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博物馆接触的青年传统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博 刘嘉琪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5,共20页
数字文博产品在吸引青年走进“云端”博物馆的同时,也带领他们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探索青年群体从数字博物馆的接触中生成传统文化认同,刻画其表征、影响因素与过程,论文以“云游敦煌”“数字故宫”等17个代表性数字博物馆为样本,... 数字文博产品在吸引青年走进“云端”博物馆的同时,也带领他们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探索青年群体从数字博物馆的接触中生成传统文化认同,刻画其表征、影响因素与过程,论文以“云游敦煌”“数字故宫”等17个代表性数字博物馆为样本,以QQ空间中的大规模评论数据为基准材料,采用混合研究设计:第一阶段,利用扎根理论对相关评论内容进行质化研究;第二阶段,随机招募到全国4365个有效青年样本参加线上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博物馆接触是促成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的有力途径。其中,数字博物馆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展品与文化表征耦合构成吸引青年的基础条件,启动环节在于唤醒青年主体的具身联觉,加工环节在于激活个体内隐文化心理加工过程以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感知,最终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生成或强化的表现主要呈现于认知认同、情感涌现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此外,与原有文化印象的比较和集体文化记忆的勾连,作为调节因素共同影响着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数字博物馆 传统文化认同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谢守成 程仕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67-70,共4页
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从而不断强化当... 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从而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认同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高中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柴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5,共6页
从心理测量角度入手,在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卷》中文版与日文版对中日两国高中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差异产生的原因、改善策略与途径,为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传承与... 从心理测量角度入手,在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卷》中文版与日文版对中日两国高中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差异产生的原因、改善策略与途径,为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研究表明:1)国籍、运动参与年限、年级水平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有着积极影响;2)日本高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更强,相应的心理表现更为积极;3)随着运动年限增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随之提升,运动参与年为11~12年在量表总分及相关维度得分最高,但达到最高点后会出现下降趋势,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4)个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在高中阶段呈现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一成不变,而是在某一阶段出现停滞甚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4-116,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微媒体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微媒体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加大了培养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难度,使得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呈现出了逐渐弱化的态势。基于此,探讨微媒体时代如何理性看待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题,进而提出应对挑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媒体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5
作者 侯艳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情感和历史的真实写照,是经过反复锤炼和长久积淀而造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历经战乱纷争,却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情感和历史的真实写照,是经过反复锤炼和长久积淀而造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历经战乱纷争,却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极大的包容性和超越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凝聚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唤起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是当务之急。自2013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被提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的决策与思路不仅仅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也体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更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视域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 传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
6
作者 马桂华 林少球 王凤 《村委主任》 2024年第7期176-178,共3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武陵山片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涵养民风、优化治理、美化环境的功能。通过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武陵山片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涵养民风、优化治理、美化环境的功能。通过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路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乡村振兴 文化队伍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融入 优化治理 传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政治灾难视野下的认同与文化斗争
7
作者 塔德斯·布克辛斯基 佟建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6,共4页
波兰总统专机的事故引发了波兰国内一系列纪念活动,民众否定了之前对已故总统的敌意,这个重新审视的过程,将成为波兰传统认同回归公共领域的开端。波兰历史上经历了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历程,在后一阶段中,波兰在公共领域形成了一... 波兰总统专机的事故引发了波兰国内一系列纪念活动,民众否定了之前对已故总统的敌意,这个重新审视的过程,将成为波兰传统认同回归公共领域的开端。波兰历史上经历了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历程,在后一阶段中,波兰在公共领域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界限。波兰人民在反抗这个强加的界限、找回传统认同的过程中团结起来,已故总统就是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争 传统认同 总统 自由主义民主 一般性界限 欧盟 左翼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与传统
8
作者 邓鸿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唐代的韩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苏轼歌颂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作为哲学家,他的“道统’’论可以说开宋代理学的先河;作为文坛上的一代宗师...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唐代的韩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苏轼歌颂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作为哲学家,他的“道统’’论可以说开宋代理学的先河;作为文坛上的一代宗师,他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冲破了六朝旧规的束缚,创立了新的文体规范,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矗立的丰碑。正因为如此,韩愈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任何一种传统都是与既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相依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古文运动 中国文学史 文体规范 传统认同 唐代 存在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史 冲破传统 道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女性视角下《女人四十》中各元素的应用与解构
9
作者 郝君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期41-42,108,共3页
许鞍华作为香港著名的女性导演,从女人的视角出发,在她的代表作之一《女人四十》中,反映与揭示了处在香港社会转型期过程中的中年女性所面临的社会生存问题,成功的塑造了一位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借助多种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 许鞍华作为香港著名的女性导演,从女人的视角出发,在她的代表作之一《女人四十》中,反映与揭示了处在香港社会转型期过程中的中年女性所面临的社会生存问题,成功的塑造了一位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借助多种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展现了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以及对一种平等的两性关系的渴望与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认同 平等与尊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