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散论铁凝的十年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健男 《河北学刊》 1985年第4期91-94,共4页
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至今日,可以说,十年树人。铁凝就是这样。 铁凝的第一本小说集《夜路》,所收小说写得最早的时间是1974年11月(发表时在1975年),从这时算起,她从事创作至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中,她从一个初学写作的“知... 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至今日,可以说,十年树人。铁凝就是这样。 铁凝的第一本小说集《夜路》,所收小说写得最早的时间是1974年11月(发表时在1975年),从这时算起,她从事创作至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中,她从一个初学写作的“知青”成长为一个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这是多么可喜的事。 铁凝的创作,除了少数散文和报告文学,大多是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当然,在起初,她的作品未免稚嫩,但已见出她独有的天真和灵气;稍后,就有大进展,如孙犁同志所说,“思路很好,有方向而能作曲折”;此后,思路更加开拓,写作日益熟练,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更加显现出来。当然,她的作品不可能都是成功的,但可贵的是,她每有昕作都见个性,都有新意,都能别出心裁而又显得是自然流露,因而令人喜读。 《夜路》这本小书表明了铁凝创作开初几年的成绩,其代表作是《夜路》和《丧事》这两个短篇小说。前者表现出一种可喜的单纯、清爽和闪光的青春气息;后者有所不同,作者尽管年纪很轻,但已经在敏锐地分析生活,认真地思考问题,并开始予以艺术的表现。这两篇小说虽还不圆熟,却已具特色,预示了年轻的习作者必将有一个较快较好的发展。她的创作正是这样进步的。少女的天真和青春气息,对于世事的观察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论 师傅 中篇小说 传达室 短篇小说 汇款单 文化局 白衬衫 青春气息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风“算”雨析
2
作者 伍点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78-78,共1页
当上级号召还在余音绕梁的时候,有的单位的“响应”之举竟已宣或不宣地而告“园满”了。实际呢?却不外是“传达了文件,拟订了措施”,并“及时进行了汇报”(恐怕这倒是其重头戏)。对这种“口惠而实不至”
关键词 余音绕梁 重头戏 形式主义 响应 措施 文件 传达室 汇报 号召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至爱
3
作者 王更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32-145,共14页
1、古港县公安局局长室夏身穿公安制服的留开祥(时年26岁)正坐在办公桌前接听电话(一台旧式电话机)。
关键词 赵盾 吉普车 市公安局 传达室 办公桌 工作人员 女教师 劳改农场 学校 钢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进壶里的第一个故事
4
作者 王桂枝 《农业考古》 1995年第4期83-83,共1页
装进壶里的第一个故事江苏省盐城市王桂枝我有一把紫砂茶壶,带四只碎瓷紫砂茶杯。是六十年代初友人从宜兴购回送我的。壶是扁平形,容量约500毫升,熟褐带深红的颜色。壶嘴、壶把以及壶盖上的纽,合起来似为一桃枝造型,古朴典雅。... 装进壶里的第一个故事江苏省盐城市王桂枝我有一把紫砂茶壶,带四只碎瓷紫砂茶杯。是六十年代初友人从宜兴购回送我的。壶是扁平形,容量约500毫升,熟褐带深红的颜色。壶嘴、壶把以及壶盖上的纽,合起来似为一桃枝造型,古朴典雅。壶把两侧各有两片叶和一枚果。壶嘴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茶壶 茶具 陶瓷厂 传达 古朴典雅 茫然不知 江苏省 传达室 宿舍区 扁平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天地
5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2002年11月25日上午9时30分,农业部大楼门前。来自哈尔滨的律师蒋媞与前来上访的黑龙江省农民唐维君,站在飒飒寒风里,通过传达室小窗口的电话,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处干部L同志通话,整整二十分钟,好心的传达室把入门证都开好了,但... 2002年11月25日上午9时30分,农业部大楼门前。来自哈尔滨的律师蒋媞与前来上访的黑龙江省农民唐维君,站在飒飒寒风里,通过传达室小窗口的电话,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处干部L同志通话,整整二十分钟,好心的传达室把入门证都开好了,但农业部的大门始终没能进去。唐维君抱臂瑟缩在寒冬里,又一次绝望了,枯瘦的脸上泪水纵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部 种子管理 失地农民 牙克石市 内蒙古 大兴安岭地区 农用机械 传达室 乡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友李公朴印象记
6
作者 楚图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11-12,共2页
李公朴先生是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由重庆到昆明的。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昆明西郊一家阔人别墅的号房(即现在的传达室一类房舍)里,当时公朴就借寓在这里。初见面时,一个满面须髯的异乡人,两只炯灼的眼睛带有疑问的注视着我,经同去友... 李公朴先生是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由重庆到昆明的。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昆明西郊一家阔人别墅的号房(即现在的传达室一类房舍)里,当时公朴就借寓在这里。初见面时,一个满面须髯的异乡人,两只炯灼的眼睛带有疑问的注视着我,经同去友人介绍之后,他才很热情地、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他以往的经历,对当时形势的看法和在昆明应做的工作。这样几次接触以后,我和公朴就熟识起来,逐渐的认识了他,了解了他,以后并成为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战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李公朴 昆明西郊 蒋介石 皖南事变 异乡人 大后方 传达室 周恩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