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荷载交替作用下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金爽 公衍茹 +3 位作者 黄斌 隋䶮 杨亮 李龙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73,共13页
传统风格建筑枋–柱节点因其构造特点难以满足现行结构抗震设防的要求。选取传统风格建筑典型双枋–柱节点,研究其力学性能,并将其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黏滞阻尼器相结合,共设计3个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包括两个附设黏滞阻... 传统风格建筑枋–柱节点因其构造特点难以满足现行结构抗震设防的要求。选取传统风格建筑典型双枋–柱节点,研究其力学性能,并将其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黏滞阻尼器相结合,共设计3个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包括两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试件及1个未附设阻尼器的对比试件。通过对3个试件交替施加快速往复正弦波荷载及谐波荷载,分析加载全过程中试件的破坏特性及破坏机制,通过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及变形性能、耗能能力及刚度退化等指标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合理设置黏滞阻尼器可显著提升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的力学性能。各试件破坏时形成的梁铰机制,呈现弯剪型破坏形态,试件滞回环的形状呈反“S”形,符合抗震设计要求;附设黏滞阻尼器后,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更为饱满,承载能力提升32.8%~66.4%,延性系数提高13.7%~17.0%,耗能能力提高29.1%~31.1%,刚度退化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且后期趋于稳定,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试件刚度的退化速率。各试件经正弦波荷载循环作用后产生一定的损伤累积,附设阻尼器试件在正弦波及谐波荷载交替作用下的剩余刚度高于对比试件。研究结果可为传统风格建筑的进一步探究及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双枋–柱节点 黏滞阻尼器 力学性能 循环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快速循环加载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金爽 公衍茹 +1 位作者 隋䶮 黄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1-480,共10页
针对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抗震性能较差的问题,将其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以提升其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类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共设计3个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包括2个设置阻尼器的试件及1个对比试件,并对其进行了施加快速谐波荷载的... 针对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抗震性能较差的问题,将其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以提升其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类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共设计3个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包括2个设置阻尼器的试件及1个对比试件,并对其进行了施加快速谐波荷载的试验。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试件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对比试件,滞回曲线更加饱满,耗能能力及延性性能优于对比试件,刚度及强度退化慢于对比试件,表明将黏滞阻尼器与传统风格建筑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黏滞阻尼器 双枋-柱节点 谐波荷载 滞回曲线 承载能力 刚度退化 强度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荷载下传统风格建筑双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薛建阳 马林林 +1 位作者 隋龑 董金爽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7,共10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抗震性能,进行了2个节点试件的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包括一个典型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和一个单梁-柱节点。观察了节点试件的受力过程及破坏特征,研究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抗震性能,进行了2个节点试件的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包括一个典型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和一个单梁-柱节点。观察了节点试件的受力过程及破坏特征,研究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刚度及承载力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梁-柱节点,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承载力和刚度较高,其耗能能力和位移延性略小于单梁-柱节点;两者刚度退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上,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试件的变形及耗能能力较强,抗震性能良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对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研究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上下梁间距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和上下梁间距的增大,试件的承载力随之提高;随轴压比增大,试件的承载力有一定提高,但延性降低;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延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双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动力循环加载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动力循环加载性能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建阳 董金爽 +3 位作者 隋龑 刘祖强 何振华 王旭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27,共10页
进行了4个附设黏滞阻尼器及2个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获得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分析其延性、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 进行了4个附设黏滞阻尼器及2个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获得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分析其延性、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延性及耗能性能良好。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延性等性能;非线性模拟分析得出的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该类构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轴压比、混凝土强度、方钢管屈服强度、阻尼器关键参数等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方钢管屈服强度、阻尼系数提高,试件承载能力逐渐增大;随轴压比及混凝土强度增大,试件的承载力虽有提高,但试件延性逐渐降低;提高方钢管屈服强度,试件延性增大;随着阻尼指数的增大,试件的承载力和位移延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表明要提高附设黏滞阻尼器试件的抗震性能,应合理选择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黏滞阻尼器 梁-柱节点 动力循环加载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及弹塑性时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薛建阳 李亚东 +1 位作者 戚亮杰 王戈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46,共10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设计制作了试验模型,对其进行拟动力试验,得到钢框架结构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应变分布、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滞回特性和耗能性能等,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框架进行...