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民族音乐的传统转化
1
作者 邵永静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1年第4期59-62,共4页
音乐艺术为提高民族精神素质所必需,也是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所不可或缺的。音乐跟文学、戏剧、舞蹈一样,有自己的特点,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的一项艺术事业。 这几年来,我国民族音... 音乐艺术为提高民族精神素质所必需,也是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所不可或缺的。音乐跟文学、戏剧、舞蹈一样,有自己的特点,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的一项艺术事业。 这几年来,我国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形势相比,和社会对音乐文化的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里有个问题尚待解决,就是如何进行传统转化和艺术创新。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拟在此作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转化 音乐艺术 民族音乐 民族艺术 观众 作品 民族性 西方现代音乐 民族精神素质 音乐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武术大师”现象:滋生土壤、社会危害及破解之道——兼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包志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87,共8页
“伪武术大师”现象是在我国武术行业走向市场化与传统武术现代转化交织中出现的一种反科学、反常识的乱象。这种乱象将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武术带入谋取名利与网络恶搞的娱乐狂欢之中,不仅未能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播,反而将... “伪武术大师”现象是在我国武术行业走向市场化与传统武术现代转化交织中出现的一种反科学、反常识的乱象。这种乱象将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武术带入谋取名利与网络恶搞的娱乐狂欢之中,不仅未能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播,反而将其污名化,误导了民众的武术认知,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形象。抵制“伪武术大师”现象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武术管理制度,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推动传统武术实现新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保持审慎严肃的态度,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社会事业繁荣中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武术大师” 中国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现代转化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3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静看传统 热心想未来
4
作者 钱念孙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9,共1页
冷静看传统热心想未来钱念孙本期史学沙龙的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即在今天世纪转折的关口,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在未来的命运,颇有“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意味。源远流长而又博大... 冷静看传统热心想未来钱念孙本期史学沙龙的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即在今天世纪转折的关口,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在未来的命运,颇有“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意味。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遭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儒家思想 国学热 文化选择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文化 独立人格 儒家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新法家思潮略论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锐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2-198,207,共8页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家思潮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点,例如用现代政治理论对传统法家学说进行诠释,借法家学说来批判时代弊病与重塑国民精神等。对于新法家思潮,是值得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法家 近代中国 传统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替换相思病的文学史指标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峰山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1-209,共9页
疾病是观察人类生活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病与近代西方文学中的肺结核在各自文明系统内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指向,它们的出现与变迁,具有观察历史变动的指标意义。相思病在新文学中被"近代化的产物"肺结... 疾病是观察人类生活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病与近代西方文学中的肺结核在各自文明系统内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指向,它们的出现与变迁,具有观察历史变动的指标意义。相思病在新文学中被"近代化的产物"肺结核取代,揭示了新文学的现代属性,但其实质却是相思病的隐喻传统在新的社会与生活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此事实揭示了新文学是中国文学传统在现代的延续和转化的本质,尽管西方的影响不可低估,可促使新文学变化的主导力量是"中国问题",而非"西方关切"。所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吸纳世界文学养分才是中国文学的未来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病 肺结核 新文学 西方文学 传统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意会观的欢会神契——野中郁次郎与庄子的意会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漆捷 刘仲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4-182,288,共9页
从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及其转换载体——BA(场所)和道(境界)、两类知识的转化方式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与比较野中郁次郎与庄子意会核心思想,基于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取"创造"为核心的实践之"道"。
关键词 野中郁次郎 庄子 意会知识 言传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典阅读: 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谈起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承华 《研究生教育研究》 1997年第2期27-31,共5页
原典阅读: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谈起刘承华著名文化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毓生先生在其《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专文介绍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特殊机构——社会思想委员会(Co... 原典阅读: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谈起刘承华著名文化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毓生先生在其《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专文介绍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特殊机构——社会思想委员会(CommiteeonSo-ci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创力 社会思想 原典 生命体验 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支援意识 芝加哥 原创性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兴起、演进及前瞻 被引量:5
9
作者 江畅 朱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共10页
中国当代价值论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和兴盛,正是在提出、研究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价值论研究持续繁荣并受到普遍重视。中国当代价值论的主要成果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 中国当代价值论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和兴盛,正是在提出、研究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价值论研究持续繁荣并受到普遍重视。中国当代价值论的主要成果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交汇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对公众的观念更新、对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确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论证和辩护作用。无论从中国看还是从世界看,社会发展都需要价值论来指引,因此中国价值论界仍然面临着艰巨的研究任务。中国价值论学者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着眼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人类的美好生活,潜心研究,推出更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价值论 历史演进 理论成果 社会影响 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套盒”的现代演绎--论刘醒龙《黄冈秘卷》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一帆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158,共8页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刘醒龙在创作《黄冈秘卷》时自觉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在小说的叙事时间方面,《黄冈秘卷》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套盒"结构的预叙为非线性叙事;在小说的叙事动力方面,...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刘醒龙在创作《黄冈秘卷》时自觉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在小说的叙事时间方面,《黄冈秘卷》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套盒"结构的预叙为非线性叙事;在小说的叙事动力方面,《黄冈秘卷》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套盒"结构的"巧合"叙事动力为"寻找"叙事动力。这种对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突围与重构,不仅奠定了包括《黄冈秘卷》在内的刘醒龙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彰显出作家刘醒龙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作和解的探索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黄冈秘卷》 “中国套盒” 叙事策略 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on optimization of novel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based on quality engineering theory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万忠 赵婷 +3 位作者 李怿骏 王春燕 张宗强 段婷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519-1526,共8页
The dynamic model of a novel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system integrated with active front steering function (the novel EPS system) is built. The concepts and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of the steering road feel... The dynamic model of a novel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system integrated with active front steering function (the novel EPS system) is built. The concepts and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of the steering road feel, steering sensibility, and steering operation stability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quality engineering theory,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by integrating the Monte Carlo descriptive sampling, elitist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NSGA-II) and 6-sigma design method. With the steering road feel and the steering portability as optimization targets, the system parameters are optimized by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optimized based on quality engineering theory can improve the steering road feel, guarantee steering stability and 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thu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novel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engineering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ctive front steering road feel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