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中停 何伟 +1 位作者 刘向华 张爱凤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2年第5期782-788,共7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与“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且均存在涉及面广、理论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等问题。在2019年合肥工业大学全面调整包括建环专业在内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与“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且均存在涉及面广、理论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等问题。在2019年合肥工业大学全面调整包括建环专业在内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能力,且要求大量压缩专业课学时的背景下,尝试将原本开设的两门课合并为一门“传热传质学”。基于两门课主流教材内容,细致地整理了传热传质学的教学内容及学习重难点,整合删减了原有两门课重复陈述的知识点。利用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及网络在线MOOC资源,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启发式教学模式,并丰富了课程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在有限的课内学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传热传质学 改革 雨课堂 MO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环境传质学》
2
作者 齐庆梅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7-57,共1页
该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建筑环境空气温度和污染物控制规律、方法、系统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的学术专著。
关键词 建筑环境 传质学 控制规律 空气温度 术专著 污染物 国内外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李芬芳 耄耋重新——清华大学庆祝王补宣院士90寿辰
3
作者 鹏飞 杨震 《太阳能》 2012年第22期38-39,共2页
在我国有很多活跃在各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泰斗,他们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花甲之年仍耕耘不辍。我国著名热工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学者和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传热学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教授... 在我国有很多活跃在各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泰斗,他们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花甲之年仍耕耘不辍。我国著名热工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学者和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传热学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补宣先生就是这么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院院士 清华大 工程热力 术带头人 研究事业 传热传质学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封液桥内热毛细对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岚 李友荣 +1 位作者 曾丹苓 王忠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3-598,共6页
建立了液封液桥(不相溶混的双层同轴液柱)内热毛细对流的物理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利用有限差分格式对微重力条件下液封液桥内热毛细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双层液柱主流区的温度场和流场,证实了液封技术能削弱液桥主流区的... 建立了液封液桥(不相溶混的双层同轴液柱)内热毛细对流的物理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利用有限差分格式对微重力条件下液封液桥内热毛细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双层液柱主流区的温度场和流场,证实了液封技术能削弱液桥主流区的热毛细对流,从而提高浮区晶体生长质量,找出了液封厚度以及内、外层流体物性参数比对液桥内热毛细对流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学 液封液桥 热毛细对流 数值模拟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碳颗粒对端头帽烧蚀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海明 王荣乾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碳/碳复合材料在强激波作用下出现烧蚀与剥蚀,剥蚀下来的碳颗粒由多种因素(如几何形状、速度梯度等)引起旋转.根据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N-S方程,分析了战略导弹再入时端头帽烧蚀与碳颗粒的旋转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碳颗粒的旋转有利于... 碳/碳复合材料在强激波作用下出现烧蚀与剥蚀,剥蚀下来的碳颗粒由多种因素(如几何形状、速度梯度等)引起旋转.根据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N-S方程,分析了战略导弹再入时端头帽烧蚀与碳颗粒的旋转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碳颗粒的旋转有利于防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颗粒 烧蚀 端头 碳/碳复合材料 气动热力 传热传质学 几何形状 速度梯度 旋转效应 战略导弹 研究结果 剥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蚀热防护专题序言
6
作者 朱庆勇 《气体物理》 2021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气动加热会影响飞行安全,需要采用合适的热防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再入大气层问题以来,烧蚀热防护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已然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热防护方式之一.烧蚀过程包含了相变烧蚀、...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气动加热会影响飞行安全,需要采用合适的热防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再入大气层问题以来,烧蚀热防护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已然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热防护方式之一.烧蚀过程包含了相变烧蚀、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等类型,是多相流与渗流、空气动力学、传热传质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学 机械剥蚀 领域交叉 空气动力 科交叉 热防护 飞行安全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庆松 彭培英 +1 位作者 李洪涛 李鑫达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7,共9页
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法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广泛的减小器件传热阻力的方法。根据固-固界面状态增加界面的有效接触,可强化界面热传导。首先,概述了固-固界面热阻的产生机理;其次,梳理了界面状态(平面接触和沟槽接触)、粗糙度、界面压力、热... 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法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广泛的减小器件传热阻力的方法。根据固-固界面状态增加界面的有效接触,可强化界面热传导。首先,概述了固-固界面热阻的产生机理;其次,梳理了界面状态(平面接触和沟槽接触)、粗糙度、界面压力、热界面材料等固-固界面热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第三,介绍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方法的最新进展;最后,分析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应从界面结构、压力/平面度、固-固接触材料本身的物性参数、超薄黏合层热界面材料等单独或共同作用的方向上深化降低界面热阻的研究,为其在强化电子散热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传热传质学 界面结构 接触热阻 粗糙度 界面压力 热界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氧水在Fe(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冬 程延海 +2 位作者 冯世哲 连佳 白恒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为了研究溶解氧含量对Fe基换热表面腐蚀行为的影响机理,根据第一性原理,对O2单分子、H2O单分子和溶氧水体系在Fe基换热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采用GGA/PBE,近似计算吸附过程中的吸附能量、态密度及布居数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水溶液... 为了研究溶解氧含量对Fe基换热表面腐蚀行为的影响机理,根据第一性原理,对O2单分子、H2O单分子和溶氧水体系在Fe基换热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采用GGA/PBE,近似计算吸附过程中的吸附能量、态密度及布居数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水溶液中溶液与Fe基表面存在表面吸附,水分子趋向于顶位吸附,氧分子趋向于Griffiths吸附;H2O分子在Fe(001)表面吸附而相互作用时,引起了界面双电层电荷分布的变化,使Fe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导致表面电位发生变化;O2分子在Fe(001)晶面吸附时,促使Fe(001)表面原子失去电子,表面电位增加,O2分子与表面Fe原子易于发生电子转移,其中O原子的2p轨道对于O2分子在Fe(001)晶面的吸附起主要作用;随着溶氧水体系中O2分子所占比例的增大,吸附能的绝对值也随之增加,Fe基换热表面相互作用更强。研究探明了不同溶氧量对Fe基换热表面腐蚀的影响规律,为实验研究金属基体腐蚀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传热、传质学 第一性原理 溶氧水体系 分子吸附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Z003170冶金热工:理论发展综述——《ИЗBECTИЯ BYЗ ЧEPHαЯ MERAЛYPRИЯ》
