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分布和传递模型的机械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
1
作者 王治超 刘超 +3 位作者 冉琰 陈一凡 蒋东翔 张根保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3-1150,共8页
针对机械系统多层结构可靠性分配中下层单元分配的可靠性必须大于上层单元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靠性分配方法。首先,对机械系统进行系统-功能-运动-动作(system-function-motion-action,SFMA)的层次结构划分。然后,根据层次结... 针对机械系统多层结构可靠性分配中下层单元分配的可靠性必须大于上层单元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靠性分配方法。首先,对机械系统进行系统-功能-运动-动作(system-function-motion-action,SFMA)的层次结构划分。然后,根据层次结构由分布和传递模型组成,结合最小成本分配法和可靠度函数,提出可靠性分配技术,并自上而下地建立机械系统、功能单元、运动单元和分运动单元的可靠性分配模型。最后,以磨齿机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系统 元动作单元 分布模型 传递模型 可靠性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原理的荷载传递模型及桩侧挤密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2
作者 王衍升 李召峰 +3 位作者 张明 林春金 吕思忠 姚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6,共13页
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侧注浆参数设计和桩基加固效果评价是在役桩基加固的关键和难点。针对在役摩擦桩桩侧注浆加固工程,采用桩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注浆加固。研发桩侧挤密注浆模型装置,将注浆加... 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侧注浆参数设计和桩基加固效果评价是在役桩基加固的关键和难点。针对在役摩擦桩桩侧注浆加固工程,采用桩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注浆加固。研发桩侧挤密注浆模型装置,将注浆加固体假设为沿桩长方向的圆柱体,采用圆柱形气囊的横向膨胀模拟桩侧挤密注浆加固方式,揭示桩侧挤密注浆提升在役摩擦桩承载力的作用机理。桩基模型试验中,注浆孔与桩侧距离<15 cm、注浆压力?0.50 MPa时桩基注浆加固效果明显。基于相似原理,通过桩基模型试验建立桩侧注浆加固荷载传递模型;并且,在数值分析软件中嵌入荷载传递模型以实现实际工程条件下桩侧注浆加固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桩基荷载传递符合指数模型,数值计算承载力与工程静载试验误差小于5%,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加固位置和加固长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长40%~90%处加固效果最好,加固段长为4 m时承载力提升幅度10.7%~13.7%,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承载力分析。随着加固长度的增加,桩基的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加,当加固长度超过16 m(约占桩长的70%)时,能够大幅度提升桩中下部的极限摩阻力。研究结果可为在役桩基桩侧注浆加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桩 挤密注浆 荷载传递模型 数值模拟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色失效传递模型的产品再制造升级模块划分
3
作者 何宇奇 张秀芬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失效模式对于产品再制造升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已有研究在模块划分中忽略失效因素而导致模块划分结果欠合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失效的产品再制造升级模块划分方法。构建多色失效传递模型,根据失效模式、再制造性和经济性准则逐层推理... 失效模式对于产品再制造升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已有研究在模块划分中忽略失效因素而导致模块划分结果欠合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失效的产品再制造升级模块划分方法。构建多色失效传递模型,根据失效模式、再制造性和经济性准则逐层推理出产品的回收特性。将推理得出的回收特性与模块划分中常用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共同定义为再制造升级模块化特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特性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的再制造升级模块化关联度矩阵。为了消除再制造升级模块化关联度矩阵中的异常值,采用单链接层次聚类法对退役产品的再制造升级模块化关联度矩阵进行模块聚类,以提高划分效率,减少划分过程中对异常值的敏感性。最后,以退役台灯为例进行应用研究,并与Smith的绿色模块划分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失效传递模型 产品再制造升级 模块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曲率壳的能量辐射传递模型研究
4
作者 张宏宇 代成浩 +1 位作者 黄进安 陈海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98,共11页
建立了常曲率壳结构的能量辐射传递模型,以预测高频径向点激励下结构的能量响应。基于Donnell-Mushtari薄壳理论推导了常曲率壳的振动控制方程,获得了波传播特性参数。利用驻项法近似求得了弯曲波输入功率辐射强度的方向函数。根据能量... 建立了常曲率壳结构的能量辐射传递模型,以预测高频径向点激励下结构的能量响应。基于Donnell-Mushtari薄壳理论推导了常曲率壳的振动控制方程,获得了波传播特性参数。利用驻项法近似求得了弯曲波输入功率辐射强度的方向函数。根据能量密度控制方程求得了能量密度和功率流强度的核函数。结构内部任一点的能量由实源产生的能量和边界虚源产生的能量叠加求得。数值算例计算了三种典型常曲率壳结构的能量响应,并与模态叠加法和振动传导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讨论了频率、曲率半径及阻尼对常曲率壳结构能量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曲率半径和激励频率均会影响壳结构波传播特性和能量分布特征,x和y方向曲率半径差距越小,弯曲波传播的方向性越小;曲率半径越小,结构平均能量密度越大;频率越高,弯曲波传播的方向性越小,结构能量密度衰减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曲率壳 Donnell-Mushtari理论 能量辐射传递模型 能量密度 高频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防服多层织物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建立与验证
