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网络的电磁耦合时域并行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志红 张玉 鲁唱唱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19,共7页
针对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TL)网络的电磁耦合问题,仍缺乏高效的场路协同仿真技术。该文将传输线方程与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以及NGSPICE软件相结合,并引入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并行算... 针对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TL)网络的电磁耦合问题,仍缺乏高效的场路协同仿真技术。该文将传输线方程与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以及NGSPICE软件相结合,并引入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并行算法(FDTDTL-NGSPICE)。首先,根据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将传输线网络分解为传输线子系统和复杂电路子系统,并构建对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使用FDTDTL并行算法计算传输线子系统沿线各点的电压和电流,并获取对应诺顿等效电路的电流源和等效导纳大小。最后,使用NGSPICE对复杂电路子系统进行传导干扰分析,获得复杂电路各元件上的瞬态响应,并将端口电压反馈给传输线子系统作为边界,实现传输线网络电磁耦合的场线路联合协同仿真。通过对3类典型场景的计算实例,分别使用时域混合并行算法和电磁仿真软件CST电缆工作室(CS)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验证所提算法的置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网络 复杂电路 诺顿定理 时域有限差分与传输线方程的混合并行算法 NGSPICE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阶时域有限差分法与改进节点分析法混合求解复杂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为 覃宇建 +1 位作者 刘培国 周东明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999-3005,共7页
该文提出一种用于求解复杂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的新型混合算法。通过构建混合单端口网络模型将传输线分布参数系统与集总电路分开,分别采用高阶FDTD(2,4)与改进节点电压分析法(MNA)分析传输线与端口电路瞬态响应。与以往暂态分析方法相比... 该文提出一种用于求解复杂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的新型混合算法。通过构建混合单端口网络模型将传输线分布参数系统与集总电路分开,分别采用高阶FDTD(2,4)与改进节点电压分析法(MNA)分析传输线与端口电路瞬态响应。与以往暂态分析方法相比,高阶FDTD(2,4)的低数值色散特性,使得求解传输线时可采用粗网格离散,能方便处理电长度较长的传输线。同时直接采用电路分析方法求解端口电路,能够获取电路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波过程。通过几组数值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网络 非线性电路 瞬态响应 高阶FDTD(2 4) 改进节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传输线网络对电磁脉冲的响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许东 王庆国 +2 位作者 周星 高永生 罗峰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88,共5页
针对关于电磁脉冲对各种低压传输网络及其重要电子终端设备的传导耦合规律、效应评估和损伤机理的研究较少,更缺乏有效防护措施的现状,运用电磁拓扑理论中的BLT方程进行了传输线网络对电磁脉冲响应规律的研究。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 针对关于电磁脉冲对各种低压传输网络及其重要电子终端设备的传导耦合规律、效应评估和损伤机理的研究较少,更缺乏有效防护措施的现状,运用电磁拓扑理论中的BLT方程进行了传输线网络对电磁脉冲响应规律的研究。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传输线网络进行瞬态响应求解时,改进了以往利用繁琐的Fourier变换和反变换的计算方法,采用频域上的BLT方程求出传递函数,并结合时域上的卷积进行求解,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利用同轴线建立典型传输线网络,以方波为注入源进行了实验,实验测试结果与计算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拓扑 BLT方程 传输线网络 散射矩阵 传导耦合 电磁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T方程的传输线网络时域响应仿真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庆国 周星 李许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05-2212,共8页
电磁脉冲(EMP)会对电子设备、器件以及系统的信号线路造成干扰、潜在性失效或永久性损伤,而传输线及其网络正是其主要的能量耦合通道,为研究注入式电磁脉冲对传输线网络的耦合规律,以环形网络和树形网络两种常见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电... 电磁脉冲(EMP)会对电子设备、器件以及系统的信号线路造成干扰、潜在性失效或永久性损伤,而传输线及其网络正是其主要的能量耦合通道,为研究注入式电磁脉冲对传输线网络的耦合规律,以环形网络和树形网络两种常见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电磁拓扑理论与BLT方程,研究电磁脉冲在传输线网络中的时域响应。首先推导了传输线网络BLT方程并进行求解,建立了树形结构和环形结构传输线网络的电磁拓扑模型,在运用BLT方程求解网络结点响应的过程中,提出了先求解网络传递函数而后结合时域卷积的计算方法,对网络结点的时域响应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树形网络和环形网络的电磁脉冲瞬态响应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所采用的理论和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传输线网络对电磁脉冲的响应规律和防护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拓扑 BLT方程 传输线网络 电磁脉冲(EMP) 时域响应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二次项型非均匀传输线网络的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梁贵书 任宇 +1 位作者 董华英 崔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6,共4页
应用科罗达等效方法可将二次项型无损耗非均匀线用无损耗均匀线及集中参数元件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该文利用伴随网络法和基于科罗达等效的等效电路,提出了二次项型无损耗非均匀线的频域灵敏度分析方法,采用类似拉氏反变换的方法获得了... 应用科罗达等效方法可将二次项型无损耗非均匀线用无损耗均匀线及集中参数元件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该文利用伴随网络法和基于科罗达等效的等效电路,提出了二次项型无损耗非均匀线的频域灵敏度分析方法,采用类似拉氏反变换的方法获得了无损耗非均匀线的时域灵敏度公式;以无损耗非均匀线的灵敏度公式为基础,通过集中处理非均匀线的损耗,推导出了二次项型有损耗非均匀线的频域和时域灵敏度公式,为解决求解含这类非均匀线网络的灵敏度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项型非均匀传输线网络 灵敏度分析 等效电路 拉氏反变换 传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PICE建模仿真方法研究传输线网络时域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清熙 王庆国 +2 位作者 周星 赵敏 刘加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7-422,共6页
