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21
1
作者 牛庆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24,共4页
一部生态文明史,就是一部"冲突"与"和谐"对立与角逐的历史,然而,生态伦理文化的精神基地和价值目标应当是"和谐"。唯有通过对生态价值世界"和谐"的预设,实现"生命过程"的和谐,才能... 一部生态文明史,就是一部"冲突"与"和谐"对立与角逐的历史,然而,生态伦理文化的精神基地和价值目标应当是"和谐"。唯有通过对生态价值世界"和谐"的预设,实现"生命过程"的和谐,才能够应对"生态困境",推进生态自然世界"和谐"的落实。透过伦理实体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塑造家庭、民族、生态自然世界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实体"基地";透过伦理规律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开启情感与理性相互融通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透过伦理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预定的和谐",能够推动生态实践个体向道德"主体"提升。这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性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哲学新的理论基点和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世界 预定的和谐 伦理实体 伦理规律 伦理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及其转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现代伦理生活"对哲学的要求"的形而上学表现就是"伦理性"——Sittlichkeit(或伦理生活、伦理世界),伦理性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哲学的形态。"伦理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是以"世界&qu... 现代伦理生活"对哲学的要求"的形而上学表现就是"伦理性"——Sittlichkeit(或伦理生活、伦理世界),伦理性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哲学的形态。"伦理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是以"世界"为依托的,世界是"伦理"的存在,这是两个相互交织的基本问题;而"伦理性"则是伦理与世界"关系"的交织点。本文拟以此框架分析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现代性伦理是在对传统伦理世界中"善的缺失"的感受中逐步确立的,因而,现代性伦理开端就以"世界性"的哲学要求的确立为基本特征。而现代伦理世界"伦理性"的哲学操作,既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无法指导世界的应然状态。于是,预设的至善理想——"伦理世界"被扭变为"恶的世界",这就是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性"的转变:有恶世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世界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现代伦理学的"伦理性"——"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是"扬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伦理世界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自我的成就环节:家庭、民族与正义——黑格尔哲学中的“伦理世界”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一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0-135,共6页
黑格尔认为,作为活的伦理世界的人类社会存在着"神的规律"与"人的规律"。个体的人应当从服务于家庭精神的状态向服务于民族精神的状态转化。"法权状态"中个体的伦理行为既不仅仅趋向于"家庭精神&quo... 黑格尔认为,作为活的伦理世界的人类社会存在着"神的规律"与"人的规律"。个体的人应当从服务于家庭精神的状态向服务于民族精神的状态转化。"法权状态"中个体的伦理行为既不仅仅趋向于"家庭精神",亦不局限于趋向"民族精神",而是通过遵循"正义"行为实现一切个体原子的实在本质,来趋向于作为世界主宰的"普遍精神"。趋向于"家庭精神"一趋向于"民族精神"一趋向于"普遍精神"便成为社会中个体的人成就"道德自我"的三个环节和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道德自我 伦理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伦理世界观:教育伦理抱负实现的文化底色 被引量:6
4
作者 崔振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77,共5页
教师建构伦理世界观才能与其文化身份与教化使命称义。由人文意识、良心自觉、责任伦理等构成的教师伦理世界观既关涉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与自由,也关涉教育伦理世界的创设与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伦理实体性造就。然而,基础教育现场中教... 教师建构伦理世界观才能与其文化身份与教化使命称义。由人文意识、良心自觉、责任伦理等构成的教师伦理世界观既关涉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与自由,也关涉教育伦理世界的创设与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伦理实体性造就。然而,基础教育现场中教师的伦理世界观呈现衰微颓懈之势,并造成恶的教育后果。教师提升自我伦理认知与伦理实践、教师教育的伦理启蒙与伦理意识赋予、教育世界的伦理内嵌与文化回归可能作为实现教师伦理世界观建构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伦理世界 伦理认知与实践 伦理实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王国与道德王国的交叉视野和统一论证——读《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第2版) 被引量:3
5
作者 齐磊磊 《哲学分析》 2011年第6期185-191,共7页
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和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的必... 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和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的必读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自然辩证法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智慧·伦理世界·自在生活——评《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
6
作者 韩东屏 程宏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36,共2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很少有人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学研究也寥寥无几。杨怀中教授独具前瞻性视域,开科技伦理学学术研究之先河,先后出版了《科技伦理学》(1988)、《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很少有人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学研究也寥寥无几。杨怀中教授独具前瞻性视域,开科技伦理学学术研究之先河,先后出版了《科技伦理学》(1988)、《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高科技伦理研究》(2004)。之后,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硕硕成果终汇聚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该著厚积薄发,立意高远,视角独特,在科技文化大视野范围内,立足于中西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沿循理念--本质--运行机制的研究思路,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研究,在近年来的科技伦理学研究专著中堪称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技术 科技伦理 伦理反思 伦理世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伦理世界的政治
7
作者 杨晓东 陈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5期70-74,共5页
