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传统文化模式对教师教育观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毛晋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94-96,共3页
教师教育观转变障碍与传统文化模式影响有关。我们应该站在社会文化、社会认知角度来审视教师教育观转变问题。重视教师的主体精神 ,用智慧明辨经验、驾驭知识 ,是实现教师教育观转变与更新的关键。
关键词 传统文化模式 教育观 主体精神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文化模式的利弊反思全球危机的实质 被引量:2
2
作者 刁志萍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传统文化模式 全球危机 实质 表现形态 理性良知世界 精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文化及其变革路径
3
作者 史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0-51,57,共3页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从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向现代的理性文化模式的转变,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窥镜,在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文化向现代意义的大学文化之变革,其转变机制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由...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从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向现代的理性文化模式的转变,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窥镜,在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文化向现代意义的大学文化之变革,其转变机制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由自觉的超越。实现大学文化之变革的途径有三:主体精神的弘扬;理性精神的裁度;人本精神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模式 现代文化模式 大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转轨所面临的三重文化背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46-48,共3页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一转轨实践前所未有,其艰巨性、复杂性自然很多,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比之西方要复杂得多。
关键词 文化背景 市场经济转轨 文化观念 文化形态 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现阶段 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模式 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精神的命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33,共6页
“五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五四”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造成了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传统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 “五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五四”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造成了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传统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现代社会领域的文化革命的错位。这种错位的结果是社会革命的成功,“五四”精神的衰退。当前的改革将消除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错位,复兴“五四”精神,全面实现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模式 社会革命 文化革命 五四 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正治文明”新探索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定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59,共8页
"正治"是与"德治"、"法治"等概念相当的政治学范畴。正如以德治国即为"德治"、依法治国即为"法治"一样,根据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和老子所说"以正治国",基于对中... "正治"是与"德治"、"法治"等概念相当的政治学范畴。正如以德治国即为"德治"、依法治国即为"法治"一样,根据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和老子所说"以正治国",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正"价值的理解和发掘,即可提出"正治"这一新范式。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就是一种"正治文明"。中国现代政治文明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正治文明"之上的。在此意义上,对当代中国"正治文明"相关问题的新探索,对于我们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正治文明"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治 正治文明 政治文明 中国模式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 被引量:1
7
作者 冯黎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0-75,共6页
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冯黎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包括空间、时间两方面,当这两方面不仅指向自然事物而且凝聚于人自身时,空间知觉演变为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确立,而时间知觉则演变为对自我的本源、出场、留宿之... 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冯黎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包括空间、时间两方面,当这两方面不仅指向自然事物而且凝聚于人自身时,空间知觉演变为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确立,而时间知觉则演变为对自我的本源、出场、留宿之间关系的把握。因此,如果说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时间意识 人生哲学 循环时间 传统文化模式 人生价值观 时间知觉 曹雪芹 贾宝玉 《好了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