5
作者 杨杰 卢盈汝 雷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预测不同热辐射强度下干态和湿态的皮肤温度、烧伤时间、织物层温湿度分布等。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皮肤温度模拟值与文献试验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仅为3.79%。8.5 kW/m^(2)热辐射暴露工况下,干态条件下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比湿态条件下提前33.7 s;消防员以1 m/s的速度靠近20 kW/m^(2)辐射热源时,增加隔热层厚度能更有效地阻挡热量传递,人体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延长10.9 s,且皮肤表面吸收的总热能降低20%;当微环境厚度与织物的周期运动振幅相同,导致高温织物周期性地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时,皮肤温度快速上升且发生显著波动,发生二度皮肤烧伤时间提前43.7 s。人体运动和织物中存在的水分均会作用于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过程,对于救援研判精度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服 多层织物 热质耦合 传递模型 皮肤烧伤 衣下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研究
6
作者 邓煜晨 陈琛 +2 位作者 杨奇 冷伍明 徐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0-561,共12页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考虑砂土密实度对扰动函数的影响,建立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用混凝土板表征桩侧粗糙度效应,采用大型直剪仪开展不同密实度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力学行为的试验模拟,研究砂土密实度对混凝土桩-砂土...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考虑砂土密实度对扰动函数的影响,建立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用混凝土板表征桩侧粗糙度效应,采用大型直剪仪开展不同密实度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力学行为的试验模拟,研究砂土密实度对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接触面模型初始剪切系数、模型扰动参数(A和Z)对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易呈现应变软化,在低法向应力条件下,混凝土桩-密砂接触面的应变软化程度最大。2)模型扰动参数Z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孔隙比。模型扰动参数A越大,砂土与混凝土桩接触面的软化显著程度越大。参数A随着密实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法向应力增大,密砂的扰动参数A呈近似线性衰减,松砂和中密砂的扰动参数A近似呈双折线衰减。3)初始剪切系数k_s随着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密实度越大,增速越快。4)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可靠、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且易确定,能很好地表征桩-砂土接触面的应变软化及硬化等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实度 桩-砂土接触面 荷载传递模型 扰动状态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模型及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明华 何俊翘 +1 位作者 曹文贵 吴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考虑桩顶沉降处于弹性、弹塑性或塑性等状态,导出了以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一系列公式,并开发出相应的计算程序,由此可通过控制桩顶沉降量来确定基桩的桩顶竖向承载力.将该计算方法用于某工程现场静载荷试桩对比分析,理论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 侧阻 桩顶沉降量 竖向荷载 竖向承载力 荷载传递机理 荷载传递模型 中桩 改正 控制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误差传递模型的精密装配几何误差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阎艳 王戈 +2 位作者 张发平 张体广 郭少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2-686,共5页
文中针对确定各零部件几何误差对装配精度的影响以及瓶颈装配工序等重要问题,分析了两零件装配时由于配合面表面形貌所导致的几何误差造成的零件位姿变动,确定单工序的配合误差.以此为基础,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多工序装配过程误差传递... 文中针对确定各零部件几何误差对装配精度的影响以及瓶颈装配工序等重要问题,分析了两零件装配时由于配合面表面形貌所导致的几何误差造成的零件位姿变动,确定单工序的配合误差.以此为基础,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多工序装配过程误差传递模型,用矩阵微分法建立了几何误差对装配精度的灵敏度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识别出多工序装配过程中对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的主要零部件几何误差,从而为精密装配精度分析以及控制提供基础,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精度 几何误差 误差传递模型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扭复合型超声波电机的力传递模型 被引量:22
