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治疗效应的始动因素: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
1
作者 陈汇霖 朱兵 王舒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581,共6页
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与热灸等体表刺激在镇痛与调节内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治疗效应。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快速发展,研究者可通过不同生物标记技术探究既往无法区分的细胞亚型,为以分... 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与热灸等体表刺激在镇痛与调节内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治疗效应。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快速发展,研究者可通过不同生物标记技术探究既往无法区分的细胞亚型,为以分子标记物为切入点探究体表不同类型感受器介导针灸调节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然而,针对上述研究进展的系统归纳目前尚且缺如。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离子通道家族、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as 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MRGPR)家族等分子标记的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C-polymodal nociceptor,CPN)在针灸镇痛及内脏调节中的作用效应及机制探讨,以期为针灸传入相关始动因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研究提供思路,亦为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潜在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热灸 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 背根神经节 始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伤害感受器兴奋性增加和Ih电流增强参与慢性炎症痛机制
2
作者 姜红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6-316,共1页
慢性炎症痛主要是外周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两种发病机制。以往研究外周敏化的分子机制,主要在炎症痛急性期(≤3d)进行,而炎性痛后期(≥5d)的分子机制研究很少。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 慢性炎症痛主要是外周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两种发病机制。以往研究外周敏化的分子机制,主要在炎症痛急性期(≤3d)进行,而炎性痛后期(≥5d)的分子机制研究很少。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由1-4个亚型组成,它在膜电位回复到静息电位附近时被激活,产生兴奋性的内向电流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向电流 炎症痛 兴奋性 伤害感受器 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慢性 channel L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前庭炎症综合症(VVS)患者伤害感受器敏化的精神物理学证据
3
作者 王锦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外阴前庭炎症综合征 VVS 伤害感受器 敏化 精神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作用影响机械痛敏与伤害感受器敏化
4
作者 王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9-119,共1页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IV型(TRPV4)与多种疾病造成的机械痛敏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受体是机械受体信号复合体的一部分。牵张激活离子通道也参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对机械刺激的探测,然而这种通道在机械刺激转导...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IV型(TRPV4)与多种疾病造成的机械痛敏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受体是机械受体信号复合体的一部分。牵张激活离子通道也参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对机械刺激的探测,然而这种通道在机械刺激转导中的作用并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痛敏 伤害感受器 协同作用 牵张激活离子通道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瞬时感受器电位 敏化 受体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在疼痛中交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雅莉 司绍梦 +2 位作者 韩方龙 辛悦阳 徐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2,共6页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机体在伤害性刺激和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此外,这种神经-免疫的互作也可能是痛觉过敏与炎症并存以及互相促进的基础。该文对不同部位的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的互作在疼痛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拓疼痛治疗的新策略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器 免疫 疼痛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耐受和痛敏的μ受体机制:伤害性感受器μ受体的阻断可预防耐受而不影响吗啡镇痛 被引量:7
6
作者 Corder G Tawfik VL +1 位作者 Wang D 汤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6-579,共4页
阿片类镇痛药有害的副作用包括镇痛耐受和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OIH)。耐受性和OIH抵消阿片类镇痛效果并促进阿片剂量递增。阿片样物质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受体启动的适应不良过程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疗... 阿片类镇痛药有害的副作用包括镇痛耐受和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OIH)。耐受性和OIH抵消阿片类镇痛效果并促进阿片剂量递增。阿片样物质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受体启动的适应不良过程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疗效最大化和持续阿片类镇痛药的功效。本研究发现由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表达的μ阿片受体(MORs)启动耐受和OIH发展。RNA测序和组织学分析显示伤害感受器、而不是脊髓小胶质细胞表达MORs。特异性的除去伤害感受器中MOR可消除吗啡耐受、OIH和伤害感受的突触长时程增强,而不改变抗伤害感受效应。此外,该研究发现溴甲纳曲酮(一种外周限制性的MOR拮抗剂)足以消除吗啡耐受和OIH而不减轻围手术期和慢性疼痛模型中的抗伤害感受。总的来说,研究数据支持阿片受体激动剂结合外周MOR拮抗剂可限制镇痛耐受和OIH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耐受 吗啡镇痛 伤害感受器 Μ受体 受体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 伤害感受器 阿片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2
7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62,共2页
有关疼痛机制与控制的研究已步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现已发现 ,fos/ jun等转录因子 ,P2x3、SNS等配体或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外周伤害感受器上特异表达 ;NGF、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参与痛觉敏感性调制。
