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Gbit/s 1070km普通单模光纤环路传输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晖 董毅 +1 位作者 吕利平 谢世钟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38-43,共6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光纤环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报道了国内首次利用环路实现的10Gbit s超过 10 0 0km普通单模光纤 (SMF)传输实验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讨论 ,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高速超长距离光纤传输实验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 光纤通信 单模光纤 环路实验 传输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作用下硫酸钠溶液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速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淑雁 杨淑娟 +1 位作者 车佳玲 刘西拉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1-1127,共7页
结合水泥砂浆抗盐物理结晶的半浸泡实验方法,采用一种新的硫酸钠溶液通过毛细作用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的测试装置,研究试样相对含水量、硫酸钠溶液浓度和水灰比对硫酸钠溶液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速率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水泥... 结合水泥砂浆抗盐物理结晶的半浸泡实验方法,采用一种新的硫酸钠溶液通过毛细作用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的测试装置,研究试样相对含水量、硫酸钠溶液浓度和水灰比对硫酸钠溶液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速率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水泥基材料抗硫酸钠物理结晶型破坏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相对含水量是影响硫酸钠溶液在水泥基材料中毛细传输速率的最关键因素。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硫酸钠溶液的传输量均在12 h内迅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并在168 h左右开始呈现基本稳定状态;传输速率在1 h内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并在120 h左右时趋于稳定。该研究成果可为复杂环境下水泥基材料抗盐结晶物理侵蚀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毛细作用 硫酸钠溶液 传输实验 相对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ce061实现离散混沌信息加密传输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常新华 刘孝贤 赵子婴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408,共4页
利用spce061高速单片机和logistic映射,对声音信号进行信息加密传输实验。发送端对模拟语音信号作A/D转换,进行多级离散混沌调制,采用并行和异步串行两种方法进行传输实验。接收端采用DeadBeat同步法快速解调,然后经D/A转换输出语音,对... 利用spce061高速单片机和logistic映射,对声音信号进行信息加密传输实验。发送端对模拟语音信号作A/D转换,进行多级离散混沌调制,采用并行和异步串行两种方法进行传输实验。接收端采用DeadBeat同步法快速解调,然后经D/A转换输出语音,对解调产生的噪声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多级离散混沌系统串联加密方法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混沌 spce061单片机 加密传输 数字滤波 离散混沌系统 实验研究 信息加密 混沌调制 LOGISTIC映射 传输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加密数据防丢失方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胡代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61-65,共5页
在对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数据进行防丢失处理时,传统方法将加密数据流量全部汇聚在一个节点中,但在传输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有效防止加密数据丢失。提出一种新的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加密数据防丢失方法,对远程实验数据传输过... 在对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数据进行防丢失处理时,传统方法将加密数据流量全部汇聚在一个节点中,但在传输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有效防止加密数据丢失。提出一种新的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加密数据防丢失方法,对远程实验数据传输过程进行分析,对待传输实验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令各段原始数据数量相同且等长,将段作为单位,完成对段内数据包的编码传输、缓存及解码;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融合算法,通过准备阶段、初始化阶段、实验数据融合阶段和加密数据防丢失验证阶段,对远程实验数据传输中加密数据进行防丢失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准确性高,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加密数据丢失,隐私保护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实验数据传输 加密数据 防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码分多路传输原理实验平台研制
5
作者 杨东凯 胡国英 宜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10期24-26,85,共4页
详细分析了码分多路传输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利用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所设计的码分多路传输原理实验平台硬件组成,并讨论了软件的编程语言,以一个具体的码分多路传输实例为对象,分析了整个平台中的仿真结果。为信息传输相关课程中的多路传输... 详细分析了码分多路传输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利用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所设计的码分多路传输原理实验平台硬件组成,并讨论了软件的编程语言,以一个具体的码分多路传输实例为对象,分析了整个平台中的仿真结果。为信息传输相关课程中的多路传输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分多路 传输原理实验平台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软件无线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志勇 汤安琪 +1 位作者 王加佩 张云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5083-15091,共9页
混凝土结构过早失效及日常维护等耐久性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氯离子传输是决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和耐久性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结构工程实际服役过程中,水泥基复合材料很难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 混凝土结构过早失效及日常维护等耐久性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氯离子传输是决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和耐久性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结构工程实际服役过程中,水泥基复合材料很难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非饱和状态下水泥基材料氯离子的传输性能。过去几十年里,有各种不同测试氯离子传输的实验方法,如自然扩散法、电迁移法、电阻法和压力渗透法等。虽然自然扩散法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操作繁琐,达到稳态扩散非常耗时。为了加速氯离子的迁移,研究者们提出了电加速实验、加压力渗透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氯离子传输实验外,也有一些新的实验方法被提出,如半电池法,根据元素示踪法测定氯离子分布。除了实验外,还可通过模型来模拟氯离子在非饱和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传输,依据模型主要有考虑氯离子扩散的Fick定律,考虑扩散和对流耦合的扩散-对流模型。此外,考虑湿度、干湿交替和水分子传输等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建立了氯离子传输模型。本文综述了氯离子在非饱和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传输性能,包括氯离子的传输实验、氯离子非饱和传输模型和氯离子传输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非饱和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传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水分含量,低于临界饱和度时由于没有水分连通孔隙导致氯离子无法传输;掺合料混凝土比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混凝土有更小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扩散-对流模型更适用于非饱和水泥基材料。展望未来,需要简单、准确的实验方法,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非饱和状态 氯离子 传输实验 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_(10)波在矩形波导中传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锦 温少璞 杜九林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4-56,共3页
采用 3cm的微波传输实验系统 ,对TE10 波在矩形波导中的基本参量进行测量 .结果表明 ,TE10 波在矩形波导中传播 ,其终端分别为匹配负载和终端短路时 ,波导中将分别呈现行波和驻波 ,而在一般情况下 ,波导中则呈现混波 .