9
作者 郭吉丰 魏燕定 +1 位作者 刘晓 郭海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85,共6页
复合型超声波电机是各种超声波电机中最典型的低速大力矩电机,其定转子接触方式是断续面接触,这与行波型电机连续的若干点接触不同,也是实现大力矩的根本原因,因此分析其定转子的力传递模型很重要。该文先简单叙述了以往采用等效电路描... 复合型超声波电机是各种超声波电机中最典型的低速大力矩电机,其定转子接触方式是断续面接触,这与行波型电机连续的若干点接触不同,也是实现大力矩的根本原因,因此分析其定转子的力传递模型很重要。该文先简单叙述了以往采用等效电路描述具有的问题,其次,通过电机轴向冲量守恒建立了定转子接触角与电机预压力和摩擦材料物理参数的关系,随后利用振动周期内周向电机负载和驱动力所作的功相同的原理,给出电机负载与定子纵 扭振动和转子参数的关系,并据此确定电机转子参数和预压力,研制的复合型超声波电机(直径80mm)的堵转力矩为13.2 N穖的大力矩,空转转速为12.5 r/min。初步形成了电机转子设计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扭复合型超声波电机 传递模型 等效电路 机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平衡试桩荷载传递模型及荷载–沉降曲线转换方法改进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向荣 汪胜忠 +1 位作者 叶俊能 王文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17-1721,共5页
通过分析自平衡试桩数据,提出了注浆前后荷载传递函数模型。对自平衡荷载–沉降曲线转换方法中的"精确转换法"进行了改进,考虑了土体连续性对桩顶沉降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土体连续性对... 通过分析自平衡试桩数据,提出了注浆前后荷载传递函数模型。对自平衡荷载–沉降曲线转换方法中的"精确转换法"进行了改进,考虑了土体连续性对桩顶沉降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土体连续性对超长桩桩顶沉降影响较大,考虑土体连续性时的极限承载力比不考虑土体连续性时小,改进的方法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平衡试桩 后注浆 荷载传递模型 土体连续性 超长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电力市场环境下两部制输配电价传递模型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绵斌 谭忠富 +1 位作者 乞建勋 张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77-83,共7页
针对我国电力市场环境下独立输配电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输配电定价方法。从电网结构的角度,把输配电费用分为专项电网工程费用、联网工程费用和公共网络工程费用,并对各部分定价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把输配电费用转化... 针对我国电力市场环境下独立输配电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输配电定价方法。从电网结构的角度,把输配电费用分为专项电网工程费用、联网工程费用和公共网络工程费用,并对各部分定价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把输配电费用转化成发电侧输配电价和用户侧输配电价两部分;针对发电侧部分,采用两部制邮票法构建其输配电价模型;针对用户侧,采用分电压等级两部制邮票法构建其输配电价传递模型,从而实现了不同电压等级采用不同输配电价。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输配电价成本和用户需求情况,有利于输配电网资金的回收和电网再建设,可为我国形成独立输配电价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配电价 两部制电价 分电压等级 邮票法 传递模型 电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的标准曲线双误差拟合程序 被引量:11
12
作者 路远发 朱家平 汪群英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3,共6页
"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是建立在"约克方程"基础上的双误差标准曲线回归新理论。文章简单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与数学模型以及根据该模型设计出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进行标准曲线的一次曲线、二次曲线、三次... "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是建立在"约克方程"基础上的双误差标准曲线回归新理论。文章简单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与数学模型以及根据该模型设计出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进行标准曲线的一次曲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指数曲线和对数曲线的简单回归、一次曲线的Y-单误差(含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回归,一次曲线x、y双误差(含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回归,并可根据回归曲线计算出给定允许最大误差时的检出限。程序功能齐全、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化学检测实验室必备的工具软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连续传递模型 标准曲线 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微胶囊传递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解玉冰 马小军 +1 位作者 王毓福 虞星炬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1-60,共10页
以APA生物微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胶囊的球形非稳态渗透扩散模型;通过分析各准数间的关系,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膜内传质规律;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可以求算膜相有效扩散系数,并能预测膜内浓度分布.