为研究注入式电磁脉冲对端接负载的传输线网络的耦合规律,以典型的环形网络和树形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PSPICE建模仿真方法,研究方波脉冲在传输线网络中的时域响应.对端接电阻负载的同轴线网络瞬态响应的实验结果、BLT方程求解结果、PSP... 为研究注入式电磁脉冲对端接负载的传输线网络的耦合规律,以典型的环形网络和树形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PSPICE建模仿真方法,研究方波脉冲在传输线网络中的时域响应.对端接电阻负载的同轴线网络瞬态响应的实验结果、BLT方程求解结果、PSPICE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PSPICE方法与BLT方程求解结果及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针对BLT方程方法在求解电容、电感负载及非线性负载上存在计算复杂、较难求解的问题,利用PSPICE建模仿真方法对端接电容负载的环形同轴线网络、端接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树形同轴线网络和多芯线缆网络的方波脉冲瞬态响应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结果验证了PSPICE建模仿真方法在解决电磁脉冲对端接线性、频变及非线性负载的传输线网络时域响应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ICE 传输线网络 电磁脉冲 BLT方程 非线性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T方程的传输线网络电磁脉冲响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许东 王庆国 +1 位作者 周星 高永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83-186,共4页
在介绍电磁拓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频域传输线网络BLT超矩阵方程及各个参量的含义,并结合一种典型的环形传输线网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该网络的拓扑模型及BLT方程,仿真分析了在某一结点注入干扰源时传输线网络中不同结点的频率响应,并... 在介绍电磁拓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频域传输线网络BLT超矩阵方程及各个参量的含义,并结合一种典型的环形传输线网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该网络的拓扑模型及BLT方程,仿真分析了在某一结点注入干扰源时传输线网络中不同结点的频率响应,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研究了在不同位置、注入不同个数的脉冲干扰源时,传输线网络中结点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拓扑 BLT方程 传输线网络 散射矩阵 电磁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输线网络的特高压变电站智能组件端口电磁骚扰的建模仿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骁繁 焦重庆 +1 位作者 崔翔 嵇建飞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7,共9页
随着智能化GIS设备的发展,GIS设备上集成了大量电子设备。GIS设备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瞬态电磁过程主要经由"传感器—二次电缆—智能组件"这段电路对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影响。笔者首先基于传输线网络理论建立了开关操作产生的... 随着智能化GIS设备的发展,GIS设备上集成了大量电子设备。GIS设备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瞬态电磁过程主要经由"传感器—二次电缆—智能组件"这段电路对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影响。笔者首先基于传输线网络理论建立了开关操作产生的地电位升对"传感器—二次电缆—智能组件"回路的耦合计算模型,然后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对不同屏蔽层接地方式下的各传感器端口和智能组件各端口及端口间的骚扰电压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各骚扰电压受接地方式的影响较大;通过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开关操作电磁骚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GIS 开关操作 地电位升 传输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时间反演传递函数相关性的传输线网络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和少寅 谢彦召 +3 位作者 宋宇 王兆阳 张博皓 惠康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1859,共9页
针对传输线网络中故障行波群信号辨识、到达时刻确定及故障分支判定困难等因素导致的定位误差问题,将电磁时间反演技术与传递函数相关性原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时间反演传递函数相关性的故障定位新方法。经过仿真与实验验证,对... 针对传输线网络中故障行波群信号辨识、到达时刻确定及故障分支判定困难等因素导致的定位误差问题,将电磁时间反演技术与传递函数相关性原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时间反演传递函数相关性的故障定位新方法。经过仿真与实验验证,对比了传统范数判据与相关性判据在多分支传输线网络中的定位性能。研究表明:当故障位置与观测点之间存在2个及以上分支点时,传统范数判据定位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能量判据和峰值判据在十分支网络中遍历故障位置时的仿真正确率仅为8%和36%,而传递函数的相关性判据可有效改善定位偏差问题。根据测量信号的频谱特征,选取包含高阶谐振频率的窄带分量进行反演计算可显著提升定位的正确率。传递函数相关性的定位方法基于单个观测点覆盖整个传输线网络,相比现有能量及峰值判据,在复杂多分支网络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定位 电磁时间反演 传递函数 相关性估计 传输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灵敏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兴昕 贾军 +1 位作者 郭晓艳 纪峰 《现代电子技术》 2012年第6期158-160,共3页
针对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灵敏度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从描述整个传输线网络特性的电路方程出发,将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灵敏度转化为求解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以及网络参数矩阵对电路参数的偏导数,... 针对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灵敏度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从描述整个传输线网络特性的电路方程出发,将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灵敏度转化为求解传输线网络瞬态响应以及网络参数矩阵对电路参数的偏导数,实现了传输线网络任意节点瞬态响应对任意网络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该方法无需对耦合传输线进行解耦,能够分析任意类型传输线及任意负载。算例结果表明,方法正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网络 快速傅里叶变换 瞬态响应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缆网络节点响应波形电磁拓扑分析及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振宇 谭志良 周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63-1165,共3页
