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溯源探微、核心要素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铸就了美德的体系化传承格局。新时代要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的维度,深入挖掘、阐发和创新好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承袭、实用和创新为重要路径,推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丰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体系 文化主体性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视域下博物馆伦理的实践演进与时代价值
2
作者 杨瑾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130,131,共8页
博物馆伦理是由管理者、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的职业行为准则所支持的一系列原则规定,确保博物馆能够保持机构属性并实现使命目标。我国博物馆伦理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为最大公约数,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伦理... 博物馆伦理是由管理者、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的职业行为准则所支持的一系列原则规定,确保博物馆能够保持机构属性并实现使命目标。我国博物馆伦理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为最大公约数,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和中国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经过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等不同发展阶段,在新时代具有形塑、赋能和拓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伦理 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伦理 马克思主义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美德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原创性贡献
3
作者 陈丽荣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共7页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充分肯定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根本支撑,突显了中华传统...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充分肯定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根本支撑,突显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坚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对中华传统美德时代价值的新定位、中华传统美德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创新方法的新阐释,是新时代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精髓 精神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评《让德育落地让素养开花——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和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裴红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I0003-I0003,共1页
语文课程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美德是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当代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既可在坚守语文课程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语文学... 语文课程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美德是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当代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既可在坚守语文课程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又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显著。笔者在进行课题新疆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的教育普及研究”(项目编号:22VZX013)和新疆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XDJ2022005)的过程中,参考了戴庆华著的《让德育落地让素养开花--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和德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班级管理 中华传统美德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普及 德育教育 德育价值 道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与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刍议 被引量:6
5
作者 邓立 杨未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2-184,共3页
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美德中内化于心、寓教于德的信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的必要条件,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 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美德中内化于心、寓教于德的信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的必要条件,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道德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 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华传统美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涛 高惠珠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对当代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锐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73-274,共2页
当前,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地位显而易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呈多元化态势: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 当前,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地位显而易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呈多元化态势: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这种交织直接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意识,造成社会上的信仰危机现象,进而影响着当代人们价值观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处理好这一问题,这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对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特别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正确价值观 当代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价值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 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东 李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4期5-12,共8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思想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时代化和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也是一部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百年奋斗史。党在百年历程中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经验如下:党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思想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时代化和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也是一部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百年奋斗史。党在百年历程中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经验如下:党在推动民族复兴和建设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大业中推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以史为鉴、以民为本、以道为则是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持守的根本立场;批判继承、取精弃糟、创造创新是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遵循的科学态度;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是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坚持的基本途径;自我革新、党性修养、群众实践是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依赖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传统美德 百年历程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桂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传统美德是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大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为达到教育效果,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传统美德 教育 大学生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通识课”的教学尝试与育人导向——以“中华传统美德概论”课程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关健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国学通识课既有一般人文类通识课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课程建设中,要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路径,把国学通识课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和大思政的思路,将... 国学通识课既有一般人文类通识课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课程建设中,要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路径,把国学通识课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和大思政的思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把国学通识课建设成育人阵地,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通识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育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传统美德承接何以可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楠 黄月细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3-135,共3页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设理路,突显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构建中的传统道德的根源性与历史继承性问题。但承接何以可能,则需做出进一步的学理阐释与澄明。文章从中国现代化中的全球化境遇切入,从...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设理路,突显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构建中的传统道德的根源性与历史继承性问题。但承接何以可能,则需做出进一步的学理阐释与澄明。文章从中国现代化中的全球化境遇切入,从轴心时代的精神传统、多元文化的寻根意愿、文明对话的现实期待三个维度,求证传统美德承接何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传统美德 承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琴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5期10-17,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从其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就是说,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这种涵养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包括:强化人们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从其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就是说,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这种涵养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包括:强化人们道德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提供道德判断标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它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涵养了各自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第三,它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法,在道德践履、道德反省、道德评价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有益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之媒介责任——探究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栏目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湘君 王滢 戴佶杉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弘扬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是媒介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湖南卫视于2012年岁首重磅推出的公民道德类栏目——《平民英雄》,通过营造拟态环境,以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宣介平民英雄,弘扬传统美德,宣扬社会公德,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弘扬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是媒介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湖南卫视于2012年岁首重磅推出的公民道德类栏目——《平民英雄》,通过营造拟态环境,以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宣介平民英雄,弘扬传统美德,宣扬社会公德,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更得到中宣部、新闻局、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英雄》 传统美德 公民教育 媒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现代班级管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F00期205-207,共3页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班主任,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班级是否和谐...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班主任,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班级是否和谐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从传统美德教育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对促进班级和谐发展并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把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班级 传统美德教育 现代班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美德教育应有的理念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建平 李昌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100-102,共3页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所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以“三个面向”的教育原则为指导:在对古代传统美德进行本色梳理的基础上既要赋予其现代新意,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我...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所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以“三个面向”的教育原则为指导:在对古代传统美德进行本色梳理的基础上既要赋予其现代新意,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我国新生一代人可以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认识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之精华的历史风采和现代价值;我国新生一代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其次,在施教实践中,应以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为主要内容。最后,传统美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作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从激发情感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美德 教育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与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慧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60,共3页
作者通过对云南省通海县蒙古族传统伦理文化的调查,认为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精华部分,也应属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范畴,它不仅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应该与法律相辅相成,在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美德 民主法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被引量:3
17
作者 樊浩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133-139,共7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沿革及其民族性内涵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骂实宽厚;勇毅力行。传统迈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本文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沿革及其民族性内涵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骂实宽厚;勇毅力行。传统迈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者提倡的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未在理论上体现,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纯朴。传统德目是阶级性与民族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那些具有普遍的民族性内涵、体现时代精神的德目,便构成美德,它们在价值的意义上构成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现代中国迈德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 道德智慧 中国伦理 道德规范体系 伦理原理 “礼”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丽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71-73,共3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和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要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提升校园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和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要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高职院校 社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优良传统美德 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安群 蒋晓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58-59,共2页
本文认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沉淀,其中学生是和谐校园的最主要的部分。用中国的传统美德来规范校园文明行为。改变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业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传统美德 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德育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季爱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7-58,共2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德育研究将呈现如下趋势:重视对德目的研究;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加强审美教育。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现代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