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肖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1,共4页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清传统文化特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
2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11-11,共1页
认清传统文化特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卢敦基要制订我省的文化发展规划,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但是,至今为止,一些具体的细节我不清楚,所以在此很难讨论。而且我以为,作一些一般性的讨论恐怕意义不大,文化发展的目的、中心等等,谁... 认清传统文化特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卢敦基要制订我省的文化发展规划,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但是,至今为止,一些具体的细节我不清楚,所以在此很难讨论。而且我以为,作一些一般性的讨论恐怕意义不大,文化发展的目的、中心等等,谁都不可能重写或另搞一套。所以,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特质 地域文化 传统文化研究 文化人类学 新文明 温州模式 地域文化研究 文化发展战略 鸡毛换糖 小商品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文化土壤” 被引量:2
3
作者 汪建华 彭平一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2-96,共5页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以土地为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封闭内向型“农业宗法”式社会结构 ,造就了中国民族文化迥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形成的“文化土壤”。它在自然观上 ,强调“天人合一” ;...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以土地为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封闭内向型“农业宗法”式社会结构 ,造就了中国民族文化迥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形成的“文化土壤”。它在自然观上 ,强调“天人合一” ;在政治观上 ,强调“大一统” ;在伦理观上 ,强调“群体意识” ;在历史观上 ,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在民族性格方面 ,主张贵刚尊阳。这些特质对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封闭、狭隘、保守的一面 ,也导致中国传统爱国主义范围上的狭隘性、内容上的单一性和形式上的盲目性 ,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继承和发展其积极影响 ,批判和克服其消极影响 ,是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土壤” 传统文化特质 爱国主义特征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古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剩勇 《探索(浙江)》 1988年第4期30-34,46,共6页
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延续或衰落、灭绝,除了受制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外部文化影响的强弱。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物质生活,还直接由文化创造者自身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规定。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 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延续或衰落、灭绝,除了受制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外部文化影响的强弱。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物质生活,还直接由文化创造者自身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规定。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及其成因的讨论中,就上述前两个方面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剖析颇为精彩,而对于民族心理、思维定势、价值体系和传统观念,尤其是尊重传统、崇尚先圣、向往古代的历史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则似乎着墨不多。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定型并最终导向两宋以后的延滞衰微,都与尊重传统、面向过去、因循守旧的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意识 传统文化特质 民族主体意识 文化模式 思维定势 地理环境 民族心理 价值体系 国内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中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王晓清 《理论月刊》 CSSCI 1992年第5期42-45,共4页
传统文化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土壤,客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理清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互汇融合的内在发展过程,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迁衍,是我们批判继承的认识基础。传统文化研究已深入到对方法论问题提出变革这样... 传统文化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土壤,客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理清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互汇融合的内在发展过程,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迁衍,是我们批判继承的认识基础。传统文化研究已深入到对方法论问题提出变革这样一个层次,因此反思研究方法论在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价值,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变革途径,是促进传统文化认识不断深化的基本前提,故尔笔者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思考,以供文化学界讨论。一、在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热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研究 方法论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新文化 认识主体 认识基础 本土文化 异质文化 研究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孤儿移居日本后的异文化适应(第Ⅱ部分)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文星 江烟敬介 +1 位作者 箕口雅博 江川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8年第6期263-265,共3页
文化的接受、放弃与保存当我们与新异文化接触之后,自然而然的,我们会吸收、接受部分的新异文化;同时也会部分放弃或保存我们原有的文化。究竟那些习惯、想法与信仰会接受、保存或放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分析如下:
关键词 文化 日本孤儿 移居日本 传统文化特质 社会文化变迁 心理适应 文化系统 亲子关系 开口讲话 文化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对汉字字形认知加工的影响——评《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金龙 许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I0003-I0003,共1页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呈现,书法亦是传播汉字的重要载体,书法更是汉字字形的美感表达,是颇具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展示。书法的表现,以汉字为根基,因此在书写上,对汉字的认知是基础,从字形的变化体会到汉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精神;...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呈现,书法亦是传播汉字的重要载体,书法更是汉字字形的美感表达,是颇具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展示。书法的表现,以汉字为根基,因此在书写上,对汉字的认知是基础,从字形的变化体会到汉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精神;书法的加工则是升华,赋予汉字更多的内涵,使之体现出艺术之美感。在认知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方式的探寻,事半功倍;在对书法的欣赏中认识汉字的字形与内涵,透彻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展示 艺术之美 汉字字形 认知加工 传统文化特质 书写方式 书法表现 汉字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功能定位与国家保护地体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建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共2页
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地类型,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一脉相承。与单纯的自然保护地相比,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类保护地相比,她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环境本底,在国家保护地体系中独具特色。风景名胜区定位。风景名胜资... 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地类型,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一脉相承。与单纯的自然保护地相比,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类保护地相比,她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环境本底,在国家保护地体系中独具特色。风景名胜区定位。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务院设立和命名的自然与文化交织、保护与利用兼得的国家保护地,具备文化与自然综合保护管理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保护地 公共资源 传统文化特质 风景名胜资源 保护与利用 自然与文化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