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尔论作为伦理实体的政府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晓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5,共4页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学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实体是作为价值合理性的根据而出现的。按照他的有关思想,伦理实体指的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社会关系体系,是包含着差别的社会共体,是个人的偶然存在。本文借用...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学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实体是作为价值合理性的根据而出现的。按照他的有关思想,伦理实体指的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社会关系体系,是包含着差别的社会共体,是个人的偶然存在。本文借用黑格尔的这一范畴用以确证:政府不仅是一个政治、行政组织,而且是一个伦理实体,政府的存在具有价值合理性。从“应然”角度说,政府是一种普遍和一种本质,是国家从绠实体外化而形成的社会共体,而且是社会共体的灵魂。所谓的外化,指的是现象化,把自己实现出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实体 政府 价值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道德想象到伦理实体——近代“中华民族”形态嬗变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胡芮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9,共7页
中国民族历史悠久,尽管称谓各异,但"民族"作为一个重要概念维系着数千年的历史叙事。近代以来,由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意义并不完全重合,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传统民族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传统"... 中国民族历史悠久,尽管称谓各异,但"民族"作为一个重要概念维系着数千年的历史叙事。近代以来,由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意义并不完全重合,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传统民族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传统"民族"与西方现代"nation"意涵不同的事实甚至也造成了中国近代民族认同的意识危机。在试图打造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概念一体化"巴别塔"的进程中,中国思想界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具有国族(nation)意义的概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民族"概念存在着从"道德想象共同体"到"伦理实体"的嬗变轨迹。传统"民族"概念本身的道德意蕴应该重新加以重视,同时还需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在理想国家哲学层面意义上的建构也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道德意涵 想象共同体 “中华民族” 伦理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实体的宗法模式与唐律的内生逻辑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88,共6页
关于"一准乎礼"法理逻辑的伦理建构,是从纵深层面探究唐律礼法融合的内在进路,以动态式的概念推演来揭示唐律的法理逻辑渊源。具体而言,就是以"仁"作为"一准乎礼"的论证基点,以"仁者人也"体现&... 关于"一准乎礼"法理逻辑的伦理建构,是从纵深层面探究唐律礼法融合的内在进路,以动态式的概念推演来揭示唐律的法理逻辑渊源。具体而言,就是以"仁"作为"一准乎礼"的论证基点,以"仁者人也"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法律终极诉求,从而催生出"己、家、国"之实体层面的逻辑递进性,这是以"仁"—"己"之间的规定性为逻辑起点、以"家国一体"为法律运行环境而构建"一准乎礼"法理逻辑演化的载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实体 唐律疏议 法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伦理实体的异化重奏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逻辑
4
作者 孙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6,共8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伦理实体是统一了抽象法和主观法的最高法,市民社会是其中关键一环,联系着自在的伦理实体即家庭与自在自为的伦理实体即国家。黑格尔通过对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本质剖析来展开资本现代性批判,以期通过国家的本... 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伦理实体是统一了抽象法和主观法的最高法,市民社会是其中关键一环,联系着自在的伦理实体即家庭与自在自为的伦理实体即国家。黑格尔通过对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本质剖析来展开资本现代性批判,以期通过国家的本质即理念对自由竞争市民社会中的无序竞争状态进行宏观调控。马克思接过了黑格尔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接力棒,但并不赞同黑格尔对对象化和异化在逻辑上的不加区分。黑格尔的对象化逻辑忽视了整个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和总体性的异化逻辑锁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自为的伦理实体的对象化运动即异化劳动相互关联的四重异化批判,开启了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新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实体 资本现代性 异化劳动 类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伦理评价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爱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107,共7页
由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而言,能否协调其蕴涵复合型伦理关系,其运作能否有序,其对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影响力如何等,都须进行伦理评价;在对其进行伦理评价的过程中,... 由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而言,能否协调其蕴涵复合型伦理关系,其运作能否有序,其对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影响力如何等,都须进行伦理评价;在对其进行伦理评价的过程中,还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等;而在评价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善恶过程中,只有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评价其行为善恶,才能避免伦理评价的偏颇和不公,才能使得相关的伦理评价全面而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技伦理实体 伦理行为 伦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黑格尔伦理实体逻辑之拓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章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6,共8页
