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乘客》:伤痕小说的“另类”书写
1
作者 刘斯羽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8,共6页
同样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三乘客》与同时期的“伤痕小说”相比,不仅关注个人的情感创伤,而且主张面向未来:向前看。郭绍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郑怀国、景源才与方达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最终解决在那个时代彰显了“团结一... 同样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三乘客》与同时期的“伤痕小说”相比,不仅关注个人的情感创伤,而且主张面向未来:向前看。郭绍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郑怀国、景源才与方达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最终解决在那个时代彰显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学主张。《三乘客》的审美品格能够启迪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文学的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珍 《三乘客》 伤痕小说 “向前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伤痕小说中的情感教育
2
作者 季塞南 李保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伤痕小说 阶级教育 情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主体对文学创作的“烛照”作用——对新时期“伤痕”到“反思”小说创作实践的一点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晓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0-82,共3页
我国新时期小说创作从“伤痕”小说到“反思”小说的历程 ,清楚地阐释了创作主体的阅历、知识、思想 ,尤其是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起着“烛照”作用 。
关键词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 作用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叙述的“默契”与“偏离”——对“伤痕、反思”小说与“主流”话语关系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文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主流"话语的建构,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文学与"主流"话语的高度"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存在分歧,对历史叙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创作中出现的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偏离"使刚刚建立的"规范"有了松动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新时期” 伤痕、反思”小说 历史叙述 叙述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叙事范式的延展和深化——以“伤痕”“反思”小说为例
5
作者 杨永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89,共5页
"伤痕""反思"小说所呈现的叙事范式,是"左翼"文学叙事传统的延续和深化。作为形象叙事的语符系统能指,其目标指向明确定位于表现社会本质秩序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所指。文本系统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与封闭... "伤痕""反思"小说所呈现的叙事范式,是"左翼"文学叙事传统的延续和深化。作为形象叙事的语符系统能指,其目标指向明确定位于表现社会本质秩序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所指。文本系统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与封闭性,时空秩序与因果逻辑成为叙事的主轴和基本的语法规则。元话语在小说文本符号系统由基本意指向含蓄意指的多层构设中置于调控导向的关键环节,形成自足的言说系统并与整个社会的权力话语构成深层的隐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叙事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小说心理化趋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健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小说是佼佼者。她总是最敏感最紧密地追随时代的脉搏跳动,准确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问题小说”到“改革小说”,始终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在形式上,小说也往往率先闯出新路,以崭新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小说是佼佼者。她总是最敏感最紧密地追随时代的脉搏跳动,准确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问题小说”到“改革小说”,始终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在形式上,小说也往往率先闯出新路,以崭新的面貌反映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文学是人学,以写人为宗旨。小说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尤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见长。当代人的性格和心理日渐复杂,性格如今已被当代作家目为心理学概念。为了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底蕴,揭示人物思想、感情、行为的心灵秘密,小说作者愈来愈注意刻划性格的心理因素,塑造心灵性格,体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当代小说的心理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心理化 伤痕小说 意识流手法 张思远 心理描写 人物思想 当代作家 文学是人学 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关怀”到“浪漫回望”──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之我见 被引量:1
7
作者 路文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10,共5页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小说 女性小说 五十年 个人主义 伤痕小说 后新历史主义 中国小说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神风貌
8
作者 谭好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5-20,共6页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竞新求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1.对生活本真状态的深刻揭示和作家主观世界的真诚表露,辐射出搏击现实的艺术勇气;2.反思精神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贯穿于新时期文学全过程;3.人道情思在反映对象、形...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竞新求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1.对生活本真状态的深刻揭示和作家主观世界的真诚表露,辐射出搏击现实的艺术勇气;2.反思精神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贯穿于新时期文学全过程;3.人道情思在反映对象、形象塑造和创作过程中的流注,使作品焕发出了令人感奋的主体人格力量和生命激情;4.创作思维、艺术功能的认识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表现出艺术观念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小说 新时期文学 反思精神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小说创作 五四时期 伤痕小说 艺术功能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新时期的“伤痕”小说
9
作者 王福湘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新时期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浪潮是伤痕文学,其中创作成绩最大的是小说,首先是短篇小说。伤痕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被一些受极左错误影响思想僵化的人横加指责和非难,这个名称原来就是当时否定者所加的恶谥,后来才被多数人赋予肯定的含义,而... 新时期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浪潮是伤痕文学,其中创作成绩最大的是小说,首先是短篇小说。伤痕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被一些受极左错误影响思想僵化的人横加指责和非难,这个名称原来就是当时否定者所加的恶谥,后来才被多数人赋予肯定的含义,而成为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虽然界限模糊却又约定俗成的概括。今天,我们的认识应该趋于更加冷静、明确、合理。大体上,凡以反映十年动乱时期的生活为题材范围,以揭批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恶为主要目的,以现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性为艺术特征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 作品 文革 中篇小说 红卫兵 “四人帮” 短篇小说 文化大革命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逢遇》而不遇
10
作者 地山 《当代文坛》 1982年第9期13-13,共1页
这几年,我们一些在僻地乡居的作者常常为跟不上形势所苦。由于消息不灵,不太熟悉文坛动向,就从文艺刊物上发表的得奖作品或某些作家的成名作来揣摩风向。看到伤痕小说很时髦,立即跟着编造一些悲欢离合、苦尽甜来的故事;看到蒋子龙的“... 这几年,我们一些在僻地乡居的作者常常为跟不上形势所苦。由于消息不灵,不太熟悉文坛动向,就从文艺刊物上发表的得奖作品或某些作家的成名作来揣摩风向。看到伤痕小说很时髦,立即跟着编造一些悲欢离合、苦尽甜来的故事;看到蒋子龙的“乔厂长”蜚誉文坛,跟着去写“乔厂长”;有一阵,报刊上发表了抵制不正之风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小说 文坛 风向 蒋子龙 乡居 成名作 意识流 作品 文艺为人民服务 朦胧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