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刀医学理论回顾及与传统针灸理论之关系初探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永莉 张树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1-834,共4页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理了《内经》中与针刀相关的理论,发现针刀理论与《内经》针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可互相诠释。针刀理论是源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在新的视角下解读传统针灸理论,可以丰富传统针灸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传统针灸 软组织损伤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针灸与传统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洪文学 樊凤杰 宋佳霖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4-84,共1页
目的:观察激光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光针组和针刺组,光针组23人,采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对照组16人,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结果:光针组的治愈率95.7%,针刺组86.5%,两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目的:观察激光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光针组和针刺组,光针组23人,采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对照组16人,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结果:光针组的治愈率95.7%,针刺组86.5%,两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神经性皮炎均有确切疗效,光针疗法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激光针灸 传统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针灸的精华及其认识偏差的产生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京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针灸在现代能否继续得到传承并发展,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及世人对其的认识与评价。传统针灸的精华是传统针灸理论和方法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评判,需要清晰地认识针灸疗法的自身特性,把... 针灸在现代能否继续得到传承并发展,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及世人对其的认识与评价。传统针灸的精华是传统针灸理论和方法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评判,需要清晰地认识针灸疗法的自身特性,把握诸多影响因素,有失于此则易产生认识偏颇,文中列举了较为突出者,并指出自我反思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针灸 针灸精华 理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受制于传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美芹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19,共3页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为自己设置的桎梏,这类课题立项时就决定了其结果的悲壮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 传统针灸 科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学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兼论针灸学作为一级学科所具备的内在条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少宗 刘保延 +1 位作者 景向红 方剑乔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0-64,共5页
讨论了针灸学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独立性,以及针灸学作为一级学科所具备的内在条件。针灸学目前还是二级学科,这一地位与其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相称,也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发展。但针灸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外部的认知只能算是从属条... 讨论了针灸学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独立性,以及针灸学作为一级学科所具备的内在条件。针灸学目前还是二级学科,这一地位与其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相称,也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发展。但针灸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外部的认知只能算是从属条件,最根本的条件取决于针灸学的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是否独立于其他一级学科。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针灸学从实践体系到理论体系,再到治疗原理的深层次本质,处处都与以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中药治疗体系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体系间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针灸学具备作为一级学科的内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针灸 现代针灸 一级学科 内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科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看针灸学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0,共2页
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经络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并没有获得任何质的深化。但传统针灸学内经验一类的从属性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针灸学核心创新的标志,其发... 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经络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并没有获得任何质的深化。但传统针灸学内经验一类的从属性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针灸学核心创新的标志,其发展和完善依然任重道远。针灸学必须要有可靠的技术和科学的指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针灸 现代针灸 针刺作用规律 科学理论 学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被引量:2
7
作者 晁储然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75,共2页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属性而排斥科学属性,不能利用文化角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果取代科学角度的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反之亦然。文化的针灸可以努力固守,以保个性的纯洁与永恒;但科学的针灸需要不断发展,以超越个性文化而走向科学大同。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 传统针灸 文化属性 科学属性 文化绑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疗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新伟 杜嘉 +1 位作者 谭克平 沈亚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Fu’s subcutanous needling,FSN)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每组40例。浮针组采用FSN结合MET,针灸组采用以阿是穴为主穴...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Fu’s subcutanous needling,FSN)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每组40例。浮针组采用FSN结合MET,针灸组采用以阿是穴为主穴的传统针灸疗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次。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ADL评分增高。(2)与针灸组相比,浮针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而ADL评分增高得更明显。(3)浮针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5%(27/40)和90%(36/40),均明显高于针灸组的35%(14/40)和72.5%(29/40)(P<0.05)。(4)治疗后,浮针组痊愈+显效者共计27例,其中治疗3次内愈显19例,占35.71%(19/27),明显高于温针灸组的35.71%(5/14)(P<0.05)。结论:FSN结合MET能够有效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缓解疼痛、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取效速捷,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肌肉能量技术 传统针灸 肱骨外上髁炎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谢文霞 董海欣 +3 位作者 叶天申 张劲军 夏君慧 黄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2期2563-2565,共3页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腹针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的对比,P<0.01,腹针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灸组;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率看,眩晕症状的改善,腹针组快于传统针灸组,而后伸不适却是传统针灸组改善快于腹针组。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同样有效,腹针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腹针 传统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