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旋轴流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与演变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永平 刘荣华 +3 位作者 陈世强 刘东 李洋溢 王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6-367,共12页
叶轮旋转将能量传递给风流,如何实现能量高效转化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掌握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的前提与基础。为明确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机理,以对旋轴流通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获得了叶轮内部流... 叶轮旋转将能量传递给风流,如何实现能量高效转化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掌握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的前提与基础。为明确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机理,以对旋轴流通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获得了叶轮内部流场。基于叶轮机械能量转换理论,探明了叶轮内风流流动角、轴向速度和叶轮局部理论全压升等参数演变规律,揭示了叶轮内能量演变特性和流动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当流量大于0.7 QBEP(QBEP为最高效率工况)时,前级叶轮效率明显高于后级,在最高效率工况,两级叶轮效率差值约26.5%,当流量等于1.22 QBEP时,效率差值高达66.6%,表明后级叶轮效率偏低是导致通风机整机效率降低的主因;在流动方向,后级叶轮流动损失集中在STL=0~0.3(STL为流动方向叶轮进口到出口的距离),降低该区域的流动损失是提升后级叶轮效率的关键;实际风流全压升曲线驼峰特性是叶轮理论全压升和流动损失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与前级叶轮出口和后级叶轮入口理论全压有关;流动角在叶展方向急剧减小或增大将引起轴向速度显著减小,进而导致前级叶轮进出口和后级叶轮进口在SPN=0.8~1.0产生回流(SPN为叶展方向轮毂至机壳的距离),最终影响叶轮内理论全压升的大小,因此流动角和轴向速度共同作用并改变叶轮内能量演变规律;两级叶轮局部理论全压升均在叶轮中部区域获得较大提升,而在叶轮进出口区域变化甚微,局部理论全压升增长率是决定叶轮理论全压升大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旋轴流通风机 能量传递过程 能量转换理论 流动角 局部理论全压升 流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传递过程的解析解及验证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旭 陈君红 陈沛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1-465,共5页
根据换热器计算理论,结合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将其抽象为管束内一次空气不混合,管束外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模型,利用实... 根据换热器计算理论,结合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将其抽象为管束内一次空气不混合,管束外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模型,利用实验测出的边界条件对基本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了一次空气、水膜温度及二次空气焓在空间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用试验结果对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说明建立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 间接蒸发冷却器 传递过程 方程组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隙式膜蒸馏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阎建民 袁其朋 马润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本文用气隙式膜蒸馏装置测定了膜两侧流体的温度、流量及料液浓度对膜蒸馏通量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描述了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可以预测膜蒸馏过程渗透通量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吻合较好。
关键词 传递过程 膜分离 传质 传热 气隙式膜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YSZ固体电解质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江义 李文钊 +1 位作者 阎景旺 王世忠 《电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用极化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氧分压下Pt/YSZ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发现氧电荷传递过程的阴、阳极电荷传递系数为1,不随温度和氧分压而变.从实验和反应机理推导得到,Pt/YSZ界面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氧分压之间存在,i0... 用极化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氧分压下Pt/YSZ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发现氧电荷传递过程的阴、阳极电荷传递系数为1,不随温度和氧分压而变.从实验和反应机理推导得到,Pt/YSZ界面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氧分压之间存在,i0=2FKr(KO2PO2)1/4(1+KO2PO2)1/2的关系.通过数学分析还获电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SZ 固体电解质 电荷传递过程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递过程理论解及验证 被引量:11
5
作者 路则锋 陈沛霖 张旭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通过将交叉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的热质传递过程抽象为空气和溶液均可以横向混合的 ,并且可将两流体的传递过程分别化为一维来分析的问题进行处理 ,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 .经合理简化 ,推导出该数学模型的一种近似解析解 。
关键词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 传热 传质 近似解析解 实验验证 热质传递过程 质能守恒 数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浩勤 陈卫航 刘金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22-224,共3页
在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传递过程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传递过程的教学中必须力求讲清客观的物理概念,又不忽略严格的数学处理.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传递过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自学、讨论与精讲相结合... 在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传递过程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传递过程的教学中必须力求讲清客观的物理概念,又不忽略严格的数学处理.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传递过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自学、讨论与精讲相结合、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过程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晓东 叶伟 蔡莉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9-61,共3页
