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压力传递特性的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蒋亚龙 黄玉龙 +2 位作者 余金 黄展军 朱碧堂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7-233,共7页
[目的]富水砂层由于渗透性强、含水率高等特点,在盾构掘进过程中易因渣土改良不善而导致螺旋输送机出现喷涌以及刀盘结泥饼等事故,从而影响盾构施工效率,因此需对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试验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南昌地铁4号线七... [目的]富水砂层由于渗透性强、含水率高等特点,在盾构掘进过程中易因渣土改良不善而导致螺旋输送机出现喷涌以及刀盘结泥饼等事故,从而影响盾构施工效率,因此需对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试验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南昌地铁4号线七里站—民园路西站区间典型富水砂层工况,开展室内渣土改良试验。采用自制盾构土舱模型装置对不同改良渣土进行土舱模型试验,基于渣土压力传递特性建立不同改良渣土的坍落度、渗透系数及土压传递系数K_(0)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不同K_(0)下的渣土改良效果。[结果及结论]单独采用泡沫对渣土改良时,渣土的K_(0)与坍落度呈正相关,而与渣土的渗透系数呈负相关,而当渣土的坍落度超过200 mm时,K_(0)会逐步减小。为达到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中理想的渣土改良要求,改良剂配合比建议为:泡沫注入率为25%,或添加的膨润土泥浆注入率为10%。室内试验和土舱模型试验表明:K_(0)越大,渣土改良效果越好;实际工程中单独采用泡沫进行渣土改良后改良渣土的理想的K_(0)为0.60~0.65;而泡沫与膨润土泥浆相结合对渣土改良时,改良渣土理想的K_(0)约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砂层 土压平衡盾构 渣土改良试验 压力传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压力传递实验技术评价硅酸盐钻井液井壁稳定性能 被引量:8
2
作者 何恕 郑涛 +1 位作者 敬增秀 刘平德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3,共4页
大庆油田在长垣东部深层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井眼不稳定问题。如何控制泥页岩压力传递和流体侵入是解决泥页岩井壁失稳的根本问题。石油大学(华东)研制的井壁稳定物化-力学耦合模拟实验装置(SHM仪),攻克了复杂高温高压釜... 大庆油田在长垣东部深层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井眼不稳定问题。如何控制泥页岩压力传递和流体侵入是解决泥页岩井壁失稳的根本问题。石油大学(华东)研制的井壁稳定物化-力学耦合模拟实验装置(SHM仪),攻克了复杂高温高压釜体机械结构设计、三轴液压稳压系统设计、加温控制系统设计、试液循环系统设计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等技术难题,可自动连续记录压力、差压、应力及应变等信号,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外Shell研究中心同类仪器的水平。利用该仪器,采用泥页岩压力传递和化学位差诱导的渗透压力传递实验技术,通过定量测定用钻井液处理后的极低泥页岩渗透率和泥页岩半透膜系数,对硅酸盐钻井液进行了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硅酸盐钻井液具有很强的降低泥岩渗透率、改善膜系数、稳定井壁的能力,“封固”能力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硅酸盐钻井液 井眼稳定 压力传递 实验技术 膜系数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和钻井液间的压力传递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吕开河 邱正松 徐加放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22,6,共3页
研制了泥页岩和钻井液间压力传递测试装置,介绍了压力传递测试的基本原理和压力传递测试装置的应用,即测定泥页岩的渗透率、泥页岩的膜效率及研究钻井液对泥页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泥页岩和钻井液间压力传递测试装置可靠性好,实... 研制了泥页岩和钻井液间压力传递测试装置,介绍了压力传递测试的基本原理和压力传递测试装置的应用,即测定泥页岩的渗透率、泥页岩的膜效率及研究钻井液对泥页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泥页岩和钻井液间压力传递测试装置可靠性好,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提供的数据相吻合,验证了可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改善泥页岩的膜效率及延缓压力传递的事实,为深入开展泥页岩井壁化学/力学耦合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实验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钻井液 压力传递 渗透率 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TS-1压力传递型泥页岩渗透性测试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郁乐 罗光强 +1 位作者 杨国巍 刘狄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井壁失稳一直是困扰油气勘探开发的难题,而泥页岩渗透性是评价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介绍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的PPTS-1压力传递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岩心分析法和压力传递测试技术精确测试泥页岩的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 井壁失稳一直是困扰油气勘探开发的难题,而泥页岩渗透性是评价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介绍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的PPTS-1压力传递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岩心分析法和压力传递测试技术精确测试泥页岩的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操作简单,性能稳定,测试精度高,为井壁稳定性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递 泥页岩 渗透率 LABVIEW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直接识别方法建立ABS制动管路压力传递函数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仁广 王斌 +2 位作者 石传龙 刘臣富 刘昭度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89-90,104,共3页
