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山区民族历史上的传统生态保护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立士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53-57,共5页
西双版纳山区诸民族,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六种林区,即寨神林、坟林、村寨防风防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轮歇耕作林。前五种林区是绝不允许刀耕火种的,只有轮歇地林区才能... 西双版纳山区诸民族,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六种林区,即寨神林、坟林、村寨防风防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轮歇耕作林。前五种林区是绝不允许刀耕火种的,只有轮歇地林区才能砍伐耕种;传统刀耕火种绝非乱砍滥伐,而是根据不同海拔、土壤、植被、坡度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不同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民族 刀耕火种 传统生态保护 云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