从传播学角度对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性质、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可分为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等5种类型。它们具有连贯性、相似性、通义... 从传播学角度对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性质、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可分为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等5种类型。它们具有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真实性、可控性等特点。非语言符号一方面和语言符号形成互补功能,配合语言符号完成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自身又能通过信息传递实现一定的欺骗、干扰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信息 传递过程 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 性质 类型 特点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UV-B辐射对植物光能传递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晓 贺俊芳 +1 位作者 姬倩茹 岳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82-1587,共6页
为探讨增强的紫外线-B(280~315nm)辐射对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对菠菜类囊体膜及光系统II的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温室,紫外线-B施加于植物成熟期,紫外线-B剂量1.152kJ·m-2... 为探讨增强的紫外线-B(280~315nm)辐射对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对菠菜类囊体膜及光系统II的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温室,紫外线-B施加于植物成熟期,紫外线-B剂量1.152kJ·m-2·d-1),增强紫外线-B辐射并没有抑制原初光能传递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增强吸收短波光色素的吸收强度,调节两个光系统间能量分配,变化光合系统中色素蛋白构象、位置)保证了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将能量传递到反应中心用于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类囊体膜 光系统Ⅱ 稳态荧光光谱 光能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传递过程中场协同效应的机制及其控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耀东 解新安 华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A19期245-247,共3页
根据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把传递过程中的流和力扩展为传递过程空间的流场和力场,通过各种场之间的恰当配合和相互作用强化传递过程定义为场协同。在线性非平衡热力学的流和力的唯象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以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了... 根据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把传递过程中的流和力扩展为传递过程空间的流场和力场,通过各种场之间的恰当配合和相互作用强化传递过程定义为场协同。在线性非平衡热力学的流和力的唯象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以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了传递过程中流场和力场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控制,提出了描述场之间作用的场协同因子,给出了传递过程强化的场协同分析的初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非平衡热力学 唯象方程 强化传递过程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缠绕式膜组件强化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阎建民 袁其朋 马润宇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6,共4页
用中空纤维膜实验研究了缠绕式膜组件对膜分离传递过程的促进作用 ,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缠绕式膜组件对膜两侧对流传递过程的影响 .膜蒸馏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普通的中空纤维膜组件 ,这种膜组件可提高渗透通量 5 0
关键词 缠绕式膜组件 膜蒸馏 沟流效应 Dean涡旋 强化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传递过程熵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旭 陈沛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7-461,共5页
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定义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并给出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换热器结构参数与最小熵产单元数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热力学完善度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 蒸发冷却器 传递过程 熵分析 结构参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过程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志国 赵阳 +2 位作者 陈健 宋永臣 杨文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4,2,共4页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Active Transport)为由"低势"向"高势"的物量(包括质量、能量和信息等)传递,传递动力由边界内的其他能量(如化学反应等)或耦合作用提供,主动传递过程已经超越经典传热学和热力学的范围...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Active Transport)为由"低势"向"高势"的物量(包括质量、能量和信息等)传递,传递动力由边界内的其他能量(如化学反应等)或耦合作用提供,主动传递过程已经超越经典传热学和热力学的范围.基于Kedem分析方法,采用传热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机理,提出耦合流、正耦合、负耦合和耦合程度等概念,并以两组分膜分离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 主动传递 Kedem方法 耦合程度 传热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传递过程及启示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艳菊 王玉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137,共2页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心理效应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的传递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形成、传递、感知和发挥影响。加强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发挥教...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心理效应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的传递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形成、传递、感知和发挥影响。加强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能使教师更加科学地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期望效应 影响因素 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树状分形流场传递过程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鲁聪达 毛潘泽 +1 位作者 文东辉 张东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5-568,665,共5页
