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书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6-171,共6页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教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融合: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雷月荣 程红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5,共7页
古代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教化思想的合理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国传统教化是指国家为整合社会行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伦理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教化... 古代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教化思想的合理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国传统教化是指国家为整合社会行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伦理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教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教化的特征体现为:"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德性化教化理念、"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的系统化教化途径、"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的多样化教化手段和"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的综合化教化内容。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是:要突破制度崇拜,传承社会管理的德治传统;要走出德育孤岛,重建学校德育的社会合作机制;要克服非理性意识,优化借鉴传统教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化 德育价值 道德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华民族重思想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琦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道德 乡村 思想道德建设 华民族 传统教化思想 执政者 传统美德 刑罚 主要内容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身份与教化传统:云南芒市傣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洪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7,共9页
文章以云南芒市傣族地区为例,从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描述不同时期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阐释乡村教师身上的文化冲突。传统教师扎根于乡土社会,在地方上承担教化功能。现代学校教育使教师获得国家身份,进而被纳入国家体制中。乡... 文章以云南芒市傣族地区为例,从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描述不同时期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阐释乡村教师身上的文化冲突。传统教师扎根于乡土社会,在地方上承担教化功能。现代学校教育使教师获得国家身份,进而被纳入国家体制中。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从乡土化教师、候鸟式教师向逃离型教师的转变。乡村教师逐渐脱离乡土社会,其国家身份上的单向度,使其难以有效编制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方”关系 国家身份 传统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师生关系伦理的一体两面与教化逻辑
5
作者 许可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孟子对“尊师”要求严格,可以用“礼敬”一词概括孟子对“尊师”的重视,“礼敬”是外在之“礼”与内心之“敬”的统一。孟子也允许学生就老师言行中的道德问题坦率问疑并心平气和地认真解答,这便是“责善”。“礼敬”与“责善”之间的... 孟子对“尊师”要求严格,可以用“礼敬”一词概括孟子对“尊师”的重视,“礼敬”是外在之“礼”与内心之“敬”的统一。孟子也允许学生就老师言行中的道德问题坦率问疑并心平气和地认真解答,这便是“责善”。“礼敬”与“责善”之间的矛盾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独特的教化逻辑。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根基所在,教化者“言传身教”,受教者“相观而善”,自然会就疑惑之处提问,而教化者也自然有“解惑”的责任。由此,孟子责善观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但是对教师的“责善”必须建立在“礼敬”的前提之上,否则会使教化者时时处于道德暴力之下,而患“好为人师”。孟子“礼敬”与“责善”相统一的理念与教育实践,对于我们辩证认识和正确对待“尊师重教”与“师德师风”两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伦理 尊师重 师德师风 传统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视域解读诸葛亮《诫子书》
6
作者 李正昌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Z期42-44,共3页
注重教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训是传统教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家训的“要言妙道”,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一篇思想深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家训文献。诸葛亮是一位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历史人物,被视作... 注重教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训是传统教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家训的“要言妙道”,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一篇思想深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家训文献。诸葛亮是一位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历史人物,被视作古代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典范。《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的一封信,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尽展一位品格高洁、才智过人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这篇文章也成为指导后人修身立志的名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诫子书》 视域 诸葛亮 解读 传统教化 中华民族 历史人物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性别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出路 被引量:3
7
作者 葛延峰 秦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7,共4页
当前,我国性别教育存在理论缺乏"本土化"、实施缺乏"人文化"、理念缺乏"现代化"、立法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改变性别教育缺失的状况,我国性别教育改革应遵循传统文化教化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 当前,我国性别教育存在理论缺乏"本土化"、实施缺乏"人文化"、理念缺乏"现代化"、立法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改变性别教育缺失的状况,我国性别教育改革应遵循传统文化教化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交融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意识、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配合的合作意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传统 显性育与隐性育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姚艳霞 章启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29,共4页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地 礼学 传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