古典政治建立在人性向善的目的论基础上,以探究德性为主题,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进入城邦过政治生活才能完全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现代性政治强调工具理性而撇开伦理维度,以权力为核心范畴,对程序正义的偏爱甚... 古典政治建立在人性向善的目的论基础上,以探究德性为主题,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进入城邦过政治生活才能完全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现代性政治强调工具理性而撇开伦理维度,以权力为核心范畴,对程序正义的偏爱甚于实质正义(德性),试图在程序正义的框架内寻求社会秩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根据,因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导致了政治生活的非伦理化。现代社会应当把政治参与视为人们一种现实生活样式,政治实践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在其现实性上也是推进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世界 政治生活 现代性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伦理学:没有伦理世界的存在——现代性现象学伦理学道路
8
作者 王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40-45,共6页
现代伦理学的构型根源于现代性、现代哲学,伦理学面向"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在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状况中反思现代伦理学及现代人的存在提供了契机。然而,现代伦理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伦理世界"开端,必然面临... 现代伦理学的构型根源于现代性、现代哲学,伦理学面向"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在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状况中反思现代伦理学及现代人的存在提供了契机。然而,现代伦理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伦理世界"开端,必然面临缺失伦理世界的栖息之所,显示出现代伦理学自悖性存在和现代人的生存悖论。同时,这也检讨了现代伦理学的现象学研究道路,以及现代情境中伦理学的独在性,或是道德哲学与存在本体论的辩证存在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伦理 伦理世界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作为“新启蒙”故事的《小二黑结婚》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9,共7页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蒙在人的觉醒之上,诉诸大众的意识,诉诸大众作为大众的意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伦理世界。“文化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而且意味着,大众通过文化成为大众本身。《小二黑结婚》正是赵树理通俗化实践的产物,它是一个通俗故事,更是一个新启蒙故事。小二黑与小芹通过“相好”获得了人的自然的觉醒,通过结婚,在一个已瓦解了的旧乡村秩序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世界,这个新的伦理世界,其一端是自然,另外一端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通俗化 新启蒙 伦理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捍卫世界主义伦理观:对特殊主义挑战的回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曲伟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世界主义伦理的产生既继承了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核心观念,又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和伦理学变革密不可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为世界主义伦理提供了最典型的证成方式,这就是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理性主体出发推导出普遍平等、全球正义... 世界主义伦理的产生既继承了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核心观念,又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和伦理学变革密不可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为世界主义伦理提供了最典型的证成方式,这就是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理性主体出发推导出普遍平等、全球正义等世界主义的伦理理念。但是,一种实在的、能够把世界主义伦理贯彻其中的全球伦理共同体还没有成形,因而也就没有办法给我们提供“伦理—文化共同体”意义上的归属感。这就决定了奠定在特殊的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伦理特殊主义不会轻易消失。事实上,无论是斯多亚学派还是康德,他们都承认特殊的身份认同对伦理生活的重要意义。世界主义在吸纳了伦理特殊主义的合理观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建构出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敏于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伦理 身份认同 伦理特殊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伦理学的基本中国话语及其理论体系
11
作者 樊浩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0,共18页
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文明史意义。中国是礼义之邦,也是伦理学故乡,伦理学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现代伦理学和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探索,首先必须确立基本话语,这就是... 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文明史意义。中国是礼义之邦,也是伦理学故乡,伦理学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现代伦理学和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探索,首先必须确立基本话语,这就是“伦理”与“道德”,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体系。基于中华优秀伦理传统的转化创新,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宏观构架是“话语体系--文化原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安身立命”的辩证发展,由此展现为纵横两个体系。纵向体系是“伦理-道德-至善”三大结构的辩证互动。“伦理”体系是:“伦-理”话语--“居伦由理”--伦理世界--伦理精神;“道德”体系是:“道-德”话语--“尊道贵德”--道德世界--道德世界观;“至善”是伦理道德与生活世界的辩证互动体系,它以“德-得相通”为话语与原理,以三大关系为结构,即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个体德性与社会公正的统一;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横向体系是:从“伦理”-“道德”两大基本话语的体系性建构出发,依循“居伦由理”-“尊道贵德”-“德得相通”的文化原理,建构“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生活世界”辩证互动的伦理学理论体系以及“伦理精神-道德精神-至善理想”的实践体系,由此与时俱进地回应和解决“我们如何在一起”“人应当如何生活”“好的生活高于生活本身”等对人类文明具有终极意义的根本问题,为人的生命和生活提供安身立命基地。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演绎“伦理战略-精神战略-建构战略”的文化战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 伦理世界 道德世界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世界规范秩序重构的伦理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强 杨祖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23-28,145,共6页
疫情的常态化使得我们无法回到前疫情世界,这意味着一种与病毒共存的“世界性”基础的颠覆以及被疫情改变的伦常日用。后疫情世界的“非伦理性”到“伦理性”世界的思想重构,即规范秩序的重构,成为紧迫的学术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术资... 疫情的常态化使得我们无法回到前疫情世界,这意味着一种与病毒共存的“世界性”基础的颠覆以及被疫情改变的伦常日用。后疫情世界的“非伦理性”到“伦理性”世界的思想重构,即规范秩序的重构,成为紧迫的学术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下的重构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从伦理世界的规范性依据来看,规范秩序是“伦理性”规范,重构是建基于“伦理性的东西”即对于特定共同体来说的“具体的现实”之上;其二,从伦理世界的“国家-社会”结构来看,世界秩序是“规范性”的,秩序重构一方面是要把政治国家层面的信任(伦理性东西)上升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战略,另一方面要走出市民社会(个人原子状态)重建社会“资本-技术”治理的公正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 伦理世界 规范秩序 重构 信任 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评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永义 谌章明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共4页
