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cel在萃取塔传质单元数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爱东 杨红晓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3期76-79,共4页
Excel作为功能极强的电子表格软件,可应用于某些工程分析与计算。以化工实验中的萃取塔传质单元数为例,选择不同的等份数n,,实现了图解积分法的Excel计算,允许精度范围内得到了计算量最小的n,值及相应的萃取塔传质单元数。
关键词 EXCEL 萃取 传质单元数 图解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气体吸收传质单元数的方法
2
作者 王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A00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传质单元数 递推算法 气体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质单元数的数值积分法
3
作者 魏安邦 《中国大学教学》 1988年第4期36-38,共3页
现行化工原理教材,在吸收塔的计算中,对填料层的高度表示为:传质单元高度乘以传质单元数。由于气液平衡关系的不同,传质单元数有各种计算方法。当平衡线不是直线而为曲线时,一般采用图解积分法。这种方法是以 Y=Y1、Y=Y2、1/(Y—Y*)=O... 现行化工原理教材,在吸收塔的计算中,对填料层的高度表示为:传质单元高度乘以传质单元数。由于气液平衡关系的不同,传质单元数有各种计算方法。当平衡线不是直线而为曲线时,一般采用图解积分法。这种方法是以 Y=Y1、Y=Y2、1/(Y—Y*)=O 三条直线与所得函数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为所求的积分值,亦即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单元数 图解积分法 化工原理 值积分法 气液平衡 曲线 填料层 陈敏恒 积分值 洗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疏水纤维栅强化排风流热湿传递过程模型与试验
4
作者 巫升祥 陈世强 +4 位作者 邓欢 黄敏华 郭渊昊 吴志荣 蒋加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1632,共11页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维栅气液热质交换试验,引入无量纲间距比,量化几何尺寸与水气比对气液热湿传递的影响。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求解理论模型,探寻纤维栅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火积]耗散最小为传递过程优化目标,Le与[火积]耗散热阻成正相关,Le趋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越小,提取热量越多,强化热湿传递过程。具体为,当纤维栅间距比为8、水气比为0.73时,NTU_(m)随水气比增长越显著,风温最高降低8.1℃,相较于空腔状态下温降提高2℃,焓降值达到17.62kJ/kg。再者,间距比越大,水膜更新频率快,增加气液接触次数,降温幅度越高,空气侧传热效率达到33%,水侧加热效率呈现上升趋势,热湿交换更趋完善;间距比越小,纤维填充率高,纤维栅持液量增加,水侧加热效率提高显著,但是,空气侧传热效率较低,热湿交换远离极限。所得结论,揭示纤维栅强化热湿能量提取的机理,指导纤维栅几何参数优选,实现高效提取特定水气比范围内排风流余热资源,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排风 纤维栅 热湿传递 传质单元数 [火积]耗散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同位素氘从气相到液相的催化交换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阳明 王和义 +5 位作者 刘俊 付中华 王昌斌 韩军 夏修龙 汤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2,共4页
采用Pt-SDB疏水催化剂与亲水填料按1:4混装进行氘从气相到液相的催化交换实验,研究影响传质单元数及氘转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为获得较大的传质单元数,需选择合适的操作温度及交换气流速;液体流量增加,转化率提高,但液体流量达到一定程... 采用Pt-SDB疏水催化剂与亲水填料按1:4混装进行氘从气相到液相的催化交换实验,研究影响传质单元数及氘转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为获得较大的传质单元数,需选择合适的操作温度及交换气流速;液体流量增加,转化率提高,但液体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氘转化率几乎不再变化;催化柱长度对氘转化率有较大影响,交换气流速2 m3/h、液体流量1~2 kg/h、45℃时,4 m柱长下的氘转化率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催化剂 氢同位素 传质单元数 转化率 操作温度 催化交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脱硫喷淋塔本体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毅 李荫堂 李军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1,共3页
对湿式烟气脱硫喷淋塔本体尺寸进行了分析 ,结合已有的工程设计经验 ,给出了确定喷淋塔本体尺寸的具体步骤 ,并讨论了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烟气脱硫 喷淋塔 本体设计 吸收塔 传质单元数 烟气脱硫系统 火力发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化工计算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俏 范圣第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用MATLAB计算化工过程中的汽-液平衡组成及温度、气体吸收的传质单元数和烟道气组成,研究基于MATLAB的非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组和定积分的计算功能。结果表明:在MATLAB的环境下,编程容易、计算方便、效率高。
关键词 MATLAB 汽-液平衡组成 传质单元数 烟道气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A-co-CTS)两性型规整吸附介质的制备及动态吸附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大刚 陈晓玲 +2 位作者 陈崇城 王志文 李云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978,共8页
以丙烯酸(AA)、壳聚糖(CTS)为单体,选用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取代传统胺类还原剂,通过低温冷冻聚合法一步制备了富含—COOH基团和—NH2基团的两性型规整吸附介质p(AA-co-CTS),聚合时间从文献报道的18h缩短至5h。通过SEM对p(AA-co-CTS)... 以丙烯酸(AA)、壳聚糖(CTS)为单体,选用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取代传统胺类还原剂,通过低温冷冻聚合法一步制备了富含—COOH基团和—NH2基团的两性型规整吸附介质p(AA-co-CTS),聚合时间从文献报道的18h缩短至5h。通过SEM对p(AA-co-CTS)规整吸附介质进行表征,其内部孔隙连续,孔径范围为100~500μm。聚合最优配方为:引发剂过硫酸铵(APS)与VC总质量分数为0.75%(以聚合体系总质量计,下同),VC与APS的质量比为0.5∶1.0,单体总质量分数为7%(以聚合体系总质量计,下同),m(CTS)∶m(AA)=0.2∶1.0,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质量分数为1.05%(以聚合体系总质量计,下同)。借助吸附传质单元数(NTU)法探究了传质参数与多肽吸附操作条件的关系,并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液流速3~4 mL/min,吸附温度293.15 K,进料液质量浓度400~500 mg/L。所制备的两性型分离介质属于超大孔隙规整介质,最大动态吸附容量为74.5~79.4 mg/g,应用上可取代传统吸附工艺中需过滤、离心及层析等单元操作的散装吸附树脂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介质 共聚物 离子交换 传质单元数 多肽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湿排风热质传递模型及不可逆换热过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樊思雨 陈世强 +5 位作者 李瑾 黄敏华 吴世先 刘纯玉 吴涛 戚子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75-2483,共9页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传递试验。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明确了热质传递的实际不可逆换热过程,并揭示了Le与火积耗散热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过程具体表现为减湿冷却过程和类等湿冷却过程。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经低温喷淋水换热后,最大温差可达到6.3℃,含湿量差为3.12 g/kg,该过程中Le偏离于1,Le与火积耗散热阻呈正比关系,当Le逼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逼近于0,可达到最优换热效果;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类等湿冷却,主要表现为高湿排风经过减焓冷却达到饱和状态后,空气状态沿饱和线变化直至换热完成,且排风出口温度接近于排风进口露点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类等湿冷却过程中热质传递火积耗散热阻远大于减湿冷却过程,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更有利于热质传递。在设计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时,为使换热单元内高湿空气进行减湿冷却,实现热湿能量的高效提取,风流速度应不大于4 m/s,水气比不低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排风 热质传递 传质单元数 刘易斯 火积耗散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废液萃取回收乙酸及工程设计分析
10
作者 王海涛 傅忠君 王倩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96-198,共3页
选用萃取塔从工业废水中萃取回收乙酸,优化选定了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设计计算了塔径、塔高,优化选定了萃取工艺技术参数。
关键词 乙酸 液泛 塔径 传质单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