根据ABS制动试验台的测量记录数据,利用直接识别传递函数的方法对管路的增减压力的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零点和滞后二阶形式的压力传递函数,能够较好拟合ABS系统制动管路的压力传递情况。
关键词 直接识别法 压力传递函数 试验台 液压管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轮滑双蹬技术足底压力分布及传递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国东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62,共4页
为揭示速度轮滑双蹬技术的规律和特征,正确理解速度轮滑双蹬技术动作原理,为寻找更先进和省力的速度轮滑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以专业轮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速度滑行过程运动员在双蹬技术一个单步中的足... 为揭示速度轮滑双蹬技术的规律和特征,正确理解速度轮滑双蹬技术动作原理,为寻找更先进和省力的速度轮滑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以专业轮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速度滑行过程运动员在双蹬技术一个单步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结果说明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是影响速度轮滑蹬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足底压力传递特征体现了不同的技术动作,从而形成不同的运动效果;在快速滑行中双蹬技术更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轮滑 双蹬技术 压力分布 压力传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原油管道中压力传递速度的计算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足斌 张国忠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0年第5期33-36,共4页
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速度是管道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参数。加热原油管道停输后,管内油品不仅会出现降温收缩,而且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屈服值;因此,热油管道停输后初始再启动的压力传递不同于一般流体中的压力传递,这... 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速度是管道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参数。加热原油管道停输后,管内油品不仅会出现降温收缩,而且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屈服值;因此,热油管道停输后初始再启动的压力传递不同于一般流体中的压力传递,这时的压力传递速度除了与原油物性、管道状况有关之外,还与降温幅度、再启动时施加的压力大小和传递距离有关。应用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了既有温降收缩又有屈服值的原油管道再启动时的压力传递速度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管道 低温 管道输送 屈服值 压力传递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封缝隙非线性特性的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春俊 冯永平 +1 位作者 何智颖 李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23,共6页
根据静态气密性试验数据和理想气体绝热等熵假设,研究某型号高速列车在不同内外压差下的密封缝隙的非线性特性,结合密封缝隙的非线性特性建立车内外空气通过车体缝隙的质量流量与车体内外压力的关系,然后根据高速列车高静压风机特性曲... 根据静态气密性试验数据和理想气体绝热等熵假设,研究某型号高速列车在不同内外压差下的密封缝隙的非线性特性,结合密封缝隙的非线性特性建立车内外空气通过车体缝隙的质量流量与车体内外压力的关系,然后根据高速列车高静压风机特性曲线建立换气风机(新风机和废排风机)通风量的数学模型。并由质量守恒定律推出考虑密封缝隙非线性特性的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列车运行过程中,车厢压力保护系统(即换气风机)需要根据瞬时的车内外压力环境做及时的调整,而这个动态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模型建立时考虑延迟时间。根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气密性 密封缝隙 风机特性曲线 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堤基非稳定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亮 罗春木 +3 位作者 秦快乐 夏兵兵 雷崇武 何健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4-910,共7页
