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学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对华夏文明权威迷信与创新障碍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四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文化精神 权威迷信 创新障碍 社会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经典与经学批判 被引量:1
2
作者 吾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41-46,共6页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三礼是搜括先秦时期周室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礼仪制度以及有关论著的典籍;《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经典 传统经典 知识分子 理性 四书 春秋 十三经 孔子 传统经学 编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
3
作者 边家珍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4,共3页
经学是儒家对经书的阐释之学,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察举制度,必然让读书人在经典上用功夫;不少真正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或者只被用作经学的附属品,或者被贬作"方技&quo... 经学是儒家对经书的阐释之学,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察举制度,必然让读书人在经典上用功夫;不少真正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或者只被用作经学的附属品,或者被贬作"方技";科学研究上经学化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古代科学 影响 “李约瑟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传统与近代社会历史观
4
作者 王玉华 《安徽史学》 1999年第2期39-42,共4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冲撞,儒学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经学传统 今文经学 梁启超 社会历史观 历史哲学 近代社会 龚自珍 三世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 被引量:2
5
作者 章权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宋初三先生 《论语正义》 义理之学 《五经正义》 赵匡胤 《论语》 《春秋》 明体达用 《尔雅义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
6
作者 崔大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3-69,共7页
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崔大华(河南省杜会科学院)作为儒学的一个理论形态的理学,它的形成可能会有多种社会的、政治的因素或条件,但就儒学本身的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有两个支撑点是最重要的:超越经学和消化佛老。... 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崔大华(河南省杜会科学院)作为儒学的一个理论形态的理学,它的形成可能会有多种社会的、政治的因素或条件,但就儒学本身的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有两个支撑点是最重要的:超越经学和消化佛老。并且,这两个支撑点之间是互溶互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理” 《周礼》 《系辞》 理学家 本体性 欧阳修 儒家经典 河图洛书 程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的缺席:失落了的国学研究
7
作者 郜积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神圣感 西汉经学 学术研究 经学研究 国学研究 天道 《诗经》 传统经学 学术化 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方法的体认与价值重估——以现代西方诠释学方法论为参照
8
作者 卿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2,共4页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学派 经学诠释学 西方诠释学 价值重估 中国传统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潜流:夏曾佑、刘师培编纂历史教科书的学源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检秋 徐凤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79,共8页
清代道咸以降,学术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学相对于乾嘉时期总体上渐趋式微,而史学有所更新和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民国的经学不仅论著繁多,而且对史学、子学乃至文学领域的影响并未消退。夏曾佑、刘师培是清末“新史学”的主要实践... 清代道咸以降,学术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学相对于乾嘉时期总体上渐趋式微,而史学有所更新和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民国的经学不仅论著繁多,而且对史学、子学乃至文学领域的影响并未消退。夏曾佑、刘师培是清末“新史学”的主要实践者,而经学渊源不同,史学观点也多差异。其所撰历史教科书尤为典型地体现了经学传统的深层影响,反映了清末经、史之学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夏曾佑 刘师培 史书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伊斯兰经学教育的思想特征
10
作者 哈宝玉 马玉玲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0-174,共5页
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虽是伊斯兰经学的一个分支,但无疑具备了中国的特点和特色,然其主旨却始终坚持着经训传统。本文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经、经学及经学传统、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学科内容及基本特征。认为伊斯兰传统经学是经典之学、... 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虽是伊斯兰经学的一个分支,但无疑具备了中国的特点和特色,然其主旨却始终坚持着经训传统。本文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经、经学及经学传统、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学科内容及基本特征。认为伊斯兰传统经学是经典之学、信仰之学、诠释之学和经世之学。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及其教育形式是对伊斯兰传统经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选择了适中而不偏倚的教材,倡导了温和而不偏狭的思想,培养了德才兼备、出类拔萃而不骄奢的人才。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但不失原典要义,"不背呼教,亦不泥呼教"。同时,促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对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贡献。因此,进一步挖掘并探究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时我们当今弘扬正能量无疑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经学 经学传统 经学教育 思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于经学与科学之间的20世纪中国学术
11
作者 夏锦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4-27,共4页