关键词 TE10波 传输特性 微波传输实验 矩形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色列找到营养物质“传输工具”为营养食品研发开辟了新途径
8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1-281,共1页
科技日报2006年12月30日讯,以色列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牛奶中的干酪素胶束承担着营养物的传递工作,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物质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营养物传输实验。
关键词 营养物质 传输实验 以色列 营养食品 研发 工具 研究人员 干酪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性能测试
9
作者 李攀峰 周勇 任锐 《兵工自动化》 2005年第4期104-105,共2页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性能测试对象包括消息传输、任务切换和时钟中断处理时间,及信号任务同步速度,由两台兼容PC完成。消息传输包括客户及服务任务。同步测试中两任务间在一个循环中来回发送信号实现同步。切换时间中每个任...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性能测试对象包括消息传输、任务切换和时钟中断处理时间,及信号任务同步速度,由两台兼容PC完成。消息传输包括客户及服务任务。同步测试中两任务间在一个循环中来回发送信号实现同步。切换时间中每个任务通过一个循环把控制权交给对方。中断处理时间是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服务程序返回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 性能测试 消息传输 任务切换 任务同步实验 消息传输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固体激光技术讨会在蓉召开
10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0-560,共1页
2007年8月15日,由兵科院主办、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承办的“高能固体激光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会聚一堂,就高能激光技术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大家分别对激光大气传输实验、激光跟踪、高能... 2007年8月15日,由兵科院主办、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承办的“高能固体激光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会聚一堂,就高能激光技术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大家分别对激光大气传输实验、激光跟踪、高能激光等领域做了最新的研究情况通报,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展开演讲。与会专家认为,这次研讨会有利于推动高能固体激光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激光技术 高能激光 技术研讨会 物理研究所 科研院所 传输实验 激光跟踪 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通信
11
《中国光学》 EI CAS 1998年第1期65-67,共3页
TN929.11 98010444高速大容量密集波分复用光纤传输实验系统=Highspeed and high eapascity HD-WDM opticalfiber communication testbed[刊,中]/谢世钟,刘凤海,孙成城(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激光与红外.-1997,27(1).-42-47介绍863... TN929.11 98010444高速大容量密集波分复用光纤传输实验系统=Highspeed and high eapascity HD-WDM opticalfiber communication testbed[刊,中]/谢世钟,刘凤海,孙成城(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激光与红外.-1997,27(1).-42-47介绍863计划光电子主题建立的光电子器件试验床的概况及最近的实验结果。图8参5(李瑞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技术 渐变折射率光纤 密集波分复用 孤子到达时间抖动 光电子器件 实验结果 传输实验系统 光子学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lute transmission in heap leaching processing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金枝 吴爱祥 +1 位作者 杨保华 江怀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6期838-841,共4页
Solute transmission in saturated ore heap was studied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CD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ss transportation in porous media was solved by characteristic diffe... Solute transmission in saturated ore heap was studied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CD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ss transportation in porous media was solved by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method to giv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ferrous ion in the ore column. To calibrate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a column test was performed using infiltration of sulfide ferrous solutio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s c0=0.04 mol/L) on a 100 cm high column composed of ore particles smaller than 10 mm for 2.5 h. The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modeling 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as used for column test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n the whole tren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the numerical method, and the parameters chosen can reflect the rule of ferrous ion transmission in ore he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p leaching solute transmission dynamic experiment numer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国杰 刘向伟 +2 位作者 陈友明 郭兴国 邓永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69-674,共6页
A new facility was presented which can expediently and cheaply measure the transient moisture content profile in multi-layer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Then,a common multi-layer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 was provided,whi... A new facility was presented which can expediently and cheaply measure the transient moisture content profile in multi-layer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Then,a common multi-layer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 was provided,which was constructed by cement mortar-red brick-cement plaster.With this kind of building envelope installed in the south wall,a well-controlled air-conditioning room was set up in Changsha,which is one of typical zones of hot and humid climate in China.An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 multi-layer building envelope in summer,both in sunny day and rainy day.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rick and cement mortar a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out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at this interface keeps more than 80% for a long-term,which can easily trigger the growth of mould.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rick and cement plaster change a little,and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in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wall whose interior surface is affixed with a foam plastic wallpaper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wall without wallpaper.The heat transfer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the envelope are coupled stro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transient moisture content multi-layer porous building envelo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two-way amplifier forward relaying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被引量:1
14
作者 师晓晔 葛建华 +1 位作者 李靖 张沉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987-992,共6页
In order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wo-way amplifier forward(AF) relaying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an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ment scheme is proposed in this work. Fir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way A... In order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wo-way amplifier forward(AF) relaying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an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ment scheme is proposed in this work. Fir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way AF relaying mode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the resultant instantaneous SNRs at end nodes is obtained. Then, by using a high SNR approximation, outage possibility is acquired and its simple closed-form expression is represented. Specially, for using the energy resource more efficiently, a low-complexity power allocation and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policy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wo-way AF relay system. Finally, relay priority region is identified in which cooperative diversity energy gain can be achieved. The computer simulations are presented to verify our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policy outperforms direct transmission by an energy gain of 3 dB at the rel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less than 0.001.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two-way AF relaying transmission loses the two-way AF relaying transmission loses its superiority to direct transmission in terms of energy efficiency when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reaches 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IFY-AND-FORWARD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cooperative energy gain energy efficiency outage probability two-way rel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