洪水灾害过程中,堤防上游水头快速变化,作用在堤基土体上的水压力是非稳定的。选取常见的堤基砂土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研究洪水灾害时非稳定水头条件下,堤基无黏性土渗径长度、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对... 洪水灾害过程中,堤防上游水头快速变化,作用在堤基土体上的水压力是非稳定的。选取常见的堤基砂土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研究洪水灾害时非稳定水头条件下,堤基无黏性土渗径长度、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对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颗粒粒径越大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越弱,直径 >2mm的细砾土中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基本可以忽略;上游水头水力梯度提升的越快,下游水压力启动和稳定滞后时间越短,但下游水压力恢复滞后时间越长;水压力传递滞后时间与土体孔隙比呈反比关系;下游水压力启动和稳定滞后时间与渗透系数呈对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堤基 非稳定水压力传递 滞后效应 无黏性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中前置液压力传递规律研究
10
作者 龚迪光 曲占庆 +3 位作者 郭天魁 曲冠政 陈雷 田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2-175,共4页
以判定人工裂缝起裂点位于径向井远端天然裂缝处还是近井筒地带为目的,以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理为出发点,考虑液体的黏性和可压缩性,建立幂律流体前置液压力波传递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压力波速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检验。... 以判定人工裂缝起裂点位于径向井远端天然裂缝处还是近井筒地带为目的,以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理为出发点,考虑液体的黏性和可压缩性,建立幂律流体前置液压力波传递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压力波速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检验。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平均计算误差为4.70%,压力波传递数学模型准确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水平井压力分布与波速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研究幂律流体前置液在水平井中压力传递规律,可揭示水平井尤其是径向水井中压力分布规律,为精细描述前置液压力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递 压力分布 幂律流体 前置液 水平井 径向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化结构成形软模对压力传递的影响数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宁 张博明 潘利剑 《航空制造技术》 2007年第z1期110-113,共4页
基于层合板理论,给出了纤维增强橡胶软模的等效刚度的预报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橡胶软模对复合材料整体化结构固化成型过程中对压力传递的影响.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软模 等效刚度 压力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液压系统压力波传递速度在线测量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云栋 何琳 +1 位作者 徐荣武 陈宗斌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2,共8页
管内流体压力波传递速度是分析研究液压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品质的基础物理参数。从传输管路波动方程出发,推导三传感器测量原理,引入Foster等价剪切系数模型,对液压管路中各种影响因子进行高精度估计,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减小数据处... 管内流体压力波传递速度是分析研究液压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品质的基础物理参数。从传输管路波动方程出发,推导三传感器测量原理,引入Foster等价剪切系数模型,对液压管路中各种影响因子进行高精度估计,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减小数据处理误差,精确计算压力波传递速度。基于理论推导,搭建液压管路压力波传递速度在线测量试验平台,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了液压系统多种工况下压力波传递速度的精准测量与计算。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典型的工作压力20 bar、50 bar、75 bar和100 bar下,压力波传递速度大约分别为1320 m/s、1338 m/s、1363 m/s、1380 m/s,所测结果在置信水平为95%的波速区间内误差在±1%范围内;管路压力波传递速度大小随工作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并依据试验结果给出了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精确计算压力波传递速度需考虑管路材料对系统柔性的影响。试验和分析结果对液压系统管路压力波传递速度在线测量和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递速度 在线测量 Newton-Raphson迭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渗透特性与压力传递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涛 史庆锋 +2 位作者 章定文 徐敬民 刘义怀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78-1887,共10页
