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8-52,共5页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赵方辉传统的训诂学,历时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语言文字大师的精心栽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它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考究,同义词的辨析,音义关系的探求,虚词类别,方言词汇的训释等方面取得很...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赵方辉传统的训诂学,历时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语言文字大师的精心栽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它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考究,同义词的辨析,音义关系的探求,虚词类别,方言词汇的训释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为词汇的研究做出贡献。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训诂学 联绵词 《尔雅·释诂》 释义 声训 《说文》 举隅 汉语词汇 纰缪 《经义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古籍整理中训诂学知识的运用
2
作者 董志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91-93,124,共4页
自中央号召抓紧进行古籍整理工作以来,一大批古籍相继点校、注释、今译出版。学术界有关古籍整理的研究文章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也同时推动着传统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虽是传统小学三门之... 自中央号召抓紧进行古籍整理工作以来,一大批古籍相继点校、注释、今译出版。学术界有关古籍整理的研究文章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也同时推动着传统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虽是传统小学三门之一,但它的任务、作用实在是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义、语法学知识,正确地解释古代语言,而古籍整理,概言之,即包括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要做好这几步工作,都必须始终地贯穿着训诂实践。胡适之云。“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可明,然后义理可定。”本文试图从古籍校勘,标点、注释等几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训诂学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训诂学 古籍校勘 颜师古注 学术界 汉书 三国志 古籍整理 治经 史记 中华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氏父子与训诂实践
3
作者 马振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61-66,共6页
清代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由衰转盛,重新崛起,有巨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语言学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训诂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训诂学的前进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指导思想上,这个时期也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摆脱了理学的束缚,恢复了朴学... 清代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由衰转盛,重新崛起,有巨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语言学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训诂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训诂学的前进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指导思想上,这个时期也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摆脱了理学的束缚,恢复了朴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突破古训,创立新解,巍然有以自立。戴震、钱大昕等人当为首要代表人物。而高邮王念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氏父子 王引之 传统训诂学 王念孙 语言学 左传 读书杂志 钱大昕 词义 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转语”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世俊 张博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82-89,共8页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语 方言词 音转同族词 常用术语 语音 语声转 语转 音转关系 传统训诂学 训诂术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方言俗语的考源及段玉裁的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宪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60-67,共8页
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释诂》“初……始也”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训诂学者在“释古今之异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释诂》“初……始也”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训诂学者在“释古今之异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通方俗之殊语”的情况怎样呢?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讲是研究得很不够的。其原因:一是经学家解经从根本上忽视方俗语词,尤其在训诂学还处于经学附庸的漫长时间里,方俗语词难于登大雅之堂,自然就谈不上在方俗语的考源上去花功夫了,即使是在训诂学隆兴的清代乾嘉时期亦不免如此。二是方俗语词的意义难于确诂。究其原因,盖有多种。择要而言: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俗语 段玉裁 方俗语词 考源 乾嘉时期 传统训诂学 汉语 郭璞 主要内容 《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古代语言学宝藏的金钥匙——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
6
作者 林玉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97-97,共1页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广阔,时间久远,古今载籍,浩如烟海。长期以来,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寻找原书常不可得,查阅资料又每因迭出而费工时,于是冀求有一部内容比较全面,翻阅比较方便的资料汇编。由著名语言学家。
关键词 古代语言 语言学 文字学 金钥匙 中国古代 音韵学 载籍 选材 传统训诂学 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卑”——兼论“以形说义”的局限性
7
作者 宋开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67-71,共5页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愈加突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汉字越是走向成热,它的形体的抽象性越来越高,表意性越来越差。在几经演变之后,汉字的形体与字义之间一望而知的关系便被蒙上了迷雾,同时,人们的认识在加深,语言在发展,词汇在不断地增加,文字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形说义 汉字 表意性 说文解字系传 词义发展 本义 传统训诂学 语言发展 常用义 文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