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设计制作了试验模型,对其进行拟动力试验,得到钢框架结构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应变分布、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滞回特性和耗能性能等,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框架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其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当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人工波和汶川波的加速度峰值为70gal、200gal和400gal时,钢框架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没有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和破坏。当汶川波的加速度峰值达到620gal时,柱Z-1的斗与柱Z-2大跨一侧的拱相继屈服,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此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03,且骨架曲线仍呈上升趋势,说明该钢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侧能力和较高的承载力。结构的屈服顺序为斗栱先屈服,然后梁端屈服,最后柱脚屈服,该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钢框架结构 拟动力试验 抗震性能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RC-CFST组合框架拟动力试验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薛建阳 翟磊 +2 位作者 赵轩 李海博 葛鸿鹏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4,共11页
对一缩尺比为1/2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RC)-钢管混凝土(CFST)组合框架模型进行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及汶川波等地震波作用下的拟动力试验,得到该模型的自振频率以及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等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结构的破坏过程、... 对一缩尺比为1/2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RC)-钢管混凝土(CFST)组合框架模型进行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及汶川波等地震波作用下的拟动力试验,得到该模型的自振频率以及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等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结构的破坏过程、恢复力特征曲线及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研究表明:乳栿为模型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随着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框架模型的自振频率下降,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减小,模型结构的恢复力特征曲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捏缩'效应。由应变分析可知,金柱纵筋先于檐柱纵筋屈服;乳栿和混凝土柱为模型结构的主要耗能构件。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试验模型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框架的出铰顺序依次为乳栿两侧、金柱柱底、檐柱柱底、金柱CFST柱底部及檐柱CFST柱底部。在峰值加速度为0.70g的El Centro波作用下,模型柱架的极限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与规范规定的限值较为接近,表明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RC-CFST组合框架 拟动力试验 抗震性能 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薛建阳 戚亮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48-153,158,共7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恢复力特性,以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一榀单层两跨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为原型,按照1/2缩尺比例制作了试验模型,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记录并分析了其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得到了骨架曲线各特...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恢复力特性,以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一榀单层两跨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为原型,按照1/2缩尺比例制作了试验模型,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记录并分析了其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得到了骨架曲线各特征点的试验数据。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无量纲化的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在各加载阶段的刚度退化曲线方程,最终建立适用于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受力过程可以分为次要构件屈服、主要构件破坏及整体结构失效三个阶段;所建议的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很好地反映了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特征与滞回特性,可用于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钢框架结构 恢复力模型 刚度退化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方形SRC-圆形RC变截面组合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薛建阳 马林林 +2 位作者 葛朱磊 吴琨 刘祖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方形型钢混凝土(SRC)-圆形钢筋混凝土(RC)变截面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对2个足尺传统风格建筑变截面组合柱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延性及耗能性能。研究表明:传统风格...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方形型钢混凝土(SRC)-圆形钢筋混凝土(RC)变截面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对2个足尺传统风格建筑变截面组合柱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延性及耗能性能。研究表明:传统风格建筑方形SRC-圆形RC变截面组合柱的破坏主要是由变截面处上柱型钢和钢筋屈服及混凝土压碎剥落造成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刚度和强度退化小;破坏时,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18~3.76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289~0.338之间,具有良好的变形和耗能性能。在试验基础上,利用ABAQUS建立试件三维模型,进行了混凝土强度、轴压比、型钢屈服强度、上下柱线刚度等参数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型钢屈服强度增大,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增大,但其延性降低;增大轴压比,试件的水平承载力降低,延性系数减小;而随上、下柱线刚度比增大,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和延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型钢混凝土方柱 抗震性能 变截面组合柱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力影响参数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董金爽 隋龑 薛建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7,共8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2个节点试件的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包括1个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试件和1个单梁-柱节点对比试件,获得了试件的恢复力特征曲线。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采用ABAQUS软件建...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2个节点试件的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包括1个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试件和1个单梁-柱节点对比试件,获得了试件的恢复力特征曲线。