了“良心”这一概念。从中外伦理学史上看,每一个时代的伦理思想家大都注意到“良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约束作用,因而十分重视“良心”范畴的研究,并给予了种种不同解说。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受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并以他们自己阶级世界观作指导,因而,他们把“良心”范畴搞得神秘莫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观念 社会舆论 信念 伦理 人的行为 伦理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 良心感 不道德行为 道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