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被引量:16
1
作者 庄岳 王其亨 邬东璠 《中国园林》 2005年第5期71-75,共5页
“解释就是再创造”是中国古人的普遍思维规律和创作原则,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视野,梳理了历代凸显解释学精神的哲学、美学命题,关注与园林相关的文学语言元素,如楹联题对、诗文笔记等的发展沿革,述评其在园林创作中的... “解释就是再创造”是中国古人的普遍思维规律和创作原则,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视野,梳理了历代凸显解释学精神的哲学、美学命题,关注与园林相关的文学语言元素,如楹联题对、诗文笔记等的发展沿革,述评其在园林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点景题名、象征隐喻作为重要的园林创作方法,就是在解释古代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文学语言元素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一种开放结构,能在理解与解释当中接纳新的意义,深化和传播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解释学传统 研究 文学元素 园林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进解释学的神话及其死亡 被引量:1
2
作者 覃世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76,共4页
美国学者约翰.D.卡普托认为,激进解释学滥觞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解释学的合流,虽对解释学理论有所深化,却是一种噱头的恶作剧。英国理论家特雷.伊格尔顿的著作《理论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激进解释学理论神话的死亡。
关键词 激进解释学 传统解释学 神话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研讨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泽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9-43,共5页
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研讨综述叶泽雄解释学的兴起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因其对人的理性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注重人文社会现象研究的视角转换和方法更新以及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讨而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代表着当代西方哲学演化态势... 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研讨综述叶泽雄解释学的兴起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因其对人的理性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注重人文社会现象研究的视角转换和方法更新以及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讨而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代表着当代西方哲学演化态势的一种占主导性地位的哲学思潮。其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解释学 理解和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研讨综述 社会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研究 自然认识 科学方法论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道”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胜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6,共5页
接受美学与“道”张胜冰接受美学作为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紧随着解释学而发生的,它与解释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这样说,解释学发展到后来,也就逐渐演变为接受美学。解释学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 接受美学与“道”张胜冰接受美学作为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紧随着解释学而发生的,它与解释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这样说,解释学发展到后来,也就逐渐演变为接受美学。解释学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那里,解释作为一种再创造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现代解释学 中国古代 虚实相生 解释的循环 传统解释学 隐含的读者 文本 文学理论 意义空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对话的阅读
5
作者 胡万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1-88,共8页
传统解释学主张,书写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是作者意图或本文原意的重建和再现的过程,这是一种狭隘的客观主义解释理论,因为它完全忽视了读者和解释者在接受本文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反应。当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汉斯·乔治·... 传统解释学主张,书写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是作者意图或本文原意的重建和再现的过程,这是一种狭隘的客观主义解释理论,因为它完全忽视了读者和解释者在接受本文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反应。当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汉斯·乔治·伽达默尔认为,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享有完全的主宰地位,相反,恰恰是阅读和理解之作为对话的本性在根本上制约着理解经验的敞开性。对话原则对人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它最充分地展现了所有书写文本阅读和理解现象的共性。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而同书面文本的对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对话,因为这是人类同他自己的传统展开对话的根本这经,人共所有的历史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性媒介,首先是书写文献才能继承下来。对话范畴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构成我们得以把握精神科学和历史科学等等所有解释学经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原则 文本阅读 传统解释学 作者意图 普遍意义 当代解释学 解释理论 客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语境下的文学解读与“务探诗人意旨”的文本阐释——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诗学意蕴 被引量:2
6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157,共10页
《诗经原始》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本文在文学与经学不可分离的诗学解释学背景下探讨了《诗经原始》文学解读的可能性,强调《诗经原始》无论是以经学教化的眼光看待《诗》,还是对《诗》做出富有美感和诗意的阐释,都能立足于... 《诗经原始》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本文在文学与经学不可分离的诗学解释学背景下探讨了《诗经原始》文学解读的可能性,强调《诗经原始》无论是以经学教化的眼光看待《诗》,还是对《诗》做出富有美感和诗意的阐释,都能立足于文本,以“务探诗人意旨”为目的。它所提出的“读《诗》当涵咏全文,得其通章大意”等解读原则与方法,以及从诗体自身看待《诗》之正变、以“托辞”言《诗》等,都做到了从文本出发、重视文本细读,重视读者涵咏体验在《诗》的解读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一切,相对于中国诗学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以“自得“”私意”参与作品的释义、轻视本文客观释义的理论来说,无疑体现出新的特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本诗学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原始》 经学语境 文学解读 文本阐释 中国诗学解释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