世界主义伦理观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对个体与他者关系的一种认知与定位。在寻求个体意识和个体与他者关系的过程中,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构成了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世界主义伦理观采纳了个体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预设,即集体是抽... 世界主义伦理观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对个体与他者关系的一种认知与定位。在寻求个体意识和个体与他者关系的过程中,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构成了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世界主义伦理观采纳了个体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预设,即集体是抽象存在的,而个体是具体实在的,伦理准则的旨归均在于个体。同时,世界主义伦理观坚持道德意义上的普遍自由、平等和尊严,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地位,都具有通约性的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伦理 哲学基础 个体主义 普遍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竺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4期3-4,10,共3页
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多样性的统一,或多样性的协调。它对认识和处理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极富教益:一方面,充分考虑生命伦理的世界性,通过交流和协商,求得共识、达成协议。即使不能达成协议,也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它... 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多样性的统一,或多样性的协调。它对认识和处理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极富教益:一方面,充分考虑生命伦理的世界性,通过交流和协商,求得共识、达成协议。即使不能达成协议,也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它允许各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允许对生命伦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克隆伦理 和而不同 世界 民族性 文化传统 国家人类基因组 人的权利和尊严 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37-41,共5页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在全球化 ,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担负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历程 ,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在全球化 ,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担负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历程 ,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全球伦理 (世界伦理、普世伦理 )的构想。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 ,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本文力图以普世伦理构想为背景 ,探讨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及特质 ,并继而申明佛教伦理思想的普世意义、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伦理 世界伦理 菩萨行 四谛 戒律 大乘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府伦理精神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晓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77-82,共6页
"政府伦理世界观"是"政府伦理世界"的道德自我意识,是"政府伦理世界"的"道德世界观",是政府这个"整个个体"的"道德世界观"。"政府伦理世界观"的本质是"政... "政府伦理世界观"是"政府伦理世界"的道德自我意识,是"政府伦理世界"的"道德世界观",是政府这个"整个个体"的"道德世界观"。"政府伦理世界观"的本质是"政府伦理精神"。"政府伦理精神"是指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整体相统一的、作为实体的政府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意志的复合,是政府的"伦理精神"。政府伦理精神是政府自主性的体现,即作为主体的政府对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积极认可,是自己支配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自主性行为及其制度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世界 伦理世界 政府伦理世界 政府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交互主体视角看儒家对世界伦理的贡献
17
作者 冯骏豪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3,共8页
现代学者尝试反思西方主流的追求普遍规则的伦理学理论,以着重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关系互动的方法诠释儒家的道德哲学与伦理观,并认为这是儒家能够贡献未来世界伦理的所在。儒家通过家庭与社会以及前人与后人的关系网络,以实践与示范作为... 现代学者尝试反思西方主流的追求普遍规则的伦理学理论,以着重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关系互动的方法诠释儒家的道德哲学与伦理观,并认为这是儒家能够贡献未来世界伦理的所在。儒家通过家庭与社会以及前人与后人的关系网络,以实践与示范作为传播方式,尝试建构其伦理价值的传播体系。以朋友关系作为突破点,则说明了儒家跨文化的价值传播的可能。在儒家的框架下,未来的世界伦理并不是发现绝对普遍的规则,而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动,双方相互学习对方有效成素,不断地示范、实践与探索,从而追求道德价值在当下的场景中最适当的实践。这个框架便是对未来世界伦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交互主体性 世界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八次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将于2006年在中国召开
18
作者 邱仁宗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12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第八次 世界生命伦理 2006年 中国 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被引量:4
19
作者 寇东亮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175,共4页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伦理世界 道德规范 道德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话语的文明史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5-16,146,共13页
“伦理”话语及其缔造的中国伦理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其一,演绎了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国家”文明的话语演绎,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 “伦理”话语及其缔造的中国伦理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其一,演绎了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国家”文明的话语演绎,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质。其二,创造了一种理论形态,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悠久深厚的伦理传统使中国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是伦理学故乡。其三,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即“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伦理世界观”,以伦理和伦理精神为文化内核建构精神家园,创造了与西方“市民社会”迥然不同的“伦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话语 文明史意义 文明形态 理论形态 伦理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