黑格尔关于伦理实体经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必然性的圆圈”辩证运动,建构了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体与实体统一的自由的正反合发展理念,对理解自由及其实现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但因为过于侧重抽象的理念,没有解决好抽象的理念和客... 黑格尔关于伦理实体经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必然性的圆圈”辩证运动,建构了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体与实体统一的自由的正反合发展理念,对理解自由及其实现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但因为过于侧重抽象的理念,没有解决好抽象的理念和客观的共同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没有彻底解决黑格尔认为的道德阶段善的主观性和抽象性的问题,把具体共同体中个体与实体统一的特殊形态当作了普遍形态的正反合,使自由及其实现陷入了抽象与封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从客观上肯定了现实伦理共同体逻辑的不断拓展,同时也拓展了人对自己实体性的理解和建构,肯定了特殊与普遍、个体和实体相统一的自在自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精神性实体与客观性实体相伴而生、互相影响、辩证提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黑格尔 伦理实体 伦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华伦理文明创新
7
作者 何建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中华伦理文明创新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和题中之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需要伦理支撑。以和谐共生、万物一体、大道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特质的当代中华伦理文化是具有伦理文明意义的伦理创新... 中华伦理文明创新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和题中之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需要伦理支撑。以和谐共生、万物一体、大道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特质的当代中华伦理文化是具有伦理文明意义的伦理创新,对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至关重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是一种新的伦理实体,在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具有新的特征。应该以和谐共生、万物一体、大道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的生长点,从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中华伦理文明创新,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伦理文明创新 伦理实体 新型伦理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伦理”:传统源流与现代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宝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31,共11页
当下,有关天下的研究范式亟待突破,应对天下展开伦理思考,从传统天下观中提炼出天下伦理,并对其进行现代建构。首先,传统语境下的天下伦理寄托着儒家对于亲如一家、公正和谐的乌托邦世界的美好向往,且这样的天下伦理有从传统走进现代的... 当下,有关天下的研究范式亟待突破,应对天下展开伦理思考,从传统天下观中提炼出天下伦理,并对其进行现代建构。首先,传统语境下的天下伦理寄托着儒家对于亲如一家、公正和谐的乌托邦世界的美好向往,且这样的天下伦理有从传统走进现代的潜质。现代天下伦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两点:一方面,天下伦理视域下的世界是所有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天下伦理依靠的是精神而非理性。其次,建构现代天下伦理需要贯彻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最后,建构现代天下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呼唤“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后的第四伦理实体——面向全体的人类社会——的在场。而中国文化中的“天下”概念可以作为第四伦理实体的代名词,原因有三:其一,天下在理论层面可以指向全体人类社会;其二,天下与人道关联,向人类敞开,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家园;其三,天下内含成己成人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伦理 儒家思想 伦理实体 和而不同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伦理视域审视我国社会保障的偏差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建华 张效锋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我国社保理念偏差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隐性导引、目的异化为手段的错误归位及福利污名强色调的无意彰显。在该理念指导下的社保规划将一部分人排除在某些社保模块之外;体现该理念微观层面的某些社保制度虽实现了全民共享性,但不同对... 我国社保理念偏差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隐性导引、目的异化为手段的错误归位及福利污名强色调的无意彰显。在该理念指导下的社保规划将一部分人排除在某些社保模块之外;体现该理念微观层面的某些社保制度虽实现了全民共享性,但不同对象的保障水平和层次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执行层的社保践履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 福利污名 国家伦理实体 制度善 能力平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35
10