泥膜可以将泥浆压力传递到开挖面土体骨架上,转化为土体有效应力,因此泥膜的渗透特性是保持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的关键因素。采用泥浆渗透试验,研究了开挖面水力梯度、地层土体粒径和泥浆渣土含量等对泥膜形成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显示,... 泥膜可以将泥浆压力传递到开挖面土体骨架上,转化为土体有效应力,因此泥膜的渗透特性是保持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的关键因素。采用泥浆渗透试验,研究了开挖面水力梯度、地层土体粒径和泥浆渣土含量等对泥膜形成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水力梯度越小,越不利于泥膜形成。细砂地层有利于泥膜形成,但泥膜和渗透带很薄,易被破坏;中砂和粗砂地层虽不利于泥膜形成,较厚的渗透带却有利于开挖面稳定。泥膜的渗透系数比渗透带的渗透系数低100倍以上,渗透带的渗透系数介于10-7~10-5m/s,而泥膜的渗透系数的小于10-8m/s;泥膜或渗透带的渗透系数越小,地层超静孔压的影响范围越小,孔压下降得越快。当泥浆中掺有渣土时,泥浆的渗透速度高于未掺渣土的泥浆;渗透带的渗透系数随泥浆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地层超静孔压下降速率随泥浆密度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泥膜 泥浆渗透带 水力梯度 土体粒径 压力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含水层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
14
作者 王文学 王柏森 +2 位作者 高艳卫 吴冰 聂天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含水层内水压以能量的形式传递,其传递速率远大于水质点的迁移速率,水压传递速率对高压水体下工程安全施工及灾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无黏性土承压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 含水层内水压以能量的形式传递,其传递速率远大于水质点的迁移速率,水压传递速率对高压水体下工程安全施工及灾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无黏性土承压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含水层中水压变化传递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传递速率并不是无限大或接近声速,且存在随传递距离增加逐渐衰减的现象,水压径向传递的滞后时间t与水压传递距离r呈二次幂函数关系;稳定边界压力水头越大,在承压含水层中同等水压变量的传递速率越快,渗透系数越大水压传递速率越快;当渗透系数一定时,水压传递滞后时间与传播距离的拟合系数C随边界稳定压力水头的增加呈一阶指数函数减小;现场试验表明,边界稳定压力水头差异性不大时,在传输距离较远的条件下,其水压传递平均速率基本相当;室内试验表明,瞬态脉冲水压力随传递距离增加,波形发生明显变异,峰值压力逐渐减小、脉冲压力波波长变大、峰值压力传递速率减小,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其传递速率呈指数函数衰减,说明瞬态脉冲水压力能量随传输距离增加快速衰减;瞬态脉冲压力值越大其初始阶段的传递速率越快,但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其传递速率衰减幅度更大。研究成果对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及其应用于地下工程突水灾害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性土 承压含水层 压力传递速率 滞后效应 压力传导系数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传递的钻井液纳米封堵剂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洋洋 邓明毅 +1 位作者 谢刚 赵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8,34,共6页
针对南堡油田泥页岩地层孔隙尺寸为纳微米级,传统的微米级以上的固相颗粒难以实现有效封堵这一问题,选用纳米级钻井液封堵剂FT-3000、HLFD-1及环境友好型可变形聚合物封堵剂Green seal,在室内展开研究,评价其对高温高压滤失、砂盘滤失... 针对南堡油田泥页岩地层孔隙尺寸为纳微米级,传统的微米级以上的固相颗粒难以实现有效封堵这一问题,选用纳米级钻井液封堵剂FT-3000、HLFD-1及环境友好型可变形聚合物封堵剂Green seal,在室内展开研究,评价其对高温高压滤失、砂盘滤失及泥饼承压能力的影响,并针对南堡油田所选岩心进行孔隙/裂缝封堵前后渗透率变化情况、压力传递及膜效率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用Green seal作封堵剂的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为17 m L,砂盘滤失量为13.8 m L,均为最小值,且其能有效提高泥饼承压能力至大于8 MPa,孔隙/裂缝封堵前后渗透率分析显示其封堵效果最佳,有效减缓了压力传递,膜效率为0.099 0,最大。该封堵剂在NP36-3652和NP36-3701井进行了应用,应用井井壁稳定、井径规则、渗透率恢复值高、滤液侵入量低,实现了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储层保护的多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递 纳米封堵剂 滤失量 承压能力 渗透率 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柱塞压力发生器液体压力传递特性研究
16
作者 屠岩 朱海清 +2 位作者 沈晓东 沈伟 方明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27-1833,共7页
为得到压力发生器柱塞位移与输出压力的关系、实现对输出压力的精准控制,对压力发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AMEsim有效体积弹性模量模型为基础,建立新的油液含气量插值多项式函数,解决了在饱和蒸汽压力与空气分离压力中间位置的导数突变... 为得到压力发生器柱塞位移与输出压力的关系、实现对输出压力的精准控制,对压力发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AMEsim有效体积弹性模量模型为基础,建立新的油液含气量插值多项式函数,解决了在饱和蒸汽压力与空气分离压力中间位置的导数突变问题。仿真分析了空气含量与温度对系统压力传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受空气含量影响较大,受温度影响较小,且空气含量每增加0.5%,系统响应时间与稳定时间会滞后0.7 s左右,柱塞用于压缩油液气泡的位移会增加20 mm左右。对比仿真与实测结果知,压力发生系统受空气含量影响,升压段耗时与响应误差总体上均大于降压段,保压5 s时各检定点的压力波动均在±0.03 MPa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压力表检定 柱塞压力发生器 有效体积弹性模量 压力传递 AM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压力分布模型 被引量:55
17
