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地闪电的传输线模式及回击电流速度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明理 刘欣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利用Maxwel′s方程组及回击产生的电磁辐射场的谱特征,给出了垂直于非完全导体地面之上的回击通道产生的地表电场垂直分量表达式,从而克服了由镜像法的不适用带来的误差。考虑到回击速度与通道中电流传播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利用Maxwel′s方程组及回击产生的电磁辐射场的谱特征,给出了垂直于非完全导体地面之上的回击通道产生的地表电场垂直分量表达式,从而克服了由镜像法的不适用带来的误差。考虑到回击速度与通道中电流传播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回击通道中电流的速度应接近于光速(c),而与回击速度不同。回击锋面是通道中的离子被电流加速后发生更强一级电离的锋面,它滞后于电流。基于上述两点,对传输线模式进行了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击 传输线模式 电流速度 闪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输线模式与地闪回击电流速度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明理 刘欣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4-63,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闪电通道中电离气体的宏观特性,提出闪电回击通道中电流的传输速度近似地等于光速的观点。认为回击锋面只是电流通过后被加速离子间的碰撞所引起的发光及电子雪崩区域的前沿,用光学方法测量的回击速度是其前沿的推进速度。... 本文通过分析闪电通道中电离气体的宏观特性,提出闪电回击通道中电流的传输速度近似地等于光速的观点。认为回击锋面只是电流通过后被加速离子间的碰撞所引起的发光及电子雪崩区域的前沿,用光学方法测量的回击速度是其前沿的推进速度。由此出发,并考虑到镜像法的局限性,对闪电回击模式进行了某些改进。由新模式所计算的电场波形及峰值更接近于实际测量结果;其高频段的近似公式可以很好说明Fieux(1978),Djebari(1981)在法国及Weidman(1986)在美国所进行的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测到的电场峰值与电流峰值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模式 电流速度 回击速度 闪电 电离气体 地闪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传输法计算腔体的RCS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浩斌 马凯学 许家栋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39,共5页
腔体结构可以近似简化为通过接头相连接的多段近似规则波导腔体。波经过规则波导腔体可以用模式传输精确模拟 ,经过不规则过渡连接区的特性可以利用传输线的耦合波方程准确分析。根据微波等效网络原理 ,依次连接各段 ,可以求得不规则腔... 腔体结构可以近似简化为通过接头相连接的多段近似规则波导腔体。波经过规则波导腔体可以用模式传输精确模拟 ,经过不规则过渡连接区的特性可以利用传输线的耦合波方程准确分析。根据微波等效网络原理 ,依次连接各段 ,可以求得不规则腔体结构的电磁散射和雷达散射截面。算例所得结果和其他方法吻合的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传输线 耦合波方程 雷达散射截面 模式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初始电流脉冲辐射磁场的观测与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樊艳峰 陆高鹏 +3 位作者 张鸿波 蒋如斌 刘明远 郄秀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7-993,共7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工引雷初始阶段正先导的电磁辐射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的5次实验数据分析了磁场脉冲序列的特征,并利用基于Heidler函数模拟结果作为输入电流的传输线模式对单个磁场脉冲进行了模拟。磁场脉冲可根...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工引雷初始阶段正先导的电磁辐射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的5次实验数据分析了磁场脉冲序列的特征,并利用基于Heidler函数模拟结果作为输入电流的传输线模式对单个磁场脉冲进行了模拟。磁场脉冲可根据幅值和半峰值宽度的明显差异分成两种类型,即脉冲型脉冲和波纹型脉冲;两类脉冲的脉冲间隔相当,表明其产生机制一致。由于波纹型脉冲对应的电流脉冲在通道底部的电流测量中较难识别,因此本文仅模拟脉冲型脉冲,结果表明其是由先导电流脉冲沿着钢丝通道向下传输时辐射产生;利用模拟结果对不同磁场分量(即感应场与辐射场)的研究发现,在火箭发展高度为152 m的情况下,当观测距离为200 m时感应场与辐射场分量相当,当观测距离<40 m时,感应场对总磁场峰值的贡献超过80%,当观测距离>500 m时,辐射场对总磁场峰值的贡献>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实验 闪电先导传播 闪电磁场 感应场 辐射场 传输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场辐射场反演云闪放电参数 被引量:4
5
作者 祝宝友 陶善昌 +1 位作者 马明 吕伟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8-503,共6页