经学的偶像崇拜与考据的求实精神之内部矛盾,必然导致传统学术的式微;而由西学的引进所带来的科学精神,又具体表现为进化论与历史唯物论这两大理论模式。由前者向后者的不断发展,显示了传统学术的转型和科学精神的深化。而彻底根除... 经学的偶像崇拜与考据的求实精神之内部矛盾,必然导致传统学术的式微;而由西学的引进所带来的科学精神,又具体表现为进化论与历史唯物论这两大理论模式。由前者向后者的不断发展,显示了传统学术的转型和科学精神的深化。而彻底根除经学余孽,则正是防止学术僵化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科学主义 中国学术 传统经学 20世纪 进化论 历史唯物论 考据学 中国现代学术 学术转型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经学模式
12
作者 李申 《人民论坛》 1998年第1期50-53,共4页
世纪之交的今天,怀旧与求新是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无法摆脱的情结。正如走出经学模式是创造中华新文化的前提一样,这个时代的真正精神应是创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汉代经学 《周易》 西学中 王安石 经学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 《盛世危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礼图”及其创新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3,165,共16页
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 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礼学注重实践的学术品格适相吻合。千百年来,印刷媒介制约着礼图发展。直至20世纪,电影技术的普及催生出《仪礼》复原影片,才为礼图的创新发展带来转机,礼图从二维平面静态图像解脱出来,复原为三维空间的连续礼仪活动。数字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变了礼图制作的底层逻辑,并致力于营造沉浸式视听景观,强化了对古礼的体验,可谓是彰显礼学实践特征的最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图 礼学 经学传统 媒体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顾炎武哲学的个性特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可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顾炎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于序事中寓论断 《日知录》 “理学” 哲学思想 表述方式 顾氏 《汉学师承记》 传统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蕴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5-130,共6页
教育影响知识分子思想结构建构、思维模式定型、政治道路选择和文化心理取向。清末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过渡,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奠定了基础。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知识分子走进不同的群体。一类知识分子接受正规化传统教育与非正规... 教育影响知识分子思想结构建构、思维模式定型、政治道路选择和文化心理取向。清末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过渡,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奠定了基础。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知识分子走进不同的群体。一类知识分子接受正规化传统教育与非正规化西学教育,继续走科举致仕道路,依附皇权与官僚体制,遂主张君主立宪;对西学摄取缺乏深度,对传统文化批判缺乏力度。另一类知识分子则接受非正规化传统教育与正规化西学教育,传统经学意识淡漠,科举废后更中断与封建政权问的联系,因此主张反满革命;对西方文化认识深刻,对传统文化批判亦能深入,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教育变革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转型,但变革的不彻底也制约了知识分子完式领导中国杜会全面变革的历史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传统教育 知识分子群体 西学教育 康有为 科举制度 非正规化 传统文化 转型 传统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堂讲授与文话书写——晚清民初教育转型之际的文话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慈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145,共6页
在晚清民初传统教育转型之际,众多文话以教科书的身份步入学堂讲授活动。文话在思想倾向、著述体式与内容偏尚方面的变化,无一不与教育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经学影响的日益式微促使文话叙事由经学传统转向文学话语,推动了主体性文学观... 在晚清民初传统教育转型之际,众多文话以教科书的身份步入学堂讲授活动。文话在思想倾向、著述体式与内容偏尚方面的变化,无一不与教育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经学影响的日益式微促使文话叙事由经学传统转向文学话语,推动了主体性文学观念的流通,从而使文话具有了面向现代文论的转型特征。作为教科书的文话,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中国文学科目设置、内容安排、教材选择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其书写策略的转变成为观察学堂章程影响下的国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泰西科学观念的传入,加上传统学问自身统系的渐趋严密,使得文话呈现出学理性的提升,而学堂讲授在特定的情境下又使技法重提成为文话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提醒我们,作为转型时期的文化现象,文话之走向近代具有学理层面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堂讲授 经学传统 文学话语 技法重提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1,共7页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词义训释 形义统一 训释规律 经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的基本性格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敦康 《文史哲》 1985年第4期42-44,共3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起着支配的作用。
关键词 玄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民族 主导地位 传统经学 哲学思潮 脱离现实 性格 封建秩序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中印经济文化交流论略
19
作者 薛桂芬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中印 经济文化交流 论略 印度佛教 天竺 高僧 传统经学 行印 民间贸易 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福建朱子学派的理学史意义
20
作者 周天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4,共8页
以陈真晟、周瑛、蔡清、张岳等人为代表的明代福建朱子学派,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首先,贯穿于明代中后期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心线索是朱子学派与心学派之间的相互辩难,福建朱子学派在与阳明心学颉颃中矫正其弊;其次,明... 以陈真晟、周瑛、蔡清、张岳等人为代表的明代福建朱子学派,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首先,贯穿于明代中后期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心线索是朱子学派与心学派之间的相互辩难,福建朱子学派在与阳明心学颉颃中矫正其弊;其次,明代福建朱子学派具有深厚的经学传统,这成为清代经学兴起的重要环节;再次,明代福建朱子学派或者凸显朱子思想中的心学因素,或者吸收阳明心学的心学思想,这蕴蓄了修悟并重的工夫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理学 福建朱子学派 阳明心学 经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