关键词 疼痛 伤害感受器 转录因子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介导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吗啡耐受过程 被引量:2
8
作者 褚文广 肖梅梅 +3 位作者 王福东 吴文斌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8为启动子的SNS-Cre(sensory neuron specific-Cre)小鼠交配,从而特异性敲除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中的PKG-I(SNS-PKG-I^(-/-))。建立CFA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模型,并观察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敏和吗啡耐受中的作用。结果:通过Cre/Lox P系统建立的SNS-PKG-I^(-/-)小鼠已达到特异性敲除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PKG-I的目的。野生型小鼠足底注射CFA诱致慢性炎性痛条件下,单次注射吗啡可诱致显著的镇痛效应。然而,连续吗啡注射(共5 d,每天2次)可诱致其镇痛效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即耐受现象。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敲除后,连续吗啡注射诱致的耐受现象被显著削弱,而单次吗啡诱致的急性镇痛作用不受影响。结论: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下的吗啡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伤害感受器 PKG-I 慢性炎性痛 吗啡耐受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早期应激导致成年大鼠的肌肉痛敏以及伤害性感受器敏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4,共1页
临床研究发现,生命早期应激(early-life stress)与成年慢性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忽视、遗弃或情感剥夺)的人群,成年后痛觉敏感性会增加。尤其对于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表现出更强的慢性广泛性疼痛综合症。实... 临床研究发现,生命早期应激(early-life stress)与成年慢性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忽视、遗弃或情感剥夺)的人群,成年后痛觉敏感性会增加。尤其对于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表现出更强的慢性广泛性疼痛综合症。实验室研究也表明,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母婴分离)的大鼠,成年后炎性痛敏和内脏痛敏反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早期应激 伤害感受器 痛敏 生命 敏化 肌肉 情感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增强大鼠骨骼肌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
10
作者 姜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86,共1页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激事件可以加剧肠易激综合症(IBS),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以及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等慢性扩布性疼痛。通常认为,应激导致中枢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之间的失衡,从而对疼痛产生负性影响。近年的临床研究表...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激事件可以加剧肠易激综合症(IBS),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以及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等慢性扩布性疼痛。通常认为,应激导致中枢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之间的失衡,从而对疼痛产生负性影响。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给予IBS和FMS病人局麻药可以改善病情。在动物模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事件 伤害感受器 兴奋性 骨骼肌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临床研究资料 纤维肌痛综合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外周皮肤 感受器 分子生物学 伤害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在体特异性表达GCaMP6f蛋白方法的构建及细胞内钙活动的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褚文广 杜祎康 +4 位作者 王旭 林震 白占涛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动物存活3~4周,然后制备L4/L5整节DRG标本,检测GCa MP6f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疼痛刺激条件下诱致的伤害性DRG神经元的钙反应情况。结果:SNS-Cre小鼠L4/L5 DRG内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Camp6f病毒特异性地表达在中、小型的DRG神经元。给予DRG神经元高钾刺激(KCl 30 mmol/L)可以诱致神经元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给予伤害性DRG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TRPV1受体的激动剂Capsaicin(1μmol/L),结果显示其可以诱致GCamp6f蛋白标记的DRG神经元呈现显著的钙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NS-Cre小鼠DRG在体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特异性标记伤害性DRG神经元的方法是成功的,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对于活体特异性监测伤害性DRG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成像 伤害感受器 DRG GCaMP6f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中STING通过诱导抗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促进小鼠疼痛的消退 被引量:1
13
作者 凌月娟(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1-644,共4页
炎症和疼痛是损伤、感染或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虽然急性炎症对疼痛缓解和阿片类镇痛至关重要,但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向慢性疼痛的转变。该研究发现,炎症激活了背根神经节伤害性感受器中干扰素(interferon, IFN)基因的胞... 炎症和疼痛是损伤、感染或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虽然急性炎症对疼痛缓解和阿片类镇痛至关重要,但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向慢性疼痛的转变。该研究发现,炎症激活了背根神经节伤害性感受器中干扰素(interferon, IFN)基因的胞质DNA感应蛋白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STING在神经元激活通过TANK结合激酶1 (TANK binding kinase 1, TBK1)促进信号传导,并触发IFN-β反应,介导疼痛消退。该研究还发现,在伤害感受器特异性获得性STING突变的小鼠表现出IFN基因特征,并通过KCh IP1-Kv4.3降低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和炎症性痛觉过敏。研究结果揭示了IFN调节基因和STING下游的KCh IP1在炎症性疼痛消退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器 慢性疼痛 病理反应 背根神经节 痛觉过敏 刺激因子 基因特征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4周后轴突反射血管舒张与疼痛减轻相关
14