9
作者 郭伯伟 《工业加热》 CAS 2007年第3期3-3,共1页
近30年来冶金热工在内容和发展方向方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最主要的是增大了对冶金工业各种工艺设备中的热物理(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学)和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数学模拟的可能性。理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和应用... 近30年来冶金热工在内容和发展方向方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最主要的是增大了对冶金工业各种工艺设备中的热物理(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学)和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数学模拟的可能性。理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和应用大型综合程序,以解决复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工业 热工 综述 传热传质学 流体动力 模拟 过程 工艺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locity of a Liquid Drop with a Sorption-Controlled Surfactant
10
作者 陈晋南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1996年第2期116+107-116,共11页
The terminal velocity of a liquid droplet settling in a sulfactant solution has been studied for the non-linear adsorption Langmuir frameworks accounting for monolayer saturation and non-ideal surfactant interactions.... The terminal velocity of a liquid droplet settling in a sulfactant solution has been studied for the non-linear adsorption Langmuir frameworks accounting for monolayer saturation and non-ideal surfactant interactions. Most prior research uses a linear adsorption model which cannot capture these effects, The Maragoni migration of a liquid drop settling through a surfactant solution is examined by using Langmuir framework. Th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Ceq is assumed large enough for the surfactant mass transfer to be adsorption-controlled. Langmuir model generates non-linear Marangoni stresses which diverge in the limit of approaching ∝, strongly retarding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angoni stresses non-linear adsorption Langmuir isotherm phpsco-chemical hydrodynamics mass transfer dynamic surface t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gas desorption based on the pulsating injection 被引量:4
11
作者 Ni Guanhua Lin Baiquan +3 位作者 Zhai Cheng Li Quangui Peng Shen Li Xianzh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5期631-636,共6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gas desorption based on the pulsating injection (PI), the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kinetic process of methane desorption in terms of the PI and 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gas desorption based on the pulsating injection (PI), the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kinetic process of methane desorption in terms of the PI and hydrostatic injection (H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inetic curves of methane desorption based on PI and HI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diffusion model can best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 ane desorption. Initial velocity, diffusion capacity and ultimate desorption amount of methane desorption after P!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fter HI, and the ultimate desorption amount increases by 16.7-39.7%. Methane decay rate over the tim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HI. The PI influences the diffusion model param- eters, and it makes the mass transfer Biot number B'_i decrease and the mass transfer Fourier series F'_0 increase. As a result, PI makes the methane diffusion resistance in the coal smaller, methane diffusion rate greater, mass transfer velocity faster and the disturbance range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wider than HI.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methane desorption based on PI is better than that of 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ting injection Hydrostatic injection Methane desorption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s genetics study of rhodopsin point mutation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12
作者 张晓莉 阴正勤 +1 位作者 张雪 府伟灵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4年第5期297-301,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and pattern of rhodopsin (RHO)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Methods: 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 (CSGE)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we...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and pattern of rhodopsin (RHO)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Methods: 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 (CSGE)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were applied to detect point mut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five coding exons and splice sites of RHO gene in 98 index patients with RP. Results: Four patients of one ADRP family were found to have a missense mutation at codon 347, Pro347Leu. One late-onset RP patient and her daughter, without clinical expression at present, were discovered to have a novel frameshift mutation at codon 327, Pro327 (1-bp del) . Neither of the two mutations was found in 100 normal controls. Ala299Ser was found in one RP patient. Two control subjects also had Ala299Ser, suggesting its nonpathogenicity and jus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Conclusion: Two RP patients had rhodopsin mutations, thus the expected frequency of RHO mutations in RP is about 2.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3%-4.4%). A highly conserved C-terminal sequence QVS(A) PA was altered due to Pro347Leu and thereby misdirecting rhodopsin to incorrect subcellular location. Loss of all phosphory-lation sites at the C-terminus and a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 QVS(A)PA may occur because of Pro327(1-bp del) . To elucidate the predominant biochemical defects in such mutant, transgenic mice and transfected culture cells carrying Pro327(1-bp del) would be of great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itis pigmentosa RHODOPSIN MUTATION 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 SEQUEN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