对树状分形流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建立了三维稳态两相等温模型来研究树状分形流场燃料电池内的流体流动、多组分的传递过程和电化学反应过程。分别从PEMFC在大电流密度时和小电流密度时的氧气浓度、水蒸... 对树状分形流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建立了三维稳态两相等温模型来研究树状分形流场燃料电池内的流体流动、多组分的传递过程和电化学反应过程。分别从PEMFC在大电流密度时和小电流密度时的氧气浓度、水蒸气浓度、液态水浓度和膜中的水含量、电流密度来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大电流密度下物质的传输速度变大,阴极生成更多的液态水,流场和扩散层中的氧气浓度要比低电流密度时要小。膜中的水含量在流道入口处最小,故此处膜对质子的传递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分形流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罐头食品热杀菌中的热传递过程模型化(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琳 李冰 陈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2-129,共8页
综述了罐头食品热杀菌过程中求解热传递 (包括热传导与热对流 )偏微分方程的解析与数值方法 ,讨论了影响该热传递过程的主要因素 .指出 :在模拟该传热过程时 ,为了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要考虑有关食品的热物理性质不均一性及其温度的依... 综述了罐头食品热杀菌过程中求解热传递 (包括热传导与热对流 )偏微分方程的解析与数值方法 ,讨论了影响该热传递过程的主要因素 .指出 :在模拟该传热过程时 ,为了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要考虑有关食品的热物理性质不均一性及其温度的依从性 ;当解决一些复杂的热传递问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过程 模型化 罐头食品 热传质 热杀菌 数学模型 热传导 热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钌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春迎 游效曾 +1 位作者 陶辉 朱龙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492-1497,共6页
合成两系列12种钌铁多核配合物1~12,研究其电化学和光化学性质,发现配合物在450nm光的激发下产生的Ru(Ⅱ)上的单态激发态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和体系间窜迁过程分别形成Fe(Ⅱ)和Ru(Ⅱ)上2种三态激发态,在发射光谱中产生540nm和610nm两个... 合成两系列12种钌铁多核配合物1~12,研究其电化学和光化学性质,发现配合物在450nm光的激发下产生的Ru(Ⅱ)上的单态激发态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和体系间窜迁过程分别形成Fe(Ⅱ)和Ru(Ⅱ)上2种三态激发态,在发射光谱中产生540nm和610nm两个发光位置.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的效率与配合物中Ru(Ⅱ)和Fe(Ⅱ)间的距离和配合物中Fe(Ⅱ)单元的个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 能量传递过程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平板双分子层脂膜模拟研究锌离子跨细胞膜的传递过程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宪 叶宇慧 孙当如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8-561,共4页
制备了氧化胆固醇-卵磷脂(脑磷脂)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研究了膜配方对双分子层脂膜的稳定性和离子传递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制膜工艺,并建立了锌离子跨卵(脑)磷脂膜的吸附-扩散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关键词 双分子层脂膜 细胞膜 模拟膜 氧化胆固醇 锌离子 物质传递 双分子层 磷脂膜 传递过程 模拟研究 平板 传递性能 制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参数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传递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凌长明 李文娟 +2 位作者 闵春华 徐青 阮小龙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93,共4页
在三维、两相、非等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和阴极传递系数对电池内传递过程(包括气体传递特性、局部电流密度及膜中水传递)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和阴极传递系数的增加,电池性能... 在三维、两相、非等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和阴极传递系数对电池内传递过程(包括气体传递特性、局部电流密度及膜中水传递)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和阴极传递系数的增加,电池性能不断提高;低电压时,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或阴极传递系数的增加,均可改善电池的气体传递特性及局部电流密度分布。阴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或阴极传递系数的增加,使膜中含水量的分布不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电化学参数 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传递过程的薄层水流流速测量方法及装置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伟 余方潜 +3 位作者 卢富运 马玉莹 陈杨 程晓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3,共7页
基于薄层水流中的热传递过程,提出测量水流流速的示踪方法,并设计对应的测量系统。在室内试验坡面上,设计不同试验工况(坡度为5°,10°,20°,流量为2,5,8 L/min),以盐示踪法为对照,研究热示踪测量薄层水流流速的可行性及其... 基于薄层水流中的热传递过程,提出测量水流流速的示踪方法,并设计对应的测量系统。在室内试验坡面上,设计不同试验工况(坡度为5°,10°,20°,流量为2,5,8 L/min),以盐示踪法为对照,研究热示踪测量薄层水流流速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测量系统能准确地测得热示踪剂的运移过程;热与盐2种示踪剂测得流速范围为0.408~1.522 m/s,线性拟合斜率为1.006,R~2为0.993,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热示踪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物理属性差异,部分水力工况下示踪剂的释放方式对盐和热的测量结果影响显著,表明此时2种示踪剂测量流速的代表性不同;可采用盐与热联合示踪的方法,取二者测量结果的均值作为薄层水流的平均流速,以提高测量结果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可为复杂下垫面、盐渍化和禁用化学成分等特殊坡面上薄层水流流速的准确测量提供新方法和理论参考。薄层水流流速的准确测量对地表水文和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示踪 盐示踪 质心法 薄层水流 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过程原理》教学的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佩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86年第2期60-63,共4页
本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发现各种“单元操作”中寓有共同的原理,即均可以三种物理现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来加以归纳。美国成斯康星大学的R·B·Bird率先在... 本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发现各种“单元操作”中寓有共同的原理,即均可以三种物理现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来加以归纳。美国成斯康星大学的R·B·Bird率先在1958年开出了一门新课程“Transport Phenomena”。这是化学工程学科从“单元操作”往“传递过程”发展的一个转折,基此形成了一门新课程“传递过程原理”(Principles of Transport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原理 硕士生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 动量传递 传递现象 单元操作 化工传递过程 基本内容 物理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