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谱系学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42,193,194,共12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谱系 “形象谱系”研究 “知识谱系”研究 后现代谱系 福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疆走廊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谱系多样性及融合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效梅 戴志中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揭示民族走廊传统村落文化谱系多样性及融合性特征,对该类型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多元一体”格局的走廊缩影认识,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以苗疆走廊为例,基于民... 揭示民族走廊传统村落文化谱系多样性及融合性特征,对该类型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多元一体”格局的走廊缩影认识,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以苗疆走廊为例,基于民族族别背景对廊域内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谱系进行识别,利用增加研究样地、多样性指数、杰卡德相似系数等方法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苗疆走廊传统村落有12类单民族及2类多民族融合文化谱系,走廊可划分为II区段及V区段;②汉少融合、苗是全廊域特征谱系;旱驿路区段的多样性最为脆弱;③全廊域有6类稀少/濒危谱系;④水驿路、旱驿路区段的特有谱系分别有3类、6类;V区段之间汉少融合、苗、汉为共有谱系;⑤全廊域、旱驿路、福泉-普安区段之间的谱系构成相似度较高;水驿路、洪江-镇远区段之间相似度最高。整体而言,苗疆走廊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谱系中以汉文化为纽带的融合谱系特征明显,各谱系在走廊中“多元共生”“多元一体”格局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走廊 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谱系 多样性及融合性 多元一体 文化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写人文论的兴衰际遇与重构机遇
3
作者 李桂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5,共12页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本土以"意象""形神"为核心的传统写人文论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化。在既往一段历史时期里,它先是经历了"以西释中"初始阶段,后被"形象塑造""人物描写"等话语体...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本土以"意象""形神"为核心的传统写人文论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化。在既往一段历史时期里,它先是经历了"以西释中"初始阶段,后被"形象塑造""人物描写"等话语体系所取代,此后又被西方"叙事学"文论所遮蔽,写人文论遭到消解、削弱。尽管如此,传统写人文论仍然凭着"观象入思""立象尽意"等诗学底蕴和"观画得趣""形神气韵"等画论底蕴,保持了一定的生命活力。在强调文化自信、文论自觉的当下,乘文论话语全球化"空间转向"之势,我们应立足本土,通过对传统写人文论蕴含的空间性画论潜质加以发掘,结合对以"意象""形神"为本的传统写人诗论、画论的激活重构,使新式写人文论谱系再度奏效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人文论 形神 典型 空间转向 传统谱系 现代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小说的文化属性及其对小说创作之影响
4
作者 陈才训 周慧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165,192,共11页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正统文人置于传统知识谱系,民间性、传闻性、实用性成为其最基本的文化属性。娱乐消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功能,它最能体现文学的审美意义,但受"文化"小说观影响的正统文人...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正统文人置于传统知识谱系,民间性、传闻性、实用性成为其最基本的文化属性。娱乐消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功能,它最能体现文学的审美意义,但受"文化"小说观影响的正统文人却对此持否定态度;一些小说家也对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表现得并不自信。"文化"小说观使小说家固守以"新闻"为小说的观念,记录新奇传闻成为小说家的基本创作方式。"传闻异辞"直接导致文言小说创作中出现"一事多载"现象,并使讲述型结构模式及超叙事结构成为文言小说重要的文本形态;"文化"小说观还对小说家题名、小说标题等"副文本"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促使一些小说家在建构文本形态时积极向传统知识谱系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传统知识谱系 审美娱乐功能 记录“新闻” 文本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