采用了计算注入干扰下电缆网络节点响应波形的时域电磁拓扑求解方法。在传输线SPICE模型和电缆网络节点SPIC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SPICE软件求解电缆网络时域响应波形,该方法可以简化传输线网络时域响应波形求解的过程。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了计算注入干扰下电缆网络节点响应波形的时域电磁拓扑求解方法。在传输线SPICE模型和电缆网络节点SPIC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SPICE软件求解电缆网络时域响应波形,该方法可以简化传输线网络时域响应波形求解的过程。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建立简单的传输线网络,并将传输线网络转换成SPICE网络,通过SPICE模拟计算处在注入干扰下各电磁网络节点处的电磁响应波形,利用方波噪声源进行实验,对两个选定网络进行脉冲注入。实验表明,所述方法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当传输线均匀时,影响传输线网络响应波形的因素主要有:(1)传输线中的时延;(2)传输线网络节点上的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拓扑 SPICE 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网络 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BLT方程研究高功率微波的电磁干扰 被引量:10
12
作者 翁凌雯 牛忠霞 +2 位作者 林竞羽 周东方 侯德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72-1276,共5页
目前高功率微波(HPM)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和破坏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运用BLT方程解决一些HPM产生的干扰问题。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HPM干扰模型,结合BLT方程的基本形式,对传统的BLT方程进行了扩展;接着对这个干扰模型的一个数值实例进行... 目前高功率微波(HPM)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和破坏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运用BLT方程解决一些HPM产生的干扰问题。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HPM干扰模型,结合BLT方程的基本形式,对传统的BLT方程进行了扩展;接着对这个干扰模型的一个数值实例进行计算,并对干扰响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展后的BLT方程不仅可以计算传输线上的负载响应,也能够计算空间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电磁干扰 BLT方程 传输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宽叶单极对数周期天线的矩量法分析
13
作者 王子华 金元松 《现代电子技术》 2009年第13期27-29,共3页
将单极对数周期天线改进成宽叶形式,使之具备更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从而适合于车载使用。利用矩量法分析了这种车载宽叶单极对数周期天线,其面结构选用RWG矢量基函数,细线结构选用三角基函数,将导电载体和天线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 将单极对数周期天线改进成宽叶形式,使之具备更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从而适合于车载使用。利用矩量法分析了这种车载宽叶单极对数周期天线,其面结构选用RWG矢量基函数,细线结构选用三角基函数,将导电载体和天线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运用传输线网络理论解决了天线振子馈电问题。最后进行实例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 单极对数周期天线 传输线网络 矩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directional secondary transmissions with energy harvesting in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被引量:1
14
作者 TANG Kun SHI Rong-hua +2 位作者 ZHANG Ming-ying SHI He-yuan LEI Wen-t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26-2640,共15页
To the existing spectrum sharing schemes in wireless-powered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protocols are limited to either separate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r allow the secondary user to tr... To the existing spectrum sharing schemes in wireless-powered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protocols are limited to either separate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r allow the secondary user to transmit signals in a time slot when it forwards the primary signal.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a novel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scheme is proposed,where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is multiplexed with both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 and the relay transmission.Specifically,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is on a three-phase time-switching relaying basis.In the first phase,a cognitive sensor node SU1 scavenges energy from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In the second phase,another sensor node SU2 and primary transmitter simultaneously transmit signals to the SU1.In the third phase,the node SU1 can assist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 to acquire the opportunity of spectrum sharing.Joint decoding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technique is adopted at the receivers to retrieve the desired signals.We further derive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outage probabilities of bot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Moreover,we address optimization of energy harvesting dur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coefficient strategy under performance