关键词 微胶囊 渗透扩散模型 传递模型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经济学解析:一个基于声誉的信号传递模型 被引量:36
14
作者 涂传清 王爱虎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23,32,共10页
虽然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论界对此尚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声誉的信号传递模型,对农产品市场引入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进行解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生产者主要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注... 虽然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论界对此尚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声誉的信号传递模型,对农产品市场引入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进行解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生产者主要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注重短期收益,同时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支付意愿不高,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品牌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陷入低质量均衡。因此,为保障农产品市场品牌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扶持。与对新注册农产品商标进行补贴相比,扶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区域公用品牌 声誉 信号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C环境下双语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乐 郑蕉 彭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2-184,196,共4页
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结合MOOC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种双语教学... 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结合MOOC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种双语教学信息传递模型,能够防止双语交流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实践证明,该模型有助于提高MOOC环境下学生的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MOOC 信息传递模型 计算机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在高分子膜中的传递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军 刘洪来 胡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53-659,共7页
用Voigt蠕变模型和Flory-Huggins混合模型分别计算溶剂在高分子膜中吸收和解吸过程高分子的蠕变及与溶剂混合的吉氏函数变化,结合质量守恒建立了一个小分子在玻璃态聚合物中吸收和解吸的传递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和对实际系统的吸收和解吸... 用Voigt蠕变模型和Flory-Huggins混合模型分别计算溶剂在高分子膜中吸收和解吸过程高分子的蠕变及与溶剂混合的吉氏函数变化,结合质量守恒建立了一个小分子在玻璃态聚合物中吸收和解吸的传递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和对实际系统的吸收和解吸曲线的关联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实验中常遇到的S形吸收曲线,并能根据吸收曲线的实验信息预测相应的解吸曲线。与Crank模型比较,此模型具有参数少而灵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模型 蠕变 吸收 解吸 高分子膜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固结比与泊松效应的荷载传递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明喜 戴志峰 +1 位作者 陈颖辉 丁祖德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1-108,共8页
为了分析超固结状态及泊松效应对砂土-管桩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在传统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考虑超固结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入由泊松效应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增加值,建立能同时考虑砂土超固结比及管桩泊松效应的界面荷载传递模... 为了分析超固结状态及泊松效应对砂土-管桩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在传统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考虑超固结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入由泊松效应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增加值,建立能同时考虑砂土超固结比及管桩泊松效应的界面荷载传递模型,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通过算例对极限摩阻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固结比从1.0增大到3.0,抗压桩和抗拔桩极限摩阻力近似呈线性增大,抗压桩提高约83.6%,抗拔桩提高约92.9%;泊松比从0.1增大到0.3,抗压桩极限摩阻力呈线性增大,提高约3.5%;抗拔桩极限摩阻力呈线性减小,降低约3.6%;桩土模量比从300增大到1 500,抗压桩极限摩阻力降低约7.6%;抗拔桩极限摩阻力提高约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管桩 超固结比 泊松效应 荷载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企业投资短视与敲竹杠长期投资行为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郝艳 李秉祥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3,共5页
采用信号传递模型对投资短视和敲竹杠长期投资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均衡分析发现:在面临长短期投资决策时,经理仅依据项目的选择无法向股东传递自己的类型信息,因此如果不具备与股东谈判的能力,经理会选择短期项目以巩固自己的职位,... 采用信号传递模型对投资短视和敲竹杠长期投资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均衡分析发现:在面临长短期投资决策时,经理仅依据项目的选择无法向股东传递自己的类型信息,因此如果不具备与股东谈判的能力,经理会选择短期项目以巩固自己的职位,如果此时短期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较低则出现投资短视类型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如果具备与股东谈判的能力,经理会选择长期项目使得股东无法在长期项目收益实现之前解雇自己,如果此时长期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较低则出现敲竹杠长期投资类型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分析还表明,适度的惩罚和激励都有助于减少经理的投资短视行为;但是只有适度的激励才有助于减少经理的敲竹杠长期投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短视 敲竹杠长期投资 管理防御 信号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 被引量:9
19
作者 蒋家羚 贺华波 +1 位作者 夏俊毅 陆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4-327,共4页
采用移动加热板式(Moving heating-plane type)条件下的颗粒热传递模型推算大型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按物料的干燥特性曲线分段计算圆盘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其结... 采用移动加热板式(Moving heating-plane type)条件下的颗粒热传递模型推算大型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按物料的干燥特性曲线分段计算圆盘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其结果与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圆盘干燥机 传热系数 颗粒热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传递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军 许振良 +1 位作者 刘洪来 胡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建立了小分子在玻璃态高分子膜中吸收和解吸的传递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具有S形的吸收曲线及对应的解吸曲线,并可推广应用于费克扩散和I类扩散情形;用不同相对压力下的两条实验吸收曲线可获得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扩散系数随浓度... 建立了小分子在玻璃态高分子膜中吸收和解吸的传递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具有S形的吸收曲线及对应的解吸曲线,并可推广应用于费克扩散和I类扩散情形;用不同相对压力下的两条实验吸收曲线可获得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扩散系数随浓度变化的关系,并可预测其它相对压力下的吸收和解吸曲线。与Crank模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系数 传递模型 高分子膜 吸收 解吸 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