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试件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轴压比、混凝土强度、上下梁间距及配箍率等关键参数为关联因子,对影响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力的关键参数进行关联度计算,得出了各参数对其承载力影响权重排序。结果表明:相对于单梁-柱节点,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承载力及耗能能力较高,滞回曲线更饱满,但其位移延性略小于单梁-柱节点;总体上,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试件节点域的变形及耗能能力较强,抗震性能良好;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力关键影响因素的权重依次为混凝土强度、配箍率、型钢强度、轴压比;所得结论为传统风格建筑力学性能及承载力计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双梁-柱节点 承载力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双枋-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金爽 公衍茹 +1 位作者 姜宝石 隋龑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9-688,共10页
目的研究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力学特性。方法设计了3个典型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及1个单枋-柱节点试件,对其施加正弦波动力循环荷载,对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及延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将传统风格建筑与黏... 目的研究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力学特性。方法设计了3个典型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及1个单枋-柱节点试件,对其施加正弦波动力循环荷载,对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及延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将传统风格建筑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可显著提升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的抗倒塌能力及承载力,延性性能提高了12.7%,承载力提高了15.7%;双枋-柱节点试件承载能力及延性均高于单枋-柱节点。结论在雀替位置处合理设置黏滞阻尼器可显著改善传统风格建筑双枋-柱节点试件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双枋-柱节点 黏滞阻尼器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设粘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动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占景 薛建阳 隋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9-206,214,共9页
将减震技术应用到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中,在梁-柱节点位置以粘滞阻尼器替代“雀替”。设计了三个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包括两个附设粘滞阻尼器的节点试件和一个无阻尼器的对比节点试件,模型比例均为1∶2.6。通过周期性动力加... 将减震技术应用到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中,在梁-柱节点位置以粘滞阻尼器替代“雀替”。设计了三个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包括两个附设粘滞阻尼器的节点试件和一个无阻尼器的对比节点试件,模型比例均为1∶2.6。通过周期性动力加载试验研究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附设粘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耗能能力优于无阻尼器的对比节点试件,峰值荷载相比提高了34%~46%;各节点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1.79~1.96,表明附设粘滞阻尼器对节点试件位移延性系数的影响较小;有控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是无控节点的1.1~1.5倍,说明设置于梁-柱节点处的粘滞阻尼器发挥了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钢结构 双梁-柱节点 动力加载试验 粘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枋-柱节点力学性能及地震损伤评估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金爽 隋䶮 +1 位作者 薛建阳 郭坷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0-581,共12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枋-柱节点及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的力学性能,设计了2组共计6个试件,包括4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枋-柱试件及2个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对比试件,对其在正弦波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枋-柱节点及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的力学性能,设计了2组共计6个试件,包括4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枋-柱试件及2个未附设黏滞阻尼器的对比试件,对其在正弦波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特征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及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传统风格建筑抗震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的传统风格建筑;附设黏滞阻尼器可较大幅度提升传统风格建筑抵御外荷载的能力及耗能能力,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有大幅改善,黏滞阻尼器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试件的刚度退化速率;附设黏滞阻尼器对双枋-柱节点试件抗震性能的改善程度高于单枋-柱节点试件。对试件采用多个地震损伤模型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Park-Ang与Banon损伤模型可较好地反映试验试件的损伤演化规律,可用于对该类型构件损伤规律的表征。研究结果可为传统风格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及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 损伤评估 传统风格建筑 枋-柱节点 黏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动力循环荷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金爽 隋䶮 +1 位作者 薛建阳 曹宝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3-719,共7页
通过采用快速动力加载方式,对2个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型节点的恢复力特征曲线、骨架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及加载全过程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传统风格建筑具有优良的抗... 通过采用快速动力加载方式,对2个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型节点的恢复力特征曲线、骨架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及加载全过程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传统风格建筑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相对比单梁-柱节点,双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刚度较高,滞回曲线更饱满,但其延性性能略低于单梁-柱节点;位于外围檐柱的双梁-柱构造形式具有与圈梁相类似的可加强结构整体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传统风格建筑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双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谢启芳 李朋 +2 位作者 崔雅珍 隋? 苏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5-253,共9页