criteria.An effective algorithm is then presented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with the optimized solutions,the sensor nodes with the proposed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scheme can utilize the spectrum in a more efficient manner without deterior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a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one-directional scheme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ime-switching relaying 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 joint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AR: A new network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based on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伟平 吴伟 +1 位作者 关庆娟 王建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178-3185,共8页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ting relay mechanisms based on inter-session network such as COPE, relay node demands to collect the messages from its neighbor nodes to get notice of which packets already overheard by them so 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exists coding opportunity between or among forwarding packets. However, transmission overhead of this message collection and computing cost of opportunity determination will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echanisms. It is observed that coding opportunity at relay node is much more related with the local topology, and the opportun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packets together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encoding two packets together in wireless network with general density. Based on this, a new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named TCAR, is proposed. TCAR ignores the oppomm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packets together. Each relay node maintains an encoding mapping table being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ts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ath cost during routing setup phase, and determine that which two packets can be encoded together during the packets forwarding phase. In TCAR, instead of periodic messages collection, each relay nodes just need once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and the encoding determination is much simpl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mechanism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ypical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s COPE and COPE-based routing, TCAR achieves 12% and 7% throughput gains, and keeps the minimum end to end de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ding aware routing wireless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ROW-WTCP:A fast transport protocol based on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over wired/wireless networks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建新 李婧 荣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800-808,共9页
An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ECN)-based distributed transport protocol,ARROW-WTCP (AcceleRate tRansmission towards Optimal Window size TCP for Wireless network),was proposed.The ARROW-WTCP enables feasible dep... An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ECN)-based distributed transport protocol,ARROW-WTCP (AcceleRate tRansmission towards Optimal Window size TCP for Wireless network),was proposed.The ARROW-WTCP enables feasible deployment of ARROW-TCP from wired to wireless networks by providing a joint design of source and router algorithms.The protocol obtains the actual capacity of the wireless channel by calculating the queue variation in base station (BS) and adjusts the congestion window by using the feedback from its bottleneck link.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ROW-WTCP achieves strong stability,max-min fairness in dynamic networks,fast convergence to efficiency without introducing much excess traffic,and almost full link utilization in the steady state.It outperforms the XCP-B (eXplicit Control Protocol Blind),the wireless version of XCP,in terms of stability,fairness,convergence and utiliz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OW-WTCP transport protocol stability CONVERGENCE FAIRNESS IEEE 802.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