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启昌 时少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3-612,共10页
以大运河沿线的546个传统村落和629项非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二者的空间差异关系及影响因素。结... 以大运河沿线的546个传统村落和629项非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二者的空间差异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②传统村落重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心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内部空间差异显著。③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遗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对二者的空间差异发挥着客观作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二者空间差异的影响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自相关 空间错位 大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
2
作者 赵双 余正勇 蔺吉庆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383,共10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两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多核集聚”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等4种区域错位类型。[结论]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城镇化率、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是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错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郭兰博 赵冬 尤清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138,共8页
以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维度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非遗数量上豫北最多,豫西最少,总体呈现聚类分布。各... 以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维度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非遗数量上豫北最多,豫西最少,总体呈现聚类分布。各类型数据相差较大,表演类非遗最多,医药类非遗最少。(2)河南省传统村落各地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形成豫北、豫中和豫南三大核心区域。(3)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聚集程度大于非遗空间的聚集程度,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聚集程度先增加后降低。(4)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在低海拔、坡度较缓、距水系3 km的区域。人口、经济和文化是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传统村落和非遗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两者相互交融,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析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正勇 赵双 陈兴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多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4种区域错位类型。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区域经济、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余正勇 赵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为综合探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格局及内在协同关系,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二者空间格局关系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均呈显著高聚集特征,... 为综合探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格局及内在协同关系,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二者空间格局关系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均呈显著高聚集特征,在局部空间上差异显著。(2)在空间关系方面,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较高吻合度,集中分布地区重叠度高。在数量空间关系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显著的低-低、高-低集聚分布,低-高与高-高分布相对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小。(3)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关系是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文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的,其内部因素是二者具有的内在协同作用,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协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及其分异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运兴 路晨晨 +2 位作者 高洁 张柏恩 李海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619-15629,共11页
为明确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形成机理,以浙江省701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法、空间错位指... 为明确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形成机理,以浙江省701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法、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遗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其分异成因。结果表明: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遗分别呈“西南密、东北疏”“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遗分布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浙东北经济较发达、文化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负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浙西南经济较落后、地理空间相对独立的地区;博物馆和文化馆数量是浙江省传统村落与非遗空间错位格局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平均坡度、平均高程等自然地理环境是二者空间错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常住人口、GDP、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公路里程、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等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是二者空间错位的间接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错位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及其机理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如友 石张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137,共9页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分析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错位关系,并揭示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呈集聚分布态势,二者集聚分布区...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分析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错位关系,并揭示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呈集聚分布态势,二者集聚分布区域的空间重叠度较低,表现出较强的相互独立性;2)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且空间错位强度存在地区差异性,传统村落优势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以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以北经济相对发达省份;3)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动力,城镇化进程是核心动力,现代文化冲击是直接动力,政府保护机制是外在动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机理,可为区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错位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究——评《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万霞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I0040-I0040,共1页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文化渊源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们是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和文明精髓,凝聚着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记忆,既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资源,又有民...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文化渊源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们是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和文明精髓,凝聚着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记忆,既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资源,又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礼仪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脉络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路径探究 社会文化变迁 文化根基 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记忆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关系及异质性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沈娅 唐健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1,共14页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性因素。研究发现:1)武陵山片区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非遗“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显著,传统村落“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从空间距离上看,二者错位关系明显;2)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二者的空间分布偏好不同,影响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二者对不同因素的响应既有要素综合性也有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3)武陵山片区非遗空间分布受人文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差异性突出,对异质性因素的响应差异是导致非遗和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错位关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地理环境 错位关系 异质性因素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 被引量:49