作者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有"伦理"("人伦")与"道德"这两个用词。"伦理"是既亲亲又尊尊的客观人际"关系","道德"是由"伦理"关系所规定的角色个体的义务,并通过修养内化为德性。"伦理"正则道德兴,"伦理"乱则道德衰,所谓"道德失范",原因正在于"伦理失序"。辨析"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总结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前提和切入点,并为论述"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提供逻辑的和经验的根据;通过批判的继承,又能为当代中国伦理学找准研究的对象,因而也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从而可为道德建设提供学理性的理论依据。"‘伦理’‘道德’之辨"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与道德 伦理实体 伦理本位 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21
11
作者 牛庆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24,共4页
一部生态文明史,就是一部"冲突"与"和谐"对立与角逐的历史,然而,生态伦理文化的精神基地和价值目标应当是"和谐"。唯有通过对生态价值世界"和谐"的预设,实现"生命过程"的和谐,才能... 一部生态文明史,就是一部"冲突"与"和谐"对立与角逐的历史,然而,生态伦理文化的精神基地和价值目标应当是"和谐"。唯有通过对生态价值世界"和谐"的预设,实现"生命过程"的和谐,才能够应对"生态困境",推进生态自然世界"和谐"的落实。透过伦理实体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塑造家庭、民族、生态自然世界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实体"基地";透过伦理规律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开启情感与理性相互融通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透过伦理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推动生态实践个体向道德"主体"提升。这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性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哲学新的理论基点和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世界 预定的和谐 伦理实体 伦理规律 伦理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视阈下婚姻的伦理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小钵 郭广银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3,共7页
黑格尔把婚姻规定为"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在这一规定中,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实体性的关系,"爱"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婚姻的实质是伦理关系,而非两性的自然关系,也非现代人理解的民事... 黑格尔把婚姻规定为"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在这一规定中,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实体性的关系,"爱"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婚姻的实质是伦理关系,而非两性的自然关系,也非现代人理解的民事契约关系。他把婚姻视为家庭的概念在其直接阶段的表现形态,同时又把家庭看作自然和直接的伦理实体。家庭成为伦理的直接策源地,逻辑地导出婚姻不仅是伦理的而且必须是伦理的。现代性以理性和主体性为两大原色,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两大倾向;这两大倾向形成了理性与精神、个体与伦理对峙的局面,造成了以理性僭越精神、以原子式的个人僭越伦理整体性的现代性后果。这一现代性后果在当前婚姻中的真实镜像,便是现实社会中反映出来的部分人谈婚色变、婚不起、婚无能等问题。婚姻能力的退化表征着现代人伦理能力的退化,而伦理能力的退化则可能导致人类对于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莫衷一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亟需对现代性婚姻进行伦理精神的"复魅",对婚姻的伦理性进行学术肯认成为这项工作的关键一环,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对婚姻的伦理阐释成为我们最直接的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伦理 法哲学 伦理实体 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家庭的伦理失依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敏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4,共5页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贱民—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伦理实体 伦理失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国可依与国之大伦——黑格尔现代国家观的政治伦理考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詹世友 方之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共11页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起始于其对无国可依的沉痛忧虑,他把国家看作是人类生活并归属于其中的最高共同体。他认为,单是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权利,或任凭国家的组成部分独立,行使任性自由,国家也就不能真正成其为国家。个人的特殊性和国家的...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起始于其对无国可依的沉痛忧虑,他把国家看作是人类生活并归属于其中的最高共同体。他认为,单是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权利,或任凭国家的组成部分独立,行使任性自由,国家也就不能真正成其为国家。个人的特殊性和国家的普遍性是最大的伦理关系,现代国家要达到这两者的有中介的间接同一,达到内部的有机团结和获得公民的忠诚。成为国家的成员,是个人的最高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自由 伦理实体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婚姻伦理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骆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在精神哲学视域下,黑格尔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黑格尔认为,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婚姻伦理通过庄严神圣的婚礼得以确认并彰显其神圣性,要求严格遵循婚姻双方人格平等的道德要... 在精神哲学视域下,黑格尔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黑格尔认为,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婚姻伦理通过庄严神圣的婚礼得以确认并彰显其神圣性,要求严格遵循婚姻双方人格平等的道德要求,以一夫一妻制为绝对原则。因为婚姻的目的是伦理性的,所以离婚不能听凭任性来决定,而只能通过伦理性的权威来决定,并且应使之难以实现。