作者 袁小会 韩月旺 钟小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探讨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压力在环形盾尾空隙中的传递过程,用旋转粘度计对硬性浆液的流变特性和流变参数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显示,硬性浆液属于宾汉姆流体,其塑性粘度为1-4 Pa.s,动切力介于10-40 Pa之间.用宾汉姆流体描述硬性浆液的流变... 为探讨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压力在环形盾尾空隙中的传递过程,用旋转粘度计对硬性浆液的流变特性和流变参数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显示,硬性浆液属于宾汉姆流体,其塑性粘度为1-4 Pa.s,动切力介于10-40 Pa之间.用宾汉姆流体描述硬性浆液的流变特性,导出了其注入盾尾空隙过程中注浆压力的传递公式,并用Soph ia隧道的监测结果验证了注浆压力分布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后注浆 盾构隧道 宾汉姆流体 流变特性 压力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隔离技术的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玉龙 赵立波 蒋庄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56-1158,共3页
采用硅隔离SoI(SilicononInsulator)技术 ,应用高能氧离子的注入方法 ,在单晶硅材料中形成埋层二氧化硅 ,用以隔离作为测量电路的顶部硅层与体硅之间因温度升高而造成的漏电流 .采用梁膜结合的压力传递机构 ,将被测压力与SoI敏感元件隔... 采用硅隔离SoI(SilicononInsulator)技术 ,应用高能氧离子的注入方法 ,在单晶硅材料中形成埋层二氧化硅 ,用以隔离作为测量电路的顶部硅层与体硅之间因温度升高而造成的漏电流 .采用梁膜结合的压力传递机构 ,将被测压力与SoI敏感元件隔离开来 ,因此避免了被测压力的瞬时高温冲击 .给出了传感器的结构模型和实验数据 ,测试结果表明 ,这种新型结构的耐高压力传感器 ,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隔离技术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递机构 离子注入 敏感元件 压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长隧道内列车车内压力波模拟方法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春俊 王熙茹 周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39-3048,共10页
为满足西部山区铁路特长隧道工况下车内压力波动及控制问题研究需要,为隧道设计、车体动态气密性要求和车内压力预测与控制算法等研究内容提供数据支撑,开展车内压力三维数值模拟、一维数值模拟和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3种模拟方法的对比... 为满足西部山区铁路特长隧道工况下车内压力波动及控制问题研究需要,为隧道设计、车体动态气密性要求和车内压力预测与控制算法等研究内容提供数据支撑,开展车内压力三维数值模拟、一维数值模拟和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3种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为特长隧道内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中车内压力模拟方法的选用提供建议。从车内压力模拟方法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同一工况下模拟计算和线路测试数据在车内压力波动均方根误差、峰值、压力变化量最大值和动态气密性指数上的精度分析结果,对各模拟方法的性能和适用场景进行分析,为不同特征隧道工况下的车内压力模拟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并选择合适的模拟方法对特长隧道工况下的车内压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维数值模拟在计算车内压力变化量时精度最高,适用于中长或短隧道工况。一维数值模拟适用性高,在车内压力波动趋势和压力峰值指标上的计算精度高,适用于在建隧道或长隧道、特长隧道工况。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适用性和计算精度差,但计算量小,适用于对列车压力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但需已知车外压力波作为附加条件。故推荐使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西部山区铁路特长隧道工况下车内压力波动情况,并提出将一维数值模拟与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用于研究该工况下的车内压力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隧道 车内压力 数值模拟仿真 车内外压力传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井过程中井底压力的控制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黔 杨先伦 伍贤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90,共4页
随着窄安全密度窗口和高压油气藏井数的越来越多,井控风险日益突出,对现场常规压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压和套压是井控作业中两个重要的压力数据,随着井控技术的发展和随钻井底压力测量技术(PWD)的应用,套压作为重要的井控参数,作... 随着窄安全密度窗口和高压油气藏井数的越来越多,井控风险日益突出,对现场常规压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压和套压是井控作业中两个重要的压力数据,随着井控技术的发展和随钻井底压力测量技术(PWD)的应用,套压作为重要的井控参数,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通过分析套压在常规压井中的应用,套压操作受到地层破裂压力、套管抗内压强度、井控装置的工作压力的限制,而井口节流阀的操作关系到及时准确地控制井底压力以及顺利实施压井作业。针对立压控制法和套压控制法在常规压井技术中的压力传递的延迟性,指出应充分利用立压和套压变化趋势及特点,优化节流阀操作,改进常规压井技术操作,并提出了井底压力控制法的使用原则和操作步骤。最后,分析了压井过程中随钻压力测量技术(PWD)实时记录的井内钻井液当量密度,有助于工程师准确控制井口回压,实现井底压力基本恒定的控制,以便顺利完成压井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控风险 常规压井 立压 套压 井底压力控制 节流阀 压力传递 延迟性 随钻压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