10
作者 万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8,35,共8页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不健全、文化建设需加强等瓶颈。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调查个案,采用质...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不健全、文化建设需加强等瓶颈。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调查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思路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才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根本之道。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经济发展、村落政治建设、村落先进文化之间,3个"双赢"局面的形成是村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 社会结构 传统体育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安徽绩溪县湖村为例 被引量:31
11
作者 顾大治 王彬 +1 位作者 黄雨萌 许晓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活化 传统村落 保护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樊琪 唐雪琼 《绿色科技》 2018年第9期242-243,共2页
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力度却远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通过对众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研究后,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其保护与开发的突破点。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保护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中的传承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超越 《湖北农机化》 2019年第24期28-28,共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在解释相关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中的保护原则及保护策略,并提出对其传承的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原则与策略 保护策略 相关概念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益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I0008-I0009,共2页
文化遗产是历经长时间的地质环境演变、历史文明更迭和人类活动变化所产生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的大量增长,现代文明的信息资源充斥着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致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极大威胁。传统村... 文化遗产是历经长时间的地质环境演变、历史文明更迭和人类活动变化所产生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的大量增长,现代文明的信息资源充斥着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致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极大威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包含了大量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文化资源,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融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生活 传统村落 传统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现代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 保护与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以江西钓源古村建筑室内装饰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卢世主 高洁琼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面临着当今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江西钓源古村建筑室内装饰其装饰图案丰富、装饰题材广泛、装饰工艺精湛,蕴含着祈福纳祥、忠孝传家、趋吉避邪等装饰文化,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村落文化 建筑装饰 文化传承 江西钓源古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档案的收集整理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云庆 韩桐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55,共2页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村落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遭受着破坏。根据相关部门的...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村落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遭受着破坏。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10年间我国有90万个传统村落消失,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天消失的传统村落大概有80-100个.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收集整理 物质文化资源 档案 物质形态 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统计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的翁里怒族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登辉 吴晓敏 +3 位作者 何东 李彤 黄炜 李靖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3期144-150,共7页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内涵,系统分析翁里怒族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以活态保护为基础,提出以村落空间格局、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群为主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规划,...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内涵,系统分析翁里怒族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以活态保护为基础,提出以村落空间格局、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群为主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规划,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赋予传统村落时代活力;基于价值判断,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保护思想 干栏式木楞房 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遗产 人居环境质量 保护规划 翁里怒族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抬杠:鲁中地区一种村落传统的形成与衰落
18
作者 杨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96-105,共10页
以论辩竞智为主要特征的"抬杠"习俗,是鲁中莱芜地区南下冶村一种集辩论、辩智、游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休闲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落的独特个性。文章将其视为一种民间口头传统、乡民的生活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村落发展... 以论辩竞智为主要特征的"抬杠"习俗,是鲁中莱芜地区南下冶村一种集辩论、辩智、游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休闲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落的独特个性。文章将其视为一种民间口头传统、乡民的生活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村落发展的历史、各家族之间的关系及村落社区调整等方面重要内容,分析这一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传承与运作机制,将抬杠置于整体性的村落民俗志中予以理解,强调它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作为当代村民难以割舍的口头叙事,当代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应该给抬杠一类的另类民间传统以一定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杠 鲁中 村落传统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的中国传统村落——文昌松树下村
19
作者 施芳林(拍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海南文昌市的松树下村,之所以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是因为此村深藏着一座废弃大宅,其气势堪比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碉楼,艺术价值可比著名的海口骑楼老街,被称为“海南吴哥窟”。这栋占地三亩的大宅(榕树大屋),虽然外面看上去只是一座... 海南文昌市的松树下村,之所以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是因为此村深藏着一座废弃大宅,其气势堪比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碉楼,艺术价值可比著名的海口骑楼老街,被称为“海南吴哥窟”。这栋占地三亩的大宅(榕树大屋),虽然外面看上去只是一座两层瓦宅,但结构十分复杂,共有18个房间+9间横屋、6座天井。一院之内,有72个们,且门有骑楼,屋间有板屋,形成屋上有屋的楼屋格局,总体规模颇为惊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村落 大宅 文昌市 总体规模 松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乡村应守护什么“传统”——从广东番禺沙湾古镇保护开发的遗憾谈起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志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8,共2页
沙湾,是广州南部一处著名的乡镇,现在以“沙湾古镇”的标签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方政府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历史文化旅游上做了大量的努力,相对于很多几乎荡然无存的传统乡村,沙湾的传统村落保护可以说是颇有成效的。我... 沙湾,是广州南部一处著名的乡镇,现在以“沙湾古镇”的标签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方政府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历史文化旅游上做了大量的努力,相对于很多几乎荡然无存的传统乡村,沙湾的传统村落保护可以说是颇有成效的。我在20世纪80—90年代在沙湾做过长时间的田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湾古镇 传统村落 保护开发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 番禺 广东 历史文化名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