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于当今树立正确的婚姻伦理观,解决婚姻伦理中的实践难题,建构和谐的婚姻家庭仍具有积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伦理 黑格尔 精神哲学 伦理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家庭婚姻伦理及其群体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龙书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对"公民道德状况与心态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总体状况,研究议题包括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婚姻伦理和代际伦理。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代中国人的家庭婚姻伦理的不同维度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 通过对"公民道德状况与心态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总体状况,研究议题包括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婚姻伦理和代际伦理。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代中国人的家庭婚姻伦理的不同维度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职业差异。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仍然是个体的重要归属,但其伦理意义正在逐渐下降;家庭虽然仍然是道德教化的最重要场所之一,但这一功能正日渐被削弱,转而由学校承担;婚姻作为伦理关系正受到个人感受、利益、激情等的冲击;真正显现出危机的是家庭代际伦理,日渐沉重的家庭养老负担和压力在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体现就是子女对父辈的不孝敬和赡养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实体 婚姻伦理 代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伦理教化与公民养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寿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养 伦理 教化 伦理实体 伦理精神 精神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伦理世界观:教育伦理抱负实现的文化底色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振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77,共5页
教师建构伦理世界观才能与其文化身份与教化使命称义。由人文意识、良心自觉、责任伦理等构成的教师伦理世界观既关涉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与自由,也关涉教育伦理世界的创设与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伦理实体性造就。然而,基础教育现场中教... 教师建构伦理世界观才能与其文化身份与教化使命称义。由人文意识、良心自觉、责任伦理等构成的教师伦理世界观既关涉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与自由,也关涉教育伦理世界的创设与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伦理实体性造就。然而,基础教育现场中教师的伦理世界观呈现衰微颓懈之势,并造成恶的教育后果。教师提升自我伦理认知与伦理实践、教师教育的伦理启蒙与伦理意识赋予、教育世界的伦理内嵌与文化回归可能作为实现教师伦理世界观建构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伦理世界观 伦理认知与实践 伦理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政治:中国特色的文化原理与文化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樊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6-61,共6页
研究中国文化,最关键的是要寻找到从中国社会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原理与文化机制,从而建立起中国文化自身的概念系统,切不可用西方文化的概念、原理来诠释、疏解中国文化,否则只能是南辕地辙,不能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真谛。我认为,中国文化... 研究中国文化,最关键的是要寻找到从中国社会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原理与文化机制,从而建立起中国文化自身的概念系统,切不可用西方文化的概念、原理来诠释、疏解中国文化,否则只能是南辕地辙,不能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真谛。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直接基础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与此相匹配的文化原理与文化机制是伦理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政治 文化原理 文化机制 伦理实体 家族 内圣外王之道 社会结构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特色 齐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中的伦理安全体系:结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振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化天性为德性”的伦理事业。以伦理为维,可以钩沉出基础教育中伦理安全体系的基本构造:基础教育伦理实体安全、人伦关系安全、人伦之理安全。捍卫和保障基础教育伦理安全体系,具有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基础教育安... 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化天性为德性”的伦理事业。以伦理为维,可以钩沉出基础教育中伦理安全体系的基本构造:基础教育伦理实体安全、人伦关系安全、人伦之理安全。捍卫和保障基础教育伦理安全体系,具有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基础教育安全、人性成长安全的时代价值。然而,当前基础教育伦理安全体系正遭遇到挑战与威胁,从而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与隐忧。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种因应策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系—层级化”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发掘,建构基础教育伦理实体安全;互系互构角色伦理的教育引入,共在共享性人际伦理关系培育,建构基础教育人伦关系安全;自由美德的教育阐释与思想觉解,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构基础教育人伦之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安全体系 伦理实体 人伦关系 人伦之理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