在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此类节点的变形图、混凝土受拉损伤分布图、最... 在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此类节点的变形图、混凝土受拉损伤分布图、最大主塑性应变云图和单调荷载作用下的P-Δ骨架曲线等。并且对节点体积配箍率、轴压比及上梁和下梁间距等影响此类节点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ABAQUS对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随体积配箍率的增大,节点抗剪承载力提高幅度降低;随轴压比的增大,节点抗剪承载力和延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上梁和下梁间距的变化对节点抗剪影响较小,考虑到上梁和下梁的协调性及建筑的美观性,建议在不影响建筑的美观基础上,上梁和下梁间距可以适当增大,以提高节点的抗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现代建筑 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 ABAQUS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动力循环荷载累积损伤分析
15
作者 董金爽 隋龑 薛建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7-1443,共7页
为研究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地震损伤演化规律,进行6个该类型构件的动力荷载试验,并分别采用位移型、能量型及位移-能量混合型损伤模型对其进行全过程评价,采用Park-Ang模型分析试件黏滞阻尼器型号、试件类型等... 为研究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地震损伤演化规律,进行6个该类型构件的动力荷载试验,并分别采用位移型、能量型及位移-能量混合型损伤模型对其进行全过程评价,采用Park-Ang模型分析试件黏滞阻尼器型号、试件类型等因素对混凝土传统风格建筑梁柱节点损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可显著提升传统风格建筑节点的承载能力、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Park-Ang损伤模型与Banon损伤模型适用于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损伤演化规律的描述,建议对该类型节点的损伤规律表征选用该损伤模型。黏滞阻尼器型号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风格建筑的损伤演化发展;设计阻尼力大的试件虽然延性有所提高,但受荷过程中累积损伤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黏滞阻尼器 动力加载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
16
作者 李百进 《南方建筑》 2000年第1期14-18,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建筑 中国 木结构 发展 传统风格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希隆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在实地考察和俄文文献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东干人聚居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旧民居进行了考察,对这些建筑物修建的发起与资助人的身份、建设师与工匠的来源、修建的背景与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 本文在实地考察和俄文文献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东干人聚居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旧民居进行了考察,对这些建筑物修建的发起与资助人的身份、建设师与工匠的来源、修建的背景与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东干人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宗教活动场所 旧民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谢启芳 李朋 +2 位作者 葛鸿鹏 隋 吴琨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0-158,共9页
传统风格现代建筑结构是继承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的良好载体,但由于构造方法不同,使其与常规现代结构有较大的区别。通过4个模型比例为1∶1.5的传统风格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该类节点的破坏机理、承载能力、... 传统风格现代建筑结构是继承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的良好载体,但由于构造方法不同,使其与常规现代结构有较大的区别。通过4个模型比例为1∶1.5的传统风格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该类节点的破坏机理、承载能力、滞回特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分析了体积配箍率、上下梁净间距对该类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风格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在加载过程中形成了上、中、下3个小核心区,最初裂缝出现在下核心区,随后为上核心区和中核心区,最终破坏时3个小核心区均出现了"X"形剪切裂缝,其中下核心区破坏最为严重;随着体积配箍率的增大,节点极限承载力提高,滞回曲线更为饱满;随着上、下梁间距的增大,节点极限承载力基本不变,滞回曲线饱满度明显下降。与常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相比,传统风格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位移延性系数和极限阶段的耗能系数较小,延性和耗能性能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现代建筑 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预防性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介绍
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预防性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团队之一,20多年来,团队聚焦古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估、古建筑结构性能提升理论及技术、古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等研究方向。建立考虑古木时变、正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预防性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团队之一,20多年来,团队聚焦古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估、古建筑结构性能提升理论及技术、古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等研究方向。建立考虑古木时变、正交各向异性特性,节点滑移、摩擦等半刚性特征和结构摇摆行为的古建木构分析理论。提出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研发新型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保护装置,力求全面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团队还对传统风格建筑开展了系统研究,该研究不仅是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树立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建筑木结构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抗震 建造技艺 正交各向异性 加固保护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与冲突下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策探析——以临潭县冶木峡景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雪峰 龚新 +1 位作者 梁少民 刘彩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以临潭县冶木峡景区招标项目的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以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为基础,通过对规划中面临的挑战和冲突的把握和认识,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不断搜寻、验证和思考,逐步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 以临潭县冶木峡景区招标项目的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以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为基础,通过对规划中面临的挑战和冲突的把握和认识,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不断搜寻、验证和思考,逐步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规划目标和规划理念。并从景区发展的总体定位、空间结构、用地竖向、道路系统、传统建筑风格与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上述挑战和冲突,提出了规划对策。最后,针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通过"规划预研究"的形式解决景区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缺失的矛盾;并对设计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基本态度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战与冲突 传统建筑风格 规划对策 规划预研究 冶木峡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