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工业化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耿子蔚 张鑫宇 +3 位作者 郑汉宇 徐思伊 李想 唐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95-98,122,共5页
本文旨在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肌肉的品质差异,以期为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的改进与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选取2月龄幼鱼(体长约5 cm)随机分为静水养殖组和流水养殖组,分别采用传统池塘养殖和流水槽养殖(流速为3 cm/s)。培养1... 本文旨在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肌肉的品质差异,以期为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的改进与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选取2月龄幼鱼(体长约5 cm)随机分为静水养殖组和流水养殖组,分别采用传统池塘养殖和流水槽养殖(流速为3 cm/s)。培养12个月后,采集各组鱼体背部轴上肌,采用常规方法对鱼肉营养成分组成及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肌肉脂肪酸、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静水养殖组比较,流水养殖的鲈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05),羟脯氨酸、胶原和胶原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p <0.01),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 <0.05),流水养殖组肌肉的质构分析显示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显著提高(p <0.05)。此外,流水养殖显著提高了鱼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ω-6脂肪酸以及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同时,必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Glu)、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 <0.05)。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池塘养殖,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可提升鲈鱼营养价值,使肉质更加紧实富有嚼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业化养殖 传统池塘养殖 大口黑鲈 营养成分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水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尚明 芦光宇 +3 位作者 张莉 樊祥科 邹宏海 张永江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8期7-12,25,共7页
为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水质情况,开展了对两种模式水质监测。采用2019年5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含量一直高于工业化生态养... 为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水质情况,开展了对两种模式水质监测。采用2019年5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含量一直高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且溶解氧低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业化生态化养殖 传统池塘养殖 水质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杂交鳢“雄鳢1号”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3
作者 于宏 宋立民 +7 位作者 赵建 姜巨峰 薄其康 丁子元 韩现芹 徐林通 王宇 宋昀鹏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7,共9页
陆基高位圆池养殖模式因具有节地节水、养殖环境可控等优势,近年来在水产集约化养殖中备受关注。为评估该模式对鱼类综合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杂交鳢“雄鳢1号”幼鱼为对象,设置陆基高位圆池精养组与池塘养殖组,开展365 d养殖对比试验,... 陆基高位圆池养殖模式因具有节地节水、养殖环境可控等优势,近年来在水产集约化养殖中备受关注。为评估该模式对鱼类综合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杂交鳢“雄鳢1号”幼鱼为对象,设置陆基高位圆池精养组与池塘养殖组,开展365 d养殖对比试验,养殖结束后检测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高、饵料系数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锌、硒、铁、钠含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精养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但两组EAA/TAA比值均超40%,均属优质蛋白;精养组检出1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且独含EPA等6种脂肪酸。研究表明,陆基高位圆池模式可提升肌肉脂肪与功能性脂肪酸含量,但需通过饲料强化优化矿物质与氨基酸平衡,为优化养殖策略及提升水产品营养价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雄鳢1号” 肌肉营养成分 陆基高位圆池精养 传统池塘养殖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罗非鱼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马之瑞 陈丽婷 +7 位作者 严欣 郭忠宝 伍宜杰 罗立鸣 张文超 何智昌 肖俊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90-279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的罗非鱼为试验组,传统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aquaculture,TPA)罗非鱼为对照组,对2种养殖模式下罗非鱼背肌、腹肌和尾肌的营养指标及背肌的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IPRS组罗非鱼腹肌粗蛋白(19.62%)和背肌粗脂肪(3.30%)含量最高,IPRS组和TPA组背肌中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在IPRS组和TPA组各部位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16种氨基酸总量在IPRS组背肌中最高(7.41%、7.22%和18.41%),在TPA尾肌中最低(6.09%、5.89%和15.20%);IPRS组和TPA组4种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排第1和第2,含量最高在IPRS组背肌(3.11%和2.05%);IPRS组腹肌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不同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IPRS组尾肌最高(31.53%),在TPA组背肌最低(27.99%)。IPRS组罗非鱼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肌肉质构特性相对于TPA组分别提高24.89%、18.19%、61.40%和33.63%;且IPRS组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大。【结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的肌肉品质与营养价值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韦毓 翁旭东 +5 位作者 于瑾 高阳 应晓国 余林 胡家杰 曾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模式 跑道养殖模式 鲫鱼 营养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太湖鲂鲌肌肉营养特性及食用品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蒋文枰 程顺 +4 位作者 贾永义 刘士力 迟美丽 郑建波 顾志敏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共7页
本研究测定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和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太湖鲂鲌(Culter alburnus♀×Megalobrama terminalis♂)[体质量分别为(741.21±90.81)g和(754.73±89.30)g]背部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本研究测定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和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太湖鲂鲌(Culter alburnus♀×Megalobrama terminalis♂)[体质量分别为(741.21±90.81)g和(754.73±89.30)g]背部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和质构特性,以比较二者肌肉营养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_(TAA))、必需氨基酸总量(∑_(EAA))、呈味氨基酸总量(∑_(DAA))和∑_(DAA)/∑_(TAA),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粗脂肪含量则显著低于UPA模式(P<0.05)。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饱和脂肪酸(SFA)中的月桂酸(C12∶0)和硬脂酸(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棕榈油酸(C16∶0),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α-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两组鱼均含有丰富、均衡的矿物质元素,其中IPA模式钾(K)和锌(Zn)含量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弹性等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池塘养殖,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太湖鲂鲌具有低脂高蛋白、∑_(TAA)、∑_(DAA)和∑_(EPA+DHA)含量高及矿物质含量丰富均衡等高营养特性和风味鲜美、口感爽脆的食用品质,具有良好养殖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 传统池塘养殖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营养特性 食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