作者 Sendel M Dunst A +2 位作者 Forsten pointer J 贺婷(译) 郑拥军(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辣椒素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激动剂,用于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局部治疗。其作用机制是皮肤痛觉感受器可逆的去功能化和变性及随后的再生。该研究假设伤害性传入的一个亚类,肽... 辣椒素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激动剂,用于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局部治疗。其作用机制是皮肤痛觉感受器可逆的去功能化和变性及随后的再生。该研究假设伤害性传入的一个亚类,肽能血管活性伤害感受器的功能加速恢复是辣椒素镇痛的潜在原因。在非干预性探索性试验中,23名患有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人接受了1次局部高浓度辣椒素治疗。评估基线疼痛等级、共病和生活质量。在受影响的皮肤中进行功能性激光散斑对比分析(热诱发神经源性血管舒张以评估肽能伤害感受器的功能特性)和定量感觉测试。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功能性激光散斑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在第2、10和12周进行电话随访。局部辣椒素治疗诱导疼痛强度显著降低,最大值出现在第4周。同时,热诱发的神经源性血管舒张平均值与治疗前相似。一半的病人不仅显示出功能恢复,而且显示出血管舒张的改善,表明神经纤维的再生。在第4周,热诱发的神经源性血管扩张改善病人比恶化的病人疼痛减轻更多。血管舒张程度与疼痛减轻显著相关。表明肽能感受器的再生可能是辣椒素诱导镇痛的机制,辣椒素对这些纤维的疾病缓解作用在应用4周后已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 疼痛减轻 血管舒张 辣椒素 神经病理性疼痛 激光散斑 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5
作者 林璐璐 石广霞 +4 位作者 屠建锋 马思明 郝晓万 李洪萍 刘存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4-459,共6页
疼痛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主要症状,也是病人寻求医疗帮助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KOA疼痛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发现KOA疼痛的发生与炎症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外周和中枢敏化密切相关。疼痛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 疼痛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主要症状,也是病人寻求医疗帮助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KOA疼痛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发现KOA疼痛的发生与炎症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外周和中枢敏化密切相关。疼痛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局部免疫系统改变或机械刺激,激活伤害感受器上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导致外周敏化;脊髓免疫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的活化,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变化,形成中枢敏化。本文通过对KOA临床前研究进行总结,简述KOA疼痛产生和维持的机制,以及现有治疗方法的镇痛原理,以期为缓解KOA疼痛提供可选择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疼痛 炎症 伤害感受器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疼痛定义的商榷 被引量:17
16
作者 高崇荣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3-24,共2页
一、概述“定义”一般用最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某事物的内涵与特征。由于疼痛在种类、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定位等存在很大变异性,很难准确地作出令人满意定义。早在17世纪人们就已将疼痛视为身体受到伤害的一种信号,是一种复杂的生... 一、概述“定义”一般用最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某事物的内涵与特征。由于疼痛在种类、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定位等存在很大变异性,很难准确地作出令人满意定义。早在17世纪人们就已将疼痛视为身体受到伤害的一种信号,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感受,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但很少注意到它的非生理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 疼痛原因 痛反应 躯体运动 神经病理性疼痛 持续时间 情绪色彩 病理性痛 组织损伤 伤害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免疫通信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源昊 张宇宸 +3 位作者 肖彬 张静 房敏 姚重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7-854,共8页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疼痛的产生与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物质,以及外周和中枢神经元敏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对...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疼痛的产生与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物质,以及外周和中枢神经元敏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对疼痛的感知与调节环路,共同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对疼痛中免疫细胞和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之间的双向调控进行综述,以期揭示疼痛背后的神经-免疫机制,并为探索防治疼痛的新型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免疫 疼痛 炎症 免疫细胞 伤害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及其受体 被引量:32
18
作者 骆昊 万有 韩济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可以感受痛觉刺激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末梢被称为伤害性感受器。这些小直径神经元的末梢可将化学、机械和热刺激信号转化为动作电位 ,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中枢 ,最后使机体产生痛觉或不舒服的感受。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这些可探测到... 可以感受痛觉刺激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末梢被称为伤害性感受器。这些小直径神经元的末梢可将化学、机械和热刺激信号转化为动作电位 ,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中枢 ,最后使机体产生痛觉或不舒服的感受。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这些可探测到伤害性刺激的分子所知甚少。 1997年成功克隆的辣椒素受体亚型 1(vanilloidreceptorsubtype 1,VR1)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分子” ,它是表达于伤害性感受器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已有诸多证据表明其可探测和整合诱发痛觉的化学和热刺激信号。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分析也有力证明了该离子通道参与了疼痛及组织损伤后痛觉过敏的产生 ,而且是热诱发疼痛发生过程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器 辣椒素 辣椒素受体 背根神经节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荣宁 郭曲练 +1 位作者 向凯 许毓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镇痛应用 剂量 伤害感受器 中枢敏化 术后疼痛 超前镇痛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对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翁迪贵 杨春妮 +1 位作者 卓庆亮 王金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小剂量氯胺酮 镇痛效果 后静脉 芬太尼 N-甲基-D-天冬氨酸 神经损害性疼痛 受体拮抗药 伤害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