用地面电磁场遥感闪电放电参数无论是在实际应用还是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电流传输线模式 ,提出了一种用单站远场VLF/LF辐射场反演云内放电参数的简便方法。当传输线电流从底部传播到顶部的时间只有几微秒时 ,整个传输线... 用地面电磁场遥感闪电放电参数无论是在实际应用还是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电流传输线模式 ,提出了一种用单站远场VLF/LF辐射场反演云内放电参数的简便方法。当传输线电流从底部传播到顶部的时间只有几微秒时 ,整个传输线的VLF/LF辐射可以近似成偶极子辐射 ,即远场辐射场与电流的时间变化率和传输线长度的乘积成正比。因此 ,对远场辐射场做时间积分就能获得完整的电流矩波形 (上升沿有所加宽 ) ,而且传输线模式中的重要参数 ,电流从底部传播到顶端经历的时间 ,也可以近似地用辐射场时间积分幅度与辐射场幅度之比来估计。这一方法具有估计云闪双极性大脉冲辐射过程的放电参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传输线模式 闪电 放电 云闪双极性大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定位系统反演地闪回击电流的准确度受回击速度取值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宇 谷山强 +3 位作者 孟刚 方玉河 许远根 安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17-1624,共8页
目前国内外广域雷电定位系统在反演地闪回击电流时,一般设定回击速度为1×10^(8) m/s至2×10^(8) m/s之间的某一固定值,该文探讨了这种取值方式对回击电流反演准确度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反演地闪回击电流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广域雷电定位系统在反演地闪回击电流时,一般设定回击速度为1×10^(8) m/s至2×10^(8) m/s之间的某一固定值,该文探讨了这种取值方式对回击电流反演准确度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反演地闪回击电流的方法,分析了地闪回击速度对雷电定位系统反演回击电流的重要影响。其次,基于Lundholm等人提出的负极性回击电流与回击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对于负极性首次回击,25 kA以下回击电流可能被低估,160 kA以上回击电流可能被高估;对于负极性后续回击,5 kA以下回击电流可能被低估,32 kA以上回击电流可能被高估。然后,回顾和总结了4种回击(负极性首次回击、负极性后续回击、正极性首次回击和正极性后续回击)的速度观测结果,认为在雷电定位系统中有必要区别对待各种类型的回击来进行回击电流的反演。最后,从个例角度比较了中国电网雷电地闪定位系统反演回击电流与人工引雷和输电铁塔实测回击电流;基于2012—2019年在武汉获取的大样本数据,对比了系统反演回击电流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和IEEE推荐的曲线。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可以较好反演地闪回击电流,对于负地闪后续回击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高估,这可能与系统设置的回击速度比实际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地闪 回击电流 回击速度 传输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一次雷暴过程负地闪先导的电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余晔 郄秀书 +2 位作者 张义军 刘欣生 陈明理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利用 0 .0 8μs时间分辨率的大容量慢天线电场变化测量系统在广东从化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观测得到的 44次负地闪电场变化波形 ,对负地闪回击前 2 0 0 μs内的先导电场变化波形进行了分析。发现负地闪首次回击前的先导电场变化波形 ,按... 利用 0 .0 8μs时间分辨率的大容量慢天线电场变化测量系统在广东从化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观测得到的 44次负地闪电场变化波形 ,对负地闪回击前 2 0 0 μs内的先导电场变化波形进行了分析。发现负地闪首次回击前的先导电场变化波形 ,按最后一个先导脉冲与相应回击间电场变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通常负地闪先导过程由若干脉冲式变化组成 ,首次回击前先导脉冲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 1 5.8μs(均方差 5.3μs) ;继后回击前直窜 -梯级先导脉冲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 9.4μs(均方差 5.5μs)。首次回击前最后一个先导脉冲与首次回击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 1 2 .7μs(均方差 7.8μs) ,最后一个先导脉冲幅值与回击峰值之比的平均值为0 .1 (均方差 0 .0 4 ) ,且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并用回击传输线模式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地闪 直窜-梯级先导 先导脉冲 雷暴过程 分析 回击传输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心砖墙对电磁波的衰减特性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弘刚 张存波 张建德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73-2377,共5页
应用模式传输线理论分析了多层周期介质实心砖墙对电磁波的衰减特性。计算得到了电磁波穿透实心砖墙的透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频率的关系曲线,数值计算的结果与软件仿真的结果符合较好。利用电磁波测量系统测量得到了实心砖墙对电磁波... 应用模式传输线理论分析了多层周期介质实心砖墙对电磁波的衰减特性。计算得到了电磁波穿透实心砖墙的透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频率的关系曲线,数值计算的结果与软件仿真的结果符合较好。利用电磁波测量系统测量得到了实心砖墙对电磁波衰减随频率(2~8GHz)的变化关系。综合考虑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的结果,得到频率为2~8GHz时,实心砖墙对电磁波的衰减为15~25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心砖墙 电磁波 模式传输线方法 墙体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