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剑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8-103,共6页
作为沈从文忠实弟子的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传统,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摹民情民俗,精心勾画美的人情人性,他虽不象沈从文执意于以原始朴野的人性来重造民族性格,但他们都从传统文化角度再现了乡土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人们将... 作为沈从文忠实弟子的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传统,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摹民情民俗,精心勾画美的人情人性,他虽不象沈从文执意于以原始朴野的人性来重造民族性格,但他们都从传统文化角度再现了乡土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人们将他们誉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小说的代表。沈从文小说更多受了楚巫文化的影响,汪曾祺作品主要浸淫着中原文化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传统文化意识 沈从文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 乡土抒情小说 民族性格 中原文化 儒家思想 楚巫文化 民族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金小说与传统文化意识
2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4-94,共1页
潘显一在《论巴金小说的传统文化意识》(《文艺研究》9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 作为小说家,巴金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候,必然把它形象化;作为脚踏在深厚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中国人,巴金又不可避免地将西方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中国化”,使之... 潘显一在《论巴金小说的传统文化意识》(《文艺研究》9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 作为小说家,巴金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候,必然把它形象化;作为脚踏在深厚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中国人,巴金又不可避免地将西方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中国化”,使之能适应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需要。反过来,巴金对于溶解在血液中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一番有意无意的“西化”,使之能适应自己走向世界后重新树立的世界观、价值观。站在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上“拿来”西方文化,在传统文学的苗圃里栽培自己从西方引种的花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意识 巴金小说 西方文化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 文化自觉 中国化 现代中国人 文艺研究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崎骏动画电影传统文化的银幕诠解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翠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0-93,共4页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一定文化内涵的承载、呈现与传播,对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宫崎骏作为日本乃至全球知名的动画电影创作人,其动画电影深深根植于日本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蕴含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识,充分...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一定文化内涵的承载、呈现与传播,对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宫崎骏作为日本乃至全球知名的动画电影创作人,其动画电影深深根植于日本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蕴含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识,充分彰显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宫崎骏动画电影在全球的风靡,不仅为日本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价值,也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依托动画电影这一载体,将日本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叙述与呈现,使之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升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文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传统文化 动画电影创作 宫崎骏 传统文化土壤 国际知名度 日本电影产业 传统文化意识 独特韵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能拓展民族文化意识吗?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洁 《当代文坛》 1986年第3期39-42,共4页
一群“新人”在寻根。 他们跋山涉水,考察文物古迹,寻访民俗风情,“言必称诸子百家儒禅道,还有研究易经八卦的”。他们声称,要重新认识“民族自我”,要强化中国文化的“民族意识”,要开辟一片民族文化的“生地”。“寻根”似乎旨在掀起... 一群“新人”在寻根。 他们跋山涉水,考察文物古迹,寻访民俗风情,“言必称诸子百家儒禅道,还有研究易经八卦的”。他们声称,要重新认识“民族自我”,要强化中国文化的“民族意识”,要开辟一片民族文化的“生地”。“寻根”似乎旨在掀起一场拓展民族文化意识的思潮。 我们要探究的是,寻根能拓展民族文化意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意识 “打倒孔家店” “反传统 文化 定效 “正统” 禅道 文化制约 “新传统 传统文化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树王》的天人观和悲剧意识——兼与梁晓声、孔捷生、张承志等人比较
5
作者 苏丁 《当代作家评论》 1986年第4期90-93,共4页
《树王》是阿城继《棋王》以后的又一力作。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努力浸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追求,阿城文化性格中的庄禅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但对比一下《棋王》和《孩子王》,《树王》的冷落境遇却令人迷惑不解。对《树王》,不仅各家选刊... 《树王》是阿城继《棋王》以后的又一力作。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努力浸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追求,阿城文化性格中的庄禅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但对比一下《棋王》和《孩子王》,《树王》的冷落境遇却令人迷惑不解。对《树王》,不仅各家选刊视而不见,而且评论界也很少问津。这部作品被遗忘的原因何在?也许汪曾祺坦率地道去了其中隐秘:“这篇东西(指《树王》——作者按),我还没太看懂,提不准他究竟想说什么。”(见《光明日报》85.3.21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宇宙 悲剧意识 张承志 梁晓声 天人观 传统文化意识 人与自然 文化性格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百年中国文学个性主体意识的历史消解过程
6
作者 宋剑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2-77,共6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个性主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中国现代作家轻易地放弃了自身的社会精英立场,进而去义无返顾地依附于抽象的民众群体,这里面既有政治干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方面...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个性主体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中国现代作家轻易地放弃了自身的社会精英立场,进而去义无返顾地依附于抽象的民众群体,这里面既有政治干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将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充分地加以展开,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令人深思回味的重大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个性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非理性"群体意识" 历史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中田 刘爱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孙中田刘爱华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茅盾是擅长描写新时代女性的作家之一。在茅盾的小说世界中,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女性群体。研究者就其大端分为两种类型...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孙中田刘爱华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茅盾是擅长描写新时代女性的作家之一。在茅盾的小说世界中,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女性群体。研究者就其大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富于进取的、雄强美的女性,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卿 电视剧 茅盾 霜叶红 《霜叶》 小说 改编者 传统文化意识 女性形象 剧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环境与景观
8
作者 何重义 《规划师》 1997年第1期47-52,共6页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环境,或好、或坏、或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构成是通过其内在事物的组合。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环境时刻都在演变。它既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其动态的一面。动态方面除了物,还有活动其中的人,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状态。...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环境,或好、或坏、或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构成是通过其内在事物的组合。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环境时刻都在演变。它既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其动态的一面。动态方面除了物,还有活动其中的人,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状态。我们谈环境离不开人,人是环境的中心,抽去人的活动去分析环境,那将毫无意义。景观是人给环境一个美的评价,有了环境,便必然派生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存在环境景观,它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居住的小院、胡同、市街、大道、广场、公园、效野,它们的存在,能被人们所接受,较长时期保留下来。正是因为人们生活需要所给于它的肯定,这些肯定下来的环境,有的并非都是尽善尽美的,有其落后的一面,这些该否定的东西也许因时代背景或经济因素所造成,暂时被保留,这也是常见的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肯定的和将要出现的一切新环境应该怎样适应人的生活需要,把人放在中心的位置去塑造新环境,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城市环境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景观 传统文化意识 城市景观 景观形态 立交桥 美学效应 空间造型 规划设计 广场 精神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文学的三大潮流及其审美特征
9
作者 李幼苏 张长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纪实文学 新潮文学 民族文化 虚构文学 传统文化意识 新时期文学 审美特征 民族传统文化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皖南事变》激起的波澜与反思
10
作者 曾景忠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2,共2页
作家黎汝清所写的长篇历史小说《皖南事变》1987年出版后,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对于文学界,还是对于史学界,均有引起反思的价值。小说发表后,文艺界纷纷发表评论加以称赞;开座谈会,赞扬《皖南事变》“是一部优秀作... 作家黎汝清所写的长篇历史小说《皖南事变》1987年出版后,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对于文学界,还是对于史学界,均有引起反思的价值。小说发表后,文艺界纷纷发表评论加以称赞;开座谈会,赞扬《皖南事变》“是一部优秀作品”,“作品在描写我军主要领导人”的“英雄主义本色”的同时,“敢于触及他们的性格心理弱点,敢于揭示传统文化意识在他们身上留下的重负,使这些人物更有立体感,更真实可信。”有的说,这部作品采用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史学界 文学创作 长篇历史小说 历史题材 传统文化意识